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视域下“一堂好课”的应有样态
2021-10-11李柱俊李洁
李柱俊 李洁
每个时期的课堂教学改革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对一堂课的评价。“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引领课改得以持续深入推进的保障。
一、学习者对“一堂好课”的价值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20年来,部分教师相继提出了基于个人特色的“好课观”。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个“实”,即扎实、充实、丰实、真实、平实。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十分扎实,有利于学生考个好分数;二是体会到数学思考带来的愉悦,有利于学生喜欢上数学。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追求的好课则是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学生兴趣盎然……
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时代对于“一堂好课”的评价角度和评价维度是不同的,每名教师眼中看到的“风景”自然也不一样。因此对于“一堂好课”样态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习者视角下“一堂好课”的样态
从学习者视角看“一堂好课”需结合学科学习的本质。数学学科追寻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的发展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发生变化,“一堂好课”一定是可以促使学生学习产生变化的课。学习者视角下,怎样的样态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学发生了变化呢?结合课堂教学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会促使学生会看、会想、会说,“三会”会引发学生思维的发展,推动学生学习产生变化。这样的“三会”就是我们所追寻的“一堂好课”的样态。
(一)会看
看懂他法,完善本质认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建构和社会建构的过程。学生由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对于学习任务会有自己的个体表征。这里的表征可以是图形表征、文字表征或言语表征等形式。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的“差”会产生表征的“异”,这种“异”可能是表征样式上的“形异”,也可能是表征水平层次的“质异”。学生要有学习他人解题方法的自觉意识和自悟能力。看他人解题方法是对知识的一种自我建构,是对自我认知图式的补充或修正,在看的过程中可以完善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可以提升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个人学习品质的培养。
看到联系,促进深度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有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能力,而要实现这样的提升,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思考。通过找到“同与不同”,通过结构化的分析,看到同一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看到同一对象不同表征的联系,看到题组中题与题之间的关联,进而深刻地揭示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规律与本质,实现从单纯“问题解决”进阶到“数学地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推动深度学习的发生。
看后回应,提升学习能力。怎样了解学生看后产生了哪些变化呢?这就需要学生有回应。如学生用语言或者图示归纳、概括出看到的结果,这是达到掌握分析、综合思维水平的体现。看懂他法之后也应有回应,常表现为赞同、质疑、反驳,这些都可以体现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会想
有个性地想。一堂课,学生要能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产生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是自己独立思考后产生的。学生产生的个性化想法可能是正确的、合理的,可能是不全面的、有问题的,但产生自己的想法是个体思维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教师要在授课时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有依据地想。数学是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想法要有依据。每一个个性化的想法要能够对他人有所启发,他人能依据你的思路接着想下去。上课过程中,学生能有依据地想,也是对自己严谨的学习品质和科学探究精神的锤炼。
可迁移地想。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如果仅仅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得不到优化的,如何有效地激发、引导学生去想,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中,对于某个问题的思考,出现非常规的想法是很常见的。面对这类想法,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同时要配合学生说清楚、说透彻想法,在這样的表达和交流中,其他学生也会受到这种想法的启发,迁移出新的想法。这样的教学将一对一的想法交流演进为一对多的想法迁移,使想更有意义。
(三)会说
有水平地说。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说,就能说得好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学生可能说得条理性不够,或说得不全面,这样的说还不能称之为有水平地说。有水平地说是指学生能够用清晰、完整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这样的表达能够让其他学生听得懂、想得通。
有个性地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时常组织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某个话题进行阐述,如果学生之间的表达相似度过高,那么课堂上学生的阐述不会发生太大作用。但如果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化表达,即使表达不一定准确,但也一定是真实的,这样的课堂才会诞生许多精彩的观念,这样的课堂才可能称得上是“一堂好课”。
有互动地说。因为表达的个性化,所以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对话也就自然形成了。当一方没讲明白时,其他学生会听得不透,自然会进行提问;当一方没讲全面时,其他学生自然会进行补充;当一方观点有漏洞时,其他学生的质疑也会形成;当一方说得模棱两可时,不同观念的支持者就会产生辩论;当一方观点错误时,反驳之声会响起。“一堂好课”就是在对话中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使得人人参与课程成为现实。
会说可以唤起“思”,会想可以留下“痕”,会看可以看到“学”。有了这样的“三会”,学生才可以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升综合素养:这也是“一堂好课”应有的样态。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课时学习历程案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2020/02/71)的研究成果及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第十一期个人课题“教学目标引领下小学数学‘结构式课堂提问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5426)的阶段性成果]
(李柱俊系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教师,李洁系江苏省南京市科学园小学教师)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