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研究
2021-10-12湖北省钟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431900
左 璐 湖北省钟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431900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是冠心病患者血管闭塞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临床研究表明针对冠心病的治疗基石是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传统临床治疗常采用药物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介入诊疗技术的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为临床中促进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和恢复的主要方法,也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重要治疗方式,有利于促进疏通梗死相关动脉[1]。目前介入治疗成为冠心病规范化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尤其在冠心病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中,采用介入治疗能够显著缓解其病症,促进患者预后改善[2]。本文探究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和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定我院在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均经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诊断标准[3];(2)无恶性肿瘤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者;(3)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相关文书。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精神病史,治疗依从性低;(2)具有严重的心肝肺脏器疾病者;(3)硫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药物过敏;(4)血小板或粒细胞减少者;(5)急性感染性或免疫性疾病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7.38±11.76)岁,体重指数(BMI)19~38,平均BMI 25.27±3.38;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58.21±12.21)岁,BMI 18~41,平均BMI 25.41±2.77。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首先给予患者硝酸酯类药物、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行抗心绞痛治疗,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0.1g×30片),口服,0.1mg/次,1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25mg×21片),口服,75mg/次,1次/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临床指标变化,根据患者临床病情情况,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391,25mg×20片),口服,25mg/次,2~3次/d,稳定患者心率,改善冠状动脉缺血现象,同时给予患者他汀类药物,行调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对于重度狭窄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行右侧桡动脉或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支架,术后行预防感染治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U,2次/d,连续3d。
1.3 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血液生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GL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总胆固醇(TC);取受试者空腹静脉血,介入治疗者于介入治疗第2天抽取静脉血10ml,以ELISA法检测相关血液生化指标。(2)比较两组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包括11脱氢血栓素B2(11-dh-TXB2),美国 Cayman公司生产试剂盒;6酮前列腺素F1a(PGF),试剂盒为苏州大学血栓与止血研究室生产;P选择素(PS),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采用TXYM91型血小板聚集仪检测;MPAR需在6ml血浆注入0.109mmol/ L枸橼酸钠330μl的试管中,2h内完成检测。hs-CRP检测采用美国 Beckman 有限公司生产,均严格按照产品说明术操作。 (3)比较两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根据患者MPAR检测结果分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阿司匹林敏感(AS)、氯吡格雷抵抗(CR)、氯吡格雷敏感(CS)情况。根据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MPAR检测结果可知,当AA诱导的MPAR≥20% 时为AR,反之为AS;ADP诱导的MPAR≥50%时为CR,反之为CS;效果分为三种:AS并CS为敏感,AS并CR或AR并CS为半抵抗,AR并CR为抵抗。(4)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绞痛反复发作等情况),随访时间为2018年9月—2019年9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血液生化指标GLU、ALT、Cr、CK、CK-MB、T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观察组hs-CRP、PS以及AP诱导的MPAR均高于对照组,PGF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11-dh-TXB2及APD诱导的MPA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χ2=4.388 1,P=0.007 7<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MACE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32.00%(16/50),对照组发生率为28.00%(14/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0 5,P=0.662 5)。
3 讨论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临床病情显著缓解和改善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疗措施。随着我国介入技术的蓬勃发展,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临床药物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血小板一般情况下自由流动于血液循环系统中,基本上与其他血管内皮细胞无交互作用,但当冠心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从而导致血小板形成血栓,因此血小板细胞的活化状况对于冠心病发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4]。本文结果显示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GLU、ALT、Cr、CK、CK-MB、TC等血液生化指标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这提示采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介入治疗不会破坏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指标稳定性,从而也不会对其血液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相对安全可靠。
根据李俊等[5]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显著增高,且高于未接受介入治疗组,本文结果与之相一致。本文结果显示,介入治疗患者hs-CRP、PS以及AP诱导的MPAR均高于非介入治疗患者,根据临床相关研究证实hs-CRP是预测和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重要指标之一,与MPAR一并均可以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提示介入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冠动脉血流,也促进了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显著减少血小板产生一氧化氮,置入支架与血管内膜嵌合出现不紧密时极易造成血流涡流, 流速减慢;同时介入治疗使机体处于应激反应状态,大量释放儿茶酚胺,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而介入治疗患者PGF低于非介入治疗,可能在于当介入治疗措施常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或撕裂,提升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程度,PGF降低。
本文结果显示,介入治疗患者敏感率为2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00%,这可能在于介入治疗措施能够使冠心病患者在球囊扩张产生对血管内膜损伤,加之金属支架的刺激下,能够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纤维蛋白原明显提升,与介入治疗中造影剂或支架等刺激作用一样,能够构成血小板活化的刺激因子,促进AR和CR的发生。诱导血小板聚集[6]。本文结果显示介入治疗与未介入治疗患者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可能与介入治疗能够疏通血管,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相关。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虽然提升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了AR及CR,但并未增加MACE 发生率,提示对于介入治疗患者应着重提升抗血小板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