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思创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究

2021-10-12刘国成刘兴凤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高职

刘国成,刘兴凤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与责任[1]。培养自觉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创业者,去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根本任务[2]。如何培养集创新创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于一体、并拥有高端专业技术能力的新时代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持续创新发展的推动者[3],需要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成长成才。其中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所需人才的坚实保障[4],也是对新时代下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根本要求。

因此,根据新时代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要求,如何针对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将课程思政融入并使之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助力于对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技能培养体系和教学改革的探索,形成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和技能培养体系,对高职高质量创新性创业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地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指导课教学[5]。对此国内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开设了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但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刚刚兴起,良莠不齐,在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当前高职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能成功,基本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创业者首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与成功比例。目前在校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明显滞后于社会现实对年轻人创新创业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创新创业主动性不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不高、创新创业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参加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学习的高职学生为一年级学生,来大学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创新创业的相关教育和指导,既缺少思想指引,又缺乏社会经验,导致主动性不够;二是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创新创业只是搞搞商品经营的小活动或者参加个项目实践,在思想上和认知上对创新创业的认识高度和深度都不够,不能将其与个人的专业技能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有机地联系起来,造成认知不高;三是课程的思创融合度不够,导致高职一年级学生受自身视野广度、思想深度等因素影响,造成创新创业的意识不强、动力不足。可见,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必要实施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思创融合教学改革。

(二)学生缺乏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和了解

高职学生普遍年轻,虽然也会关心政治时事、社会主流热点新闻,但是却很少专注国家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所以他们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认知和了解不足,在学习中缺乏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时代下国家对创新创业政策指引的意识,不懂得将创新创业与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教师在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往往注重创新创业的技能培养与知识讲授,常常忽略了思政与双创的融合,导致学生对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与自身发展结合的认知度不够。

(三)学生缺乏思创融合的系统学习和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涉及设计、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各个方面,既是创新创业技能系统学习和持续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生价值信念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由于高职大一学生普遍没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实践经历,因此学生在课程中难以系统地掌握创新创业的学习内容,在实践中也很难把握好自身发展的人生规划与价值,在学习中更难以将创新创业与思政等其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融会贯通,从而导致难以持之以恒。

(四)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创新创业往往直接面向市场需求,需要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有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担当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高职学生由于长时间一直在学校学习,缺少面向市场的实践体验和社会经验,因此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表现出创新信心不足、创业意识不坚定以及缺少有担当的企业家精神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五)多数教师缺乏创业经历和思创融合的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高职院校在师资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是多数教师主要还是在学校中一直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创业经历,在技术创新方面开展创新指导尚可,但是在创业方面往往力不从心。这导致师生在创业方面教学与实践步履蹒跚,举步艰难。此外,不少教师由于缺乏双创经验,难以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懂得将思创融合起来以助力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

(六)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创业的孵化平台和孵化经验

对于创新创业而言,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可以知道,建立孵化平台和孵化基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和举措。对于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和教育指导而言,更是如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乃至就业,也为学生提供设计、研发、生产、经营的所需场地和实践场所,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积累创业经验,从而降低学生创业的成本和创业的风险,提高学生的创业存活率和成功率。然而从现阶段来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从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到具体的制度规则细化等问题还在初步探索中,一切都还处在一个不断摸索的阶段。与政府、企业或一些知名院校建立的孵化平台相比,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建立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或初级阶段,还难以起到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为学生提供孵化经验的作用。

二、思创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和设计

从上述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可知,当前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学生、师资、实践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思创融合程度不高、学生双创技能不强、教师创业经历不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不足等问题。其中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意识不强、认知不高、动力不足等内在思想因素,是当前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所面临的思创融合教育的关键痛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提出思创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思路和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指导的思路和设计

(一)总体改革思路

整体思路是以思政教育为引领(理论指导),以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技能和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实施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则采用“寓德于育、寓道于教、寓技于练、寓教于乐”教学过程设计,以及使用“画龙点睛、专题嵌入、元素融合、隐性渗透”等方式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内容分为创意篇、创新篇、创造篇、创业篇等四个部分,分别融入中国文化精髓、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思政元素,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方面存在意识不强、认知不高、动力不足等问题。

(二)思创融合的内涵

思创融合就是将思政理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方式,是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定位和高质量创新性创业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思政教育,也不同于单纯的学校创新创业技能职业教育。它改变了以往只重视专业技能和知识传授而忽视职业素养教育的局面,是新时代下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载体和有效实现形式[6],也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笔者提出思创融合助力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就是力求通过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使学生实现由学生到创新者再到创业者的转变、从创业认知到创业认同的职业素养转变、由创业小白到职业创客的职业能力转变。

三、思创融合助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举措与实践

(一)寓德于育,以思创融合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思创融合助力高职创新创业教学,首先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理念,通过挖掘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调动教师整合思创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思政理论、文化精髓、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根据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学习成长经历,尊重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用全新的思创思维改革教学模式、丰富和创新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育载体、完善课程平台建设。在教师正常课程教学中,适当植入课程思政内容,运用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做到入脑、入心、入课堂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所有参加课程学习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认知和动力。

(二)寓道于教,将思创融合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改革

根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遵循教育规律,将思创融合教育教学理念纳入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达成的目标,将思创融合有序全面地融入各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在本文实践中,将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规划为创意篇、创新篇、创造篇、创业篇等四个模块,分别将中国文化精髓、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融入到对应的模块中,并纳入课程标准,实现以文化精髓引领创意,以科学精神引导创新,以工匠精神牵引创造,以企业家精神指引创业的教学设计与改革。

(三)寓教于乐,打造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提升教学乐趣

系统研究和提炼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在课程中的结合点,将两者内容衔接和融会贯通;采用模块化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收集教学素材和案例,编制成项目任务;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得以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化呈现,打造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在线开放课程,打造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思创融合协同育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育人体系;并结合创业模拟平台软件,以游戏方式提升教学乐趣,全方位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改善教学吸引力。

(四)寓学于工,依托行业深化校企合作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高校和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两大主体。依托行业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不仅引入企业创新技术,同时引入企业的创业文化与创业精神,以工学结合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并完善校企共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工学结合育人运行机制,让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中领悟创新创业所需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实践中,依托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和花都示范园的技术优势和环境氛围,借助基地和园区的创新科技和创业资源,校企合作深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育,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并形成和逐步完善工学结合的培养运行机制。

(五)寓技于练,多形式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以赛促教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技能训练

因地制宜构建创客空间,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学生开展创业孵化实践。同时对接企业创新创业资源,为有创业实践想法的学生提供创业测评、创业培训、项目筛选和指导,提供场地、工商注册、营销策划、财务和风险防范等一系列指导服务,使学生体验企业创新创业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兴趣。此外,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云平台,使学生借助该云平台去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以多种形式构筑并建设好创新创业平台,以此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的场所。以赛促教,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科技和红色之旅的创新创业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以及团队协同实战精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比赛打磨项目,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演讲能力、仪态仪表、应变能力等,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在竞赛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并实现思政融合协同育人目标。

(六)寓创于行,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加强师生创新创业队伍建设

以科技项目为依托,鼓励师生围绕科技项目共同参加SYB、创业模拟、网络创业等创新创业活动。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科技项目申报,促进专创融合。借助轨道交通安全与智能运维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轨道交通技术协同育人中心(省级协同育人中心)、广州轨道交通系统装备安全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广州市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传媒艺术研究所(校级研究所)、企业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在科技项目研究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或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研发,使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政治思想得到提高和升华,并以项目为依托,强化师生创新创业队伍的建设。

四、结论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是双创教育理念、教育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的中介,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在思创融合的探索中,应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达成的总体要求,坚持“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强化特色、稳步推进”的原则,不断挖掘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相融合的有效载体与路径,强化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把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打造成为学生喜爱、教师自豪、社会受益的“精品课程”。在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思创融合的教学改革中,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知信行合一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铁路文化)、职业道德教育及美育教育等相关思政内容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中。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技术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衔接和融合,并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六个一”,即一组元素融入设计、一条教学主线、一份创业计划书、一个主题结论、一堂专题讲座、一句心得语录。借助思创融合中的文化精髓和科学精神,以及行业工匠精神的淬炼,完成学生的双创德育培养和创新创业意识、技能培育,从而实现高质量创新性创业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