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ICU中的临床研究

2021-10-12杨成贵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63期
关键词:营养液黏膜肠道

杨成贵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云南 普洱 676209)

0 引言

ICU患者普遍病情危重,治疗期间通过有效的营养支持可显著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机体代谢及营养状态,并可提高康复效果,减少病死患者例数[1]。肠外营养支持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其主要缺陷为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极易诱发胃肠道黏膜组织萎缩及细菌移位,整体治疗效果不佳[2]。最新临床研究表明,ICU患者如存在部分或完整胃肠道功能,通过胃肠道给予各类营养物质有助于改善疾病治疗效果[3]。为深入肠内营养在ICU患者治疗中应用的相关问题,本研究择取本院ICU收治患者为分析样本,探究评价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应用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样本均抽选自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ICU收治患者,样本量为84例,依据随机抽签方案划分为研究组(n=42)、对照组(n=42),全部患者无法经口进食,存在部分或全部胃肠道功能,家属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研究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32~69岁,平均(50.49±2.58)岁,其中急性胰腺炎18例、颅脑外伤16例、脑血管意外5例、感染性休克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4~68岁,平均(50.57±2.42)岁,其中急性胰腺炎20例、颅脑外伤15例、脑血管意外6例、感染性休克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行营养支持治疗期间给予氮量为0.2 g/kg·d,给予热量为117.15 kJ/kg·d。对照组患者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营养液“卡文注射液”输注,营养液主要成分包括微量元素、氨基酸、电解质、糖、脂肪乳等,经由患者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利用输液泵持续输入营养液。研究组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选用营养液为能全力营养液,经由鼻空肠管或鼻胃管,利用输液泵持续均匀输入营养液,输液速度为80~150 mL/h。

1.3 评价标准。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前及治疗后10 d上臂肌围、三头肌皮皱厚度、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测定两组患者氮平衡指标,计算公式为24 h尿液中尿素氮量(++),统计两组患者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上臂肌围、三头肌皮皱厚度、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上臂肌围、三头肌皮皱厚度、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研究组更具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前后上臂肌围、三头肌皮皱厚度、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

2.2 对比两组氮平衡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氮平衡指标为+(105.48±32.19)mg/kg·10d,对照组患者氮平衡指标为-(89.12±22.75)mg/kg·10d。治疗后研究组患者3例产生腹泻及腹胀等症状,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温度,并采用止泻药物及促进胃动力类药物干预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后续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中无此类不良反应发生,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对照组患者中5例合并中心静脉导管败血症,4例合并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1.4%,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营养支持是多种疾病治疗的重要辅助性干预方案,通过营养支持治疗能够为患者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并可维持氮平衡,保持多个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调节细胞代谢,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力,避免病情持续加重[4]。ICU患者病情变化复杂,部分患者需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机体处于严重消耗状态,且合并严重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在常规药物的对症支持性治疗的基础上,需依据患者病情特定给予适宜的营养支持,以促进康复效果[5]。

临床行营养支持治疗的主要方案包括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其中肠外营养支持主要通过患者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入营养液,长时间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模式可导致感染及肠道黏膜萎缩,如ICU患者合并心肺功能障碍,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极易诱发心肺压力升高,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等危重并发症,进而影响疾病康复效果[6]。

人体肠道属于创伤应激的主要器官,肠道黏膜组织对于全身性供氧量减少及血压减低均具有较强的敏感性。ICU患者受创伤、外科手术、休克等因素影响,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改变,肠道处于低灌注状态,黏膜组织屏障功能损伤,肠腔内部细菌移动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继而累及过个组织器官,引发内源性感染。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模式能够恢复人体肠道黏膜组织的正常结构,维持正常绒毛高度及细胞间连接状态,使肠道内部固有菌群有效生长,促进IgA等因子在人体肠道内部的正常分泌,并可增加胃蛋白酶与胃酸分泌量,促进胃肠道激素及消化液分泌,使胆囊处于正常收缩状态,胃肠道有效蠕动,继而增加内脏血液灌注,使机体恢复正常生理代谢状态[7]。同时,ICU患者多伴有机体免疫力低下,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显著增加肠道内部血流量,避免再灌注及败血症等因素对肠道黏膜组织的损伤。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性治疗能够减少感染发生率,增加肠道血流灌注,保护肝脏网状血管内皮系统,通过补充谷氨酰胺等物质可显著提高肠道免疫力,恢复黏膜屏障功能,预防多器官衰竭及内源性感染,显著提高ICU患者治疗效果。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方案相比,肠内营养支持利用空肠造瘘管、鼻空肠管或鼻胃管将营养液输送至患者胃部,可显著改善全身营养状态,且对肝脏功能无不良影响,可降低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提高营养支持治疗安全性[8]。

汇总评价本研究数据资料,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上臂肌围、三头肌皮皱厚度、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认为ICU患者治疗中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机体应用状态,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康复,其应用价值优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临床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期间需准确把握治疗时机,如ICU患者生命体征尚未稳定便实施治疗,可导致严重的代谢性负担及生理功能紊乱,并可诱发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建议将术后24 h作为肠内营养支持的最佳时间段,医师可优先通过导管输入流食,间隔3 d采用能全力溶液,以确保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及安全性。

综上所述,ICU患者治疗中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显著,可改善多项营养相关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全面推广。同时,本研究持续开展时间较短,缺乏同类型资料内容的比对性研究与分析,流程设计不够完善,研究总时间较短,ICU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相关问题仍需进行持续性评价与研究分析。

猜你喜欢

营养液黏膜肠道
腭部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猪小肠黏膜下层脱细胞修复补片修复硬腭黏膜缺损的疗效观察
70%的能量,号称“肠道修复菌之王”的它,还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夏季谨防肠道传染病
常做9件事肠道不会差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不同营养液对香榧幼苗生长的影响
无土栽培营养液自给系统设计
食用菌追肥谨记“两适两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