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机制的研究
2021-10-12刘永旭
刘永旭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给出时代性解答[1]。新时代,高职院校应全面满足新时代建设需求,并承担起培养具有新时代价值理念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现阶段,高职劳动教育“有劳无教”“有劳缺教”“有教无范”“劳动割裂”现象较为突出。高职劳动教育亟待重新认识劳动教育内涵与价值,与时俱进,加强联动、创新机制、系统推进。本文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分析高职劳动教育现状,探索研究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机制的创建。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高职院校应深刻理解,与时俱进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积极弘扬和培育新时代劳动精神。
(一)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内涵
《教育大辞典》从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劳动素养出发,将劳动教育定义为“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工农业生产基本知识和技能。”[2]有学者认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共分为四种:第一种是以劳动教育为核心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第二种是反映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第三种是将思想教育、技能培养和实践锻炼进行有效融合;第四种是以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建立劳动教育机制[3]。具体在高职院校场域,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结合新要求,劳动教育的内涵势必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何指引学生体认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必须以真实的劳动联结学习和生活世界,必须开展有教育的劳动,即“必须注意劳动中的政治思想因素、组织因素和知识因素,并使其具有创造性。”[4]通过以上梳理,本文认为,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内涵应包括日常所认为的体力劳动,还应包括劳动知识学习、劳动技能的锤炼、以及更为重要的劳动价值观树立和劳动素养的养成,最后落脚到如何指引学生成为一名“幸福的劳动者”,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新时代合格建设者。
(二)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
1.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加快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高职教育天生就与劳动教育密不可分,没有劳动就没有高职教育。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精神,掌握过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劳动品质,既满足学生择业就业的岗位需求,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满足国家对于新时代建设者的需要,从而凸显了职业教育的价值。从这一角度而言,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加快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2.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
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要求是“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高职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炼铁成钢”,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五育并举”,是回归教育的本质,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5-6]。劳动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劳动教育中夯实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价值观深植学生内心,加强劳动锻炼,锤炼劳动技能,不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实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促进,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发挥劳动教育“熔炉”功能。
3.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举措
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劳动教育与实践,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创新灵感。通过劳动教育,培养个体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劳动品德,让学生懂得自立自强,坚定劳动自信,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深植实干、苦干精神。通过劳动教育实践,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吸收,夯实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提升实际情境中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二、高职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有劳无教”“有劳缺教”“有教无范”“劳动割裂”等现象较为突出。
(一)有劳无教,劳动教育价值矮化
部分高职院校未能与时俱进,更新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清,在培养高职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实践方面的自觉意识不够。深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影响,从学校、家长到学生均缺乏劳动教育价值意识,尚未树立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导向。本研究对某高职院校100 名大学生就劳动教育观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劳动教育价值意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学生觉得劳动技能培养更重要,4%的学生认为劳动思想教育培养与劳动技能培养同样重要,21% 的学生对劳动思想教育培养观念认同度比较高。由此可见,与劳动思想教育培养观念相比,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劳动技能培养观念。实践中,高职学校各专业的实习实训、产教融合更偏重劳动技能的培育,对劳动思想教育的价值重视不够,劳动教育力度不够。个体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价值和意义未能凸显,导致大部分学生惧怕工作辛苦,不愿去所谓的“条件艰苦”“待遇不好”的岗位工作。由于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导致高职院校尚未有效开展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等工作[7]。
(二)有劳缺教,劳动教育内容弱化
部分高职学校劳动教育尚未有效落到实处,组织工作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出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课,劳动教育等同于技能教育等情况。研究对某高职院校100 名大学生就劳动教育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劳动教育内容调查
实践中,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尚无明确的劳动教育环节,相应的教育资源无从谈起。劳动教育课程的地位相对较低,有时仅将劳动教育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劳动教育无计划性,淡化劳动教育课程,专业技能教育挤占了劳动教育的课时,劳动教育课时没有保障;劳动教育形式化,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其内容仅是枯燥、单调的体力活动;考核评价环节缺失,或没有合理的评价导向体系[8]。劳动场地、工具和机会等现实条件不具备,实施机制还不够完善,这些客观条件制约着劳动教育的开展。目前实训基地、企业实习等育人环节仍是看重知识技能本身的运用,并未将劳动素养进行有效提升,重脑力、轻体力,导致劳动教育的缺失[9-10]。
(三)有教无范,劳动教育主体性缺失
现阶段,高职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缺乏科学范式指导,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理念不清、要求不明。在高职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活动中,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性,未将学生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而是将学生变为活动的对象。本研究对某高职院校100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高达83%的学生认为劳动是惩罚的手段,而只有17%的学生持反对意见。
图3 劳动是否是惩罚的手段
根据图3 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学生尚未有感同身受的劳动体验,无法有效做到“知行合一”。大部分学生把劳动当成惩罚的手段,认为学习成绩不好和违纪的学生才需要劳动,这不仅贬低了劳动,还把劳动的责任推到了部分学生的身上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念淡薄,职业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劳动避重就轻,没有热情,从而丧失拼搏精神,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四)劳动割裂,劳动教育联动协同不足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成长历程都是从校门到校门,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自然也归于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联动协同不够。家庭对于子女的疼爱方式更多地表现在让子女有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更多的休息时间,学生以学业为主,较少参与家庭劳动。社会对学生劳动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工作岗位的要求,较少参与到学校学生的劳动教育中来。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主观上没有把劳动教育摆到重要位置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某高职院校100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78%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事”,割裂了劳动教育在时空上的一致性,也凸显了劳动教育联动协同的缺失(见图4)。
图4 劳动教育是否需要协同
三、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机制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构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机制极为重要。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拓展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优化“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设计,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类资源,打造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一)重劳重教,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
新时代,高职院校应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劳动教育价值。一是将职业平等和劳动平等理念纳入高职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德育应成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深入分析专业课程潜在的劳育因素,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将其植入学生内心。劳动教育从劳动理念上升为教育模式,再变成方法去实践,最终实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目标。将劳动放到与学习同等重要地位,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二是将成就感和幸福感融入劳动教育之中,通过宣传劳动模范事迹等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将劳动教育和理想信念融合到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宣传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和开展劳动模范宣讲、评选活动,体现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当今幸福的来之不易,增强吃苦耐劳的意志,获得受益终身的宝贵精神财富。三是重视并发挥劳动教育的熔炉价值。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促进又相对独立,通过劳动实践,在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手脑结合中,树德、启智、强体、育美,促进全面发展。
(二)有劳有教,拓展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一是丰富劳动实践项目。突破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和实践活动应付式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参加讨论思考型劳动和项目案例化的劳动。在日常学习、生活、劳动周、劳动日活动、劳动技能比赛,以及专业实训、企业实习、毕业实习、“三下乡”等多种活动中,渗透“实干苦干”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劳动教育功能。二是拓展劳动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各类组织作用,丰富劳动实践途径。在学校实践基地和校企联合基地中,组织学生参加基本的田野庄稼、工业体验等劳动实践,在获得一些实践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高职学生深刻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三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打通壁垒,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有效融合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实现校际、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通过资源共享、实践基地,着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实干苦干精神,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四是健全和完善考核评价办法,结合劳动经历写实记录、实践成果等,优化劳动考核评价内容和方法。使劳动教育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端正劳动态度,树立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品质。
(三)有教有范,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一是优化“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设计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劳动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劳动课程趣味性。将劳动教育纳入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必修课程。按照差异化原则,分阶段、分区域、分对象设计满足高职学生需求的课程教育内容和实施手段。通过课程化、系统化、常态化的劳动教育,激发高职学生的劳动兴趣,凸显劳动价值。保证劳动教育课程时间,通过综合实践课程、通用课程,实施劳动教育,并在其他学科课程中合理体现劳动教育理念,对劳动教育学习与实践进行统筹安排,进而体现新时代的特点。
二是优化“以学生为中心”劳动教育教学设计。从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将课堂和劳动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的培养。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专业技能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框架中,以“寓教于劳”为宗旨,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价值内涵,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品质素养和创新精神,帮助引导学生成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性劳动的新时代建设者。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为指引,增强劳动教育情况对学生学业、就业等产生影响,进而促进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加强联动,打造四位一体劳动教育机制
一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加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加强“劳动最光荣”价值观的教育。高职院校应在制度建设、课程设计、管理考核等方面积极探索劳动教育长效机制。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根据专业、特长和劳动内容,合理安排劳动课教育活动,加强综合实践课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育水平、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挖掘各方资源,拓展实践途径,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通过课堂学习、企业实习、社会实践有效提升学生劳动教育工作的质量。二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群体在劳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要树立新时代教学观念,明确教育目标,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更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创新设计、分享和剖析“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等典型案例,加强对劳动观念教育,增强学生对新时代劳动价值的认知,身先垂范,言传身教,提高学生劳动品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三是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引导父母要深刻认知劳动教育意义,重视子女的家庭劳动,激发子女劳动热情,建立劳动与实际生活的联结,通过家庭劳动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社会在提供劳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大力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到新时代建设,实现技能传授与劳动价值引领的有效融合。
打造学校、家庭、教育者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机制,联结合作,形成合力,系统性推进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目标的一致性和要求的同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