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课例研究

2021-10-12丘丽丹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课例抗疫

丘丽丹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如何办好思政课、上好思政课,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和重要论述,特别是2019年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医药卫生、教育界联组讨论时进一步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他强调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深入宣传抗疫先进事迹和时代楷模。“百年未有之疫情”遇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层叠加振荡下的后疫情时代,我们应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作用,讲好“抗疫”中所凝铸的伟大精神和所发生的“抗疫”故事,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增强制度自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自觉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青春使命。

一、课例研究概述

课例研究源于案例研究,是指以一堂课为对象的研究,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课例研究,将教学背景、设计意图、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加以描绘和反思,总结提炼成功和不足之处,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师同行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升思政课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一)课例背景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交出了优异答卷,彰显了社会主义道德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概括、阐释了伟大抗疫精神:“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2]“抗疫精神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提升,对中国革命道德的弘扬发展,更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生动体现,充分彰显出中国人民道德建设的新高度。”[3]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引领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用青春奋斗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重点。

(二)课例简介

本课例选自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例主题为“传承道德成果弘扬抗疫精神”,教学内容选取原则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理论知识点选自教材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第二节“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和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的第一部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它主要讲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充分吸收借鉴各种优秀道德成果,不断赋予社会主义道德以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时代内涵。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整合创新教学内容,以“民为邦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串联起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联系。围绕着中华美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在“抗疫”中的体现及其生成的“抗疫精神”内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过程:课前通过超星微课学习和微信小程序《诗词荣耀》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了解古今优秀道德成果的内容。课中以“飞花令中探美德”活动探究中华美德的基本精神,设置“中国战疫必胜”等主题词,从诗词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战疫信心;通过图片、案例展示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95 后医生甘如意以及00 后护士刘家怡等“抗疫”英雄故事,对学生讲清楚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是一脉相承的,以抗疫主线“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英雄、防控救治指示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反复强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体现中国抗疫斗争的价值理念和执政党、领袖的情怀与担当;引领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和生活进行思考“如何弘扬抗疫精神”,各小组通过企业微信直播展示“战疫”志愿服务、云演讲、抗疫配音秀等成果。课后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进一步用行动弘扬“抗疫精神”,表达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二、课例研究过程和分析

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重点回答“我是如何上好这节课的”。以“教”为着眼点,围绕一堂课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深刻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改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课例设计理念

课例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延伸的“五贴近一加强”教学理念,即贴近时代热点、贴近地区发展、贴近行业特色、贴近专业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外化于行”是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明确指向,课例设计落脚点因此聚焦在学生的“践行”和“知行合一”上。针对本课例主题,教师精心设计线上线下的小组和个人任务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和表现,在学懂、弄通、做实的过程中实现“心灵上有感动、思想上有触动、实践上有行动”的教学目标。

(二)课例分析

1.学情分析

本课例授课对象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大一学生。从课前调查结果分析,00 后高职大学生有一定古诗词知识储备,掌握道德的基本理论,对传统道德和革命道德有感性认识;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集体主义意识,保留了传统美德的思想内核;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思想观念多元化,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网络信息技术运用灵活。但有个别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较多关注个人成长成才,缺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民族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斗争精神并没有深刻认识和理解。

2.教学目标

本次课学习后,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传统美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内在联系;理解抗疫主线“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抗疫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PPT 制作、演讲能力,进一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具备历史视野,学会观察、总结和反思,增强“以人民为中心”的道德认同感,提升道德修养。

3.重难点分析和突破方法

针对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和挑战,教学重点是从历史视野和现实对照中理解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是一脉相承的,要把握抗疫精神的内涵,可通过活动探究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导向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教学难点则在于学生的践行上,如何在学习和未来工作等方面持续不断地弘扬新时代抗疫精神,可通过合作学习法、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思维潜力。

4.课例设计与实施

本课例利用游戏、视频、平台等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手段,结合直播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及“提出问题、作业展示、理论探究、实践转化、评价总结”三段五步式教学环节,围绕着中华美德、革命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在“战疫”中的体现及其生成的“抗疫精神”内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过程。具体实施流程见表1。

表1 “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教学实施表

续上表

续上表

三、课例研究的实效与经验

优秀教师总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自己对教学的悟性就是从一个个课例的长期积累开始的,不做一个个课例的积累,就永远不具备真正的教学经验。”[4]培养思政课教师面对本校、本专业、本班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反思能力和决策能力,发掘和弘扬课例研究的校本经验,为未来提高改进课堂教学指明方向,推进课例研究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的高水准学习,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学效果

本次课利用活动、视频、平台等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手段,结合直播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达到了以下4个方面的效果。

1.学生PPT 制作、汇报水平进一步提升

通过课前制作PPT 发送到教师端,教师指点文字、图片排版的技巧,PPT 汇报呈现效果较为理想。其中爱心号小组代表学生身穿汉服阐述自己的汉服情结和理解,具有强烈的课堂感染力,直播评论区发言热烈,增强了学生对传统礼仪和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

2.突破重点,实现知识目标

通过课堂活动“飞花令中探美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学生觉得“课程设计得很充实,也比较有趣,掌握了新技能”,课中探究过程气氛活跃,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主动讨论的学习氛围,在诗词之美中体验了古人对天下、社会和自己的道德思考和践履,设置“中国战疫必胜”主题词,感受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战疫信心。

3.学生讨论答题质量高

超星讨论即时点赞加分,考查学生在线上课的积极快速反应,对观点新颖、见解独到的回答给高分,提高学生深度学习的效率,学生高质量回答频现,实现“情感—心智—精神”的教学效果。

4.学生实践成果丰富

通过大量的数据、图片、案例,展示道德建设的当代实践——抗疫精神,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让学生感受真理的力量,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实现“心灵上有感动、思想上有触动、实践上有行动”。学生通过各种抗疫主题活动表达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引领道德风尚。

(二)教学经验

1.融通专业,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

结合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历史发展和行业特色,从“高度集中、大力协作、半军事化”讨论铁路人的“铁军”作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培养“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本领。

2.设置“学习进行时”,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

结合课程内容,选取战疫素材和案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融入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教学主线中,突显中国有效应对,彰显理论力量,讲好感人故事,构筑坚定信心。

3.通过实践转化,实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设置“课中实践转化”与“课后拓展应用”环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未来工作紧密对接,学生战疫“云参与”方式打造“课堂、课外、社会”三大思政课堂,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全方位,实现教育过程的长效性。

四、课例研究的反思和改进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实践思考,是激活教师智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三因”理念,经常反思,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一)创新之处

1.教学方法创新

采用课堂活动“云参与”方式,推动思政课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通过“飞花令中探美德”活动体验中华诗词之美和蕴含的人生哲理、传统美德,设置“中国战疫必胜”主题词,感受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战疫信心,打破“停课不停学”教学空间的隔阂,有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增强课程时代感和吸引力。

2.教学内容时效性强

从“民为邦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说明中华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和战疫中的具体体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作为主线,通过大量的数据、图片、案例,展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当代实践——抗疫精神,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发挥思政课战疫主阵地作用。

3.推广价值高

依托精品资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本教学案例相关教学视频、课件和教案在超星平台建设,提供全院大一学生学习,并向社会开放,力推到同类高校,可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二)改进方向

1.根据教学设计控制课堂节奏

教学内容横跨政治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多学科,教师要加强学习研究和集体备课,利用团队成员不同学科背景,做深、做细专题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控制节奏,提炼校本特色,形成高水平的“金课”。

2.教学资源需要实时动态更新

思政课以内容为王,在海量资源中选取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和理论水平,建设好模块专题化精品资源开放课程网站,尽可能形成一体活页式教学材料,如战疫思政专题模块。

3.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针对学生不同学段特点及扩招生源变化,协同专业课程和后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做好教学衔接,持续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结合时代发展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五、结语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要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刻领会“六个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不断提高课程设计、情景构建、资源适配和课堂掌控等教学能力,切实承担好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教学是一门实践艺术”,教师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能力提高很大程度上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反复锤炼,加强后疫情时代“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课例研究,梳理、分享、反思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经验,是促进思政课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更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善用“大思政课”、讲好思政课的着力点。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课例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抗疫故事”的 若干着力点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