APP下载

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

2021-10-12王振浩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5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网络舆情新形势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难以防范的特点,增加了高校不稳定因素和对日常管理的难度。本文在探究当前我国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以及引导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旨在为高校营造健康校园网络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127-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山东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JYY-20006

如今,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进行舆情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新媒体技术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拓宽了他们发声渠道,由此成为大学生与社会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但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欠缺,把握问题本质不够全面,容易在特定的网络空间内对社情民意(社会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较有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或观点,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推波助澜,或者成为网络舆情的受害者[1]。新形势下,对高校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需要结合互联网传播优势和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风险甄别能力,维护校园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传播途径多样化

4G网络的成熟应用和5G网络的兴起使得新媒体交互性、及时性、共享性、海量性的特征更加明显[2]。大学生能借助网络在微博、微信、知乎、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软件上轻松获取实时资讯,随时随地随意地发表对某一热点事件的看法,既可以通过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也可以进行网络直播,人人都能充当传播主体,使得网络舆情能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并大范围传播。同时,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容易接受并吸收新鲜事物,更加拓宽了其交流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网络舆情的发展。

(二)传播内容复杂化

虽然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校园内,但他们关注的事件却不局限于校园新闻,社会焦点问题、国内国际突发新闻、娱乐八卦等诸多事件同样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便捷的选择,使得舆情的内容更加复杂,形式更加多元,范围更加广泛。并且虚拟网络发布信息具有匿名性,加上当代大学生容易意气用事,在同一问题上不同观点的碰撞易形成语言的冲突,加大了舆情内容的复杂性。

(三)“意见领袖”作用突出

对部分典型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案例进行总结发现,舆情初期仅在小范围内由少数群体发表代表性意见并产生影响,这些少数群体的态度可以主导事件的舆论走向,这部分人就是大学生中的网络“意见领袖”。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事件也有自己的见解,不过一开始更喜欢持观望态度或者私下议论,即便他们认为网上有些言论过于偏激或者与自己价值观不符,依然会保留自己意见。但当“意见领袖”的观点逐渐被更多人支持和转发后,普通大学生由于对事情真相并没有准确地把握和自身的从众心理,也会选择站队“意见领袖”。因此网络“意见领袖”必须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二、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

(一)加强国家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需要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为人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监督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导致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上存在侥幸心理,容易发表极端言论。从多角度探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成果,不断发展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法,有助于完善互联网监管漏洞,构建起更加牢固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的防火墙,提供更加安全的网络信息平台,更有效地推动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加强新形势下国家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可以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想法,指导高校对大学生反映出的真实客观存在的、与学生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解决,将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扼杀在摇篮中,这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稳定的高校网络环境,提高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辱感,促进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3]。所以,在新媒体时代各高校应不断加强彼此之间以及自身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做好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净化网络环境、推动高校稳定发展。

(三)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本性是善良的,但由于责任意识被淡化,道德修养不够高,在当下发表一些非理性、不負责任的言论,甚至做出违反道德、触碰法律的行为,扰乱网络秩序,严重的甚至会承担法律责任。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对症下药,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意识,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的荣辱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确保大学生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重视家庭教育

对大学生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家校联动效果更加明显。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决定孩子的道德品质、人格和思想境界的层次。因此,父母应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积极参与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解他们的想法与困惑,对他们的成长做出正向引导,只有这样,在当他们面对网络上虚虚实实的信息时,才能有独立的思考和正确的判断,避免成为负面网络舆情的参与者。

(二)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第一,优化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学校要充分发挥高校舆情引导队伍的作用,组建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水平强的舆情引导工作队伍,他们必须要有明锐的洞察力,及时关注学生讨论较多的热点事件或者可能引发网络舆情的苗头性事件,了解真实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大学生树立标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让他们能在复杂多元的网络信息中辨别是非,高校也能扭转舆情局面,避免网络舆情引发较大危害。第二,组织一批政治水平过硬且具有一定公信力的主要学生干部成立舆论引导“意见领袖”。重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面对网络舆情时要有理智的判断,运用网络媒体发出正能量声音,对网络言论进行正向引导,引领大学生网络舆情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疏导偏激言论以消解舆情的负面影响,净化网络环境。第三,提高舆情引导工作队伍业务水平。针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队伍,可以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做主题报告,提供专业问题技术咨询等方式,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指导培训,提高他们的舆情引导能力,掌握舆论主导权。

(三)紧抓大学生网络舆情重点环节

第一,关注同学日常动态。校院两级注重对学生党员、主要学生干部、学生会干部的日常培训,提高他们对网络舆情的敏锐度和警惕性,培养留意周围学生日常网络动态的习惯,及时关注大家的想法,发现问题立即反馈,遏制舆情产生的源头。第二,舆情初期及时处置。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工作中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深入学生的生活中去,在日常的谈心谈话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重点关注一些特殊学生。发现网络舆情问题的苗头后,不可贸然采取强制打压的方式去控制舆论,防止发生二次舆情,可采取谈心谈话、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正确看待舆情事件,解答学生的困惑,使网络舆情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妥善处理。

(四)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第一,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上洁身自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第二,大力宣传网络道德教育。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通过思政课和专题班会等方式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评判标准,自觉遵守网络规范,不能随便转发和评论未经核实的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跟风。第三,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制意识。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网络法治观念的淡薄容易使大学生降低警惕性,受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发表不实言论引发网络舆情。高校应落实法制课程教育,结合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违法典型将法律意识具体内化给每一位学生,普及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告诫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必须要在道德的约束下进行,触犯网络法律法规同样要承担严重后果,避免因网络失范行为影响自己的前途命运。

(五)畅通诉求反馈渠道并及时解决问题

第一,畅通大学生的申诉渠道。在日常的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收集学生对学校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但不能仅仅畅通诉求反馈渠道没有后续解决方案,这会让学生认为诉求反馈渠道形同虚设,极大地损害了学校的公信力,想重新获得信任会困难重重。第二,重点解决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学校和学院应定期召开学生意见反馈座谈会,对收集的学生合理诉求要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在官方媒体平台上及时、恰当地公布解决方案,让学生的合理诉求公开化、透明化,当学生看到学校确实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服务时,自然也为维护学校的利益和形象,最终形成和谐共赢的局面,有效预防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

四、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引导工作并不能一蹴而就,高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策略,营造健康稳定的校园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曾昭皓,李卫东,陈静.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理论与实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

[2] 蔡文政,殷云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網络舆情传播特征与引导机制研究[J].中国报业,2018(07):36-37.

[3] 何剑宇.网络时代中舆情监控工作的风险防范及处理[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07):106-107.

作者简介:王振浩(1993—),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网络舆情新形势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