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策略探析

2021-10-11张晶

决策探索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工作高校

张晶

【摘要】目前高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效果不显著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与高校德育工作结合,可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本文在分析两者融合的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關键词】高校;德育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时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肯定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高校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三观和优秀道德品质的优秀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德育工作结合,可以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民族历史凝聚过程中形成的能够揭示民族本性和本质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称。

“德育”一词从狭义上来说指的是道德教育,从广义上来讲,包含道德教育、思政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素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高校德育工作在指导思想和教育宗旨上具有一致性,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通过文化教育来塑造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同时,两者在起源和教育内容上存在差异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一体多元的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高校的德育工作早期也是以人的道德教育为主,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囊括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两者的教育内容存在着交叉性,其差异所在又互为补充。

由于两者教化目标的内在一致性,以及两者教育内容的互补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不仅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帮助高校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大学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一)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尤其强调坚持文化自信,从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力量,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前各种新潮文化盛行、西方文化广泛传播的背景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内可以提升国民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对外可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高校德育工作实效

高校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更是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殿堂,高校除了要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人才,更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大学》中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表明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阐明完美、光明的德性。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有利于提升高校在以德育人工作方面的实效,同时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提升道德素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都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西方文化的渗透、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思潮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甚至造成其道德观念的缺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则包含了自强不息、慎独自省等激励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能帮助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保持理性,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还能帮助大学生提升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全理想人格,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效果不显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许多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认同感不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践行不足,比如在校学习和参加活动中,功利心过重,缺乏奉献精神等。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是高校的师生普遍对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其次是教师工作缺乏主动性,仅仅是机械地完成任务,工作内容单一且缺乏创新;最后是高校教师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大多注重专业教育,忽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没有将德育工作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导致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普遍较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深度融合,西方文化在国内广泛传播,垃圾文学充斥文化市场,青少年们由此受到的影响和危害十分巨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样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尽管不断有复兴传统文化的声音,但很多传承传统文化的行为流于表面,大学生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了解片面且不深入,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研究。

同时,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当今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普遍提高,但是精神生活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缺乏对子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仅靠高校的教育很难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首先,高校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未能意识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高校因侧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其次,高校的教学方法不合理,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大多是通过传统的理论灌输形式,很难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联动性不够,许多高校教师把德育工作当成是辅导员、思政教师的工作,忽视了自身的主体作用。尽管一些高校进行了整合师资队伍等探索,但是如何将高校不同教师主体联合起来,将德育和不同学科教学协同联动起来,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加强课程建设,营造文化传播氛围

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高校教师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进教学体系中,设置相应的课程,通过课堂考核和实践教学来提升育人效果。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丰富教育形式,营造积极的文化传播氛围。比如,在党课和团课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通过历史典故和先进事迹的学习,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教育效果。

(二)多主体参与,建立健全育人体系

高校德育工作不是某一类教师的工作任务,需要专业学科教师、专业导师、思政教师、辅导员、团委教师、心理辅导教师等多主体参与,甚至包括学生家长在内,从而在校园内外、学生成长过程中形成“三全育人”体系。在这一体系下,高校要发挥统领作用,将高校的德育工作纳入全校的工作体系中,充分盘活人、财、物等多方面资源。教师要不断学习知识和提升自身实践能力,通过参加培训和师生共同学习等形式,带动校园的文化传播氛围,同时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起到教育引导作用。

(三)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拓宽工作形式

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陈旧单一、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信息化时代,网络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利用网络新媒体技術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首先,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活动、榜样人物事迹等信息发布至网络平台,为高校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其次,拓宽网络传播的形式,除了校园网站,还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多个社交平台进行信息的推送,以扩大影响力。最后,还可以加强各个网络平台的板块化建设,比如建立经典故事、普法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板块,由专业教师或学生专业社团来运营,形成常态化的宣传模式,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丁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

[2]栗嘉忻.新时代中国高校德育与美育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陈泽帆.新文科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探索[J].决策探索(中),2021(03):81-82.

[4]贾素宁,张丽丽.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启蕴[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3):100-102.

[5]王静,荣芳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公关世界,2021(06):143-144.

[6]徐佩瑛,王晓鸣.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3):73-77.

[7]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1,41(03):131-133.

[8]许静波,王春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85-87.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路径研究”(2020zsszsx05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工作高校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