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

2021-10-12吴有成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开窗引流术血肿

吴有成

(贵溪市人民医院脑外科,江西 贵溪 335400)

颅内出血是高血压患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危急、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手术治疗可有效清除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控制颅内高压,改善脑水肿[2]。3D-slicer软件定位是一种医学图像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软件,已被证实可辅助微创手术进行术前精确定位,提高穿刺成功率。目前,将3D-slicer软件辅助定位应用于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并与常规CT定位、传统开窗血肿清除术对比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在高血压颅内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88例高血压颅内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中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并经头颅CT、MRI确诊为脑出血者;出血量≥30mL者;发病至手术时间<12h者;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创伤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脑出血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者;既往有颅脑手术、严重颅脑创伤史者;存在精神及认知障碍者;合并脑梗死,伴有失语、休克者。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开窗组(n=20)、常规CT组(n=48)和3D组(n=20),其中常规开窗组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4.94±8.03岁;高血压病程2~9年,平均病程6.39±1.07 y。常规CT组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4.18±7.57岁;高血压病程1~8年,平均病程6.12±1.25 y。3D组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4.63±7.59岁;高血压病程1~8年,平均病程5.84±1.09 y。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治疗方法

常规开窗组:采用常规开窗血肿清除术,经头颅CT确定血肿最大层面中心、直角定位体表标记后,麻醉、消毒患者后,在直视下进行颅骨处钻孔并延长骨窗,定位血肿位置后清除血肿,血肿清除量≥60%后放置引流管。

常规CT组:采用常规CT定位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根据患者术前头部CT检查图像确定血肿中心及穿刺位置、穿刺深度。麻醉、消毒患者后,在颅骨处钻孔并切开硬脑膜后进入,经手术扩张、钢针引导后实施穿刺,同时置入带针芯的软通道引流管,达到血肿中心位置后取出针芯,使用注射器抽吸血肿,见到有血液流出后,固定引流管,外接无菌引流袋。术后积极予以降血压、颅内压等对症处理。

3D组:采用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术前将患者头颅CT图像上传至3Dslicer软件,经图像三维重建后,观察并计算血肿体积、形态和体表投影,设计手术路径,确定穿刺位置、方向和深度,标注引流管插入长度。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具体操作同常规CT组。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疗效

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1.3.2 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后7 d内,统计三组出现的颅内再出血、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采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3D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开窗组和常规CT组(P<0.05),BI评分高于常规开窗组和常规CT组(P<0.05),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NIHSS与BI评分对比 (分,¯±SD)

表1 三组治疗前后NIHSS与BI评分对比 (分,¯±SD)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开窗组比较,aP<0.05;与常规CT组比较,bP<0.05。

组别 例 NIHSS评分(分) BI评分(分)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3个月 常规开窗组 20 26.87±3.42 18.27±2.08* 33.95±4.02 64.39±5.75* 常规CT组 48 27.29±3.04 17.09±2.24* 34.12±3.55 65.23±5.62* 3D组 20 27.13±3.25 12.45±2.31ab* 34.54±3.36 72.48±6.58ab*

2.2 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7 d内,常规开窗组出现颅内再出血6例,颅内感染3例,穿刺针道出血、脑积水、肺部感染和应激性溃疡均出现1例。

常规CT组出现颅内再出血5例,穿刺针道出血3例,脑积水2例,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2例。

3D组出现1例脑积水和1例肺部感染。3D组颅内再出血的发生率0.00%低于常规开窗组的30.00%(P<0.05)。

3 讨论

高血压颅内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可对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造成不同的影响,而手术成功的关键则与精准定位脑血肿中心靶点的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3D组的NIHSS评分低于常规开窗组和常规CT组,BI评分高于常规开窗组和常规CT组;治疗后7 d内,3D组颅内再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常规开窗组。可见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较好的治疗疗效,明显改善了神经功能和ADL,减少了术后颅内再出血的发生。

3D组和常规开窗组采用的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属于微创手术,相比于开颅清除血肿术不需要做较大的手术切口,出血量也相对较少,手术中穿刺血肿并进行抽吸操作简单,采用软通道引流减少了手术对神经纤维和血管的损伤,有助于术后恢复。且3D组手术前采用3D-silver软件对血肿和脑组织情况进行三维重建可有效弥补CT定位的不足,多方位观察术区情况并模拟手术入路方式,为引流手术提供更精确的血肿定位和穿刺指导,有利于术前进行血肿中心靶点的精准定位和周围病变观察[5],在有效清除血肿的同时减少了穿刺针道出血、脑组织损伤等不必要损伤的发生,并降低了颅内再出血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3D-slicer软件辅助软通道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颅内出血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减少术后颅内再出血的发生。

猜你喜欢

开窗引流术血肿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后再出血进展及分析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
冬天不开窗闷出一身病
清晨别急着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