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覆盖设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践与思考

2021-10-12郑前进朱郴韦王邵青张文秀

大学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导师制人才培养

郑前进 朱郴韦 王邵青 张文秀

[摘 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施长效机制,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进行了积极探讨和实践。文章介绍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年级本科生全覆盖的改革情况,在选题过程组织、考核体系设计和导师制实施等方面的特色做法,以及教学实践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实效,并针对在全覆盖设计下,实施具有竞争性的学生退出机制和体现差异性的导师绩效考核内容两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创新训练项目;创新教学环节;人才培养;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10-0183-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22条举措,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实施旨在推动高校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变传统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面向本科生通过项目立项的形式,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训练[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面向部分优秀学生实施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以面向年级本科生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核心内容,以系统培养创新人才为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体系,教学实践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特点

(一)将其纳入培养方案以实现全覆盖

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大会上所作的《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全方位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要推进科教融合,让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要将其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使其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高校围绕如何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具体实践。学校以启动开展最早、學生覆盖面最广、资助项目数最多、投入经费额最大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施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强化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功能与定位的基础上,研究设置了以系统培养创新人才为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环节,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教学环节分必修和选修,系统设计了科研导论、选题训练、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10项创新教学载体(见图1)。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作为创新教学环节的核心必修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年级本科生全面实施,承上启下贯穿起创新教学环节其他组成内容,向前延伸开设科研导论课和选题训练,进行思维训练和实践体验,向后拓展开展研究性的毕业设计(论文),实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全覆盖,从形式上改变了原来创新教育教学资源主要集中于部分优秀学生,其他大部分学生不能参加的现象,实现了创新教育教学的机会(起点)公平要求[3],使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能进团队、进项目、进实验室,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锻炼;从内涵上对项目选题、运行过程、项目结题、考核评价、项目评优、导师制保障等实施的全过程、各阶段、各要素进行了精心完整的体系设计,旨在着力提升项目实施效果,实现有质量保障的全覆盖和机会公平。

(二)实施系列举措以加强选题环节训练

选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实施的效果[4]。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过难过深过宽,学生完成不了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过易过浅过窄,达不到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5-6]。在创新教学环节中单独设置了必修性质的选题训练单元,开展为期一学期的选题专题训练,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研究实践的前期训练,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熟悉仪器设备、技术规范,开展研究课题设计、文献资料查阅、实验方案制订、选题报告撰写、选题答辩等工作,使其具备开展创新实践和研究活动的基本能力,使其确定的选题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宽度更加符合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储备和课程学习任务要求,有助于保障项目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选题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解决问题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计划等)的过程,是项目实施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选题的模式[7]可归结为两种:一种是学生自主提出课题,导师就其可行性、方向性、适度性等方面加以指导后确定课题,这种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了选题过程的全过程;另一种是导师提出课题,学生选择确定课题,这种模式下学生一般只是被动参与了选题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设计的过程。通过优化选题组织过程,实行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课题为目标的两阶段选题模式:优先组织开展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自主提出课题,围绕课题在全校范围内自由组队、自行选择确定导师;再针对未进行自主选题的学生,组织和鼓励教师结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提出合适的课题供学生双向选择。

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诺贝尔得主丁肇中在川大演讲时谈道:“有动手能力并不能创新,创新思想和多学科素养奠定了创新的两大支撑”[8]。通过制定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项目等倾斜性政策,鼓励和支持跨学院、跨学科设立交叉研究课题,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小圈子”跨班级、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选题,组建交叉学科团队,有益于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在一起相互启发、碰撞思维、产生灵感、拓宽知识面,实现学生交叉融合培养。

(三)改革考核评价体系以注重过程培养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原则是“兴趣驱动,自主实验,注重过程”[9],其中的“注重过程”是项目组织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中心环节[10]。然而在高校实践中存在“轻过程管理,重立项结题”“重成果产出,轻研究质量”等现象[11-12],缺乏关注学生和注重对其进行过程性引导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其重要原因。

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填写一定量的活动记录,每学期期末撰写每个项目的进展总结,导师、学院和学校各层面通过学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进度情况,并将其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参考内容。为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价值贡献以及训练收获,采用了注重过程的“学期考核+结题考核”综合考核评价形式(见图2)。其中学期考核是指导教师在每学期期末,以学院制定的学期评分标准为依据,结合项目组每位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情况以及要求完成的活动记录填写的数量和质量情况进行评价。结题考核是学院以结题验收的形式,以项目结题考核标准为依据,结合每个项目的完成质量、项目进展总结及档案归档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取得的最终考核结果由学期考核结果和结题考核结果依据学院制定的换算原则综合测算得出。

(四)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以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指导教师,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是项目实施质量的决定性内因,关键性外因在于指导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情况。

学校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核心教学载体的创新教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组织学生从大二开始组建学习研究团队,为学生配备高水平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完成选题训练等科研活动直至学生毕业。指导教师在专业知识学习、研究方法掌握、研究条件创造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团队完成选题训练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为团队中的学生个体提供以专业发展、科学研究与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个性化指导,使其完成以创新教学环节为主体的学习目标。

在实施创新教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13-15](见图3),为每名入校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发挥导师在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构建起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辅导低年级本科生的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围绕学生的学业发展开展个性化指导。导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与授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共同构成六位一体全员参与的指导育人格局,全面指导本科生的成长成才。

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效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自全面实施以来,实现了让每名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参加科学研究训练,每年资助近450项(含国家级和北京市级140项左右),覆盖年级全部本科生,每年评选校级优秀项目40余项。

促进了科研反哺教学、渗透教学、融合教学。每年所资助的项目中来源于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比例占近70%,指导教师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者达66%。

培养提高了本科生创新能力。一是形成了以发表学术论文、获准专利和学科竞赛获奖为主要形式的大量创新物化成果。2015~2018届毕业生中,每6 名本科生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每4名本科生中有1人获得了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二是60%的本科生获得了创新学分优秀证书。三是每年面向全体本科生就项目实施效果开展了问卷调查。近3年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生认为通过创新训练项目的锻炼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的比例均在95%以上。

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2017届本科生深造率达55.77%,在已公布数据的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排名第24位,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排名第5位,其国内升学率在全国排名第6位。据相关第三方机构统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新生入学质量全国排名第98位,其毕业生就业质量全国排名第22位。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改进思考

本研究基于持续改进理念思考,认为项目实施在学生退出机制、导师绩效考核等方面亟须进一步改革和优化。

实施科学有效的学生退出机制,是确保项目实施质量的重要保障。学生退出机制的实施,一方面要能让指导教师毫无顾虑地对学生的学期考核严起来、实起来,把“打酱油”和“混日子”的学生找出来且退得出去,把想创新、要创新和能创新的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项目是本科生必修课程的顶层设计要求,通过依托学校在线课程中心平台资源或引進足够丰富的在线创新类课程资源,把退出去的学生全都“接”过来,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修满相关学分,保障其顺利毕业。

实施全面有效的导师绩效考核,是调动导师指导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导师绩效考核的设计,要遵循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考核原则,内容上要涵盖指导项目数、指导学生数等量的方面和指导项目级别、是否校级优秀项目等质的方面,同时还要把更能体现质量差异性的指导成效纳入其中。指导成效主要是指指导学生依托项目取得发表论文、获准专利、学科竞赛获奖、创新实物作品等形式的物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在教育部和北京市级创新创业年会及其他创新类交流会入选或获奖情况等。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实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全覆盖,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成果体现,其实施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提升了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持续改进的理念,本研究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项目实施各环节、相关各要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持续改革、完善和优化,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创新育人实效,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吴爱华,侯永峰,吴昭,等.深入实施“国创计划”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J].中国大学教学,2015(3):14-16.

[2] 任良玉,刘益东,冯利英.基于课题或问题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4(4):30-33.

[3]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 秦建华,黄婷婷,周凯红.关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选题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3(9):66-67+75.

[5] 吴生,赵雪曼.科研选题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3):50-51.

[6] 周浩.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选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173-174.

[7] 刘益东,任良玉,冯利英.对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理解和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7-10.

[8] 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11.

[9]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工作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手册(试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10] 刘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管理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4(2):52-54.

[11] 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103-107.

[12] 张灵.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6(7):79-81.

[13]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6(9):11-13.

[14]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内涵、运行模式和制度保障[J].中国高等教育,2017(6):58-60.

[15] 杨仁树,王家臣,刘波,等.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抓手提升“双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煤炭高等教育,2018(2):1-5+25.

[责任编辑:庞丹丹]

[收稿时间]2020-06-03

[基金项目]2019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点项目)“‘三制合力驱动能源工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201911413004)。

[作者简介]郑前进(1982-),男,貴州金沙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导师制人才培养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导师制国内研究综述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