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片区教研优势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21-10-11杨寿固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发展机制功能定位教师专业发展

杨寿固

摘   要:从均衡教育水平、共享片区教育资源的角度出发,依据片区教育结构特点,通过优化、创新教研机制和教研方式,建构以课堂为基点、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研为抓手的片区教研新范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片区教研;功能定位;发展机制;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7-0057-05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进一步强调了综合性,更加凸显了选择性、开放性和发展性。基础教育课程功能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正视教育发展的形势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创建新型的教学教研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一个集研修、学习、教学于一体的多元平台,积极营造一个“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专业发展氛围,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师资队伍。

一、片区教研的功能定位

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模式,片区教研的主要功能是促进片区学校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等。该主要功能是片区教研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片区教研在承载研究、指导、引领、管理、服务等基本职能的前提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而廓清片区教研功能,既有助于划清职责范围、理顺工作权限,也有利于县(区)教研机构更好地回应教育综合改革的诉求,推动片区教育综合改革。

(一)加强校际合作,提升教学质量

加强片区内校际间的合作,建立起共同成长的“生态圈”,培育共同分享的文化理念;整合地区教研力量,实现同科互动、同伴互助、名师引领、共同发展,是提高片区教研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它以立足课堂、服务师生、提升教学质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为主要形式,通过搭建校际间交流平台,开展集体备课、“磨课”、上课、观课、评课等片区教学研讨及教师培训研修,从而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资源和潜力,着力解决教师在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及共性问题,例如,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如何以评价为手段促使学生发展,如何打造具有高度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的教学范式等。通过校际间的密切合作,有效地集结区域内教育资源、教师智慧,深入开展课堂改进的实践与研究,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及教学范式,为片区内一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可操作性的思路与可借鉴的方法。

(二)整合片区资源,实现融通共享

教育资源是指为教育活动有效开展提供的各种可被录用的条件,它一般是以两种形态存在:一是有形的,能夠用货币指标或价值指标直接衡量,如图书资源、网络资源、财务资源等;二是无形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的软实力,包括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学校品牌、学校文化等。整合片区资源,是构建区域教育资源管理模式,以盘活学校有形和无形教育资源并实现各校均衡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教育资源整合制度、管理责任制度和学科资源建设项目负责制度,形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是立足片区内各中小学实际,在充分发挥本区优质学校的引领作用的基础上,根据片区内各中小学实际情况,把各学科的资源建设任务分配给相应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并要求承担资源项目建设的中小学按时高质完成该学科的课例、案例、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资料等相关教学资源的管理、审查、筛选、入库等任务,确保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以解决片区内中小学布点不合理、优质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在校际间的互享互通,提高教育教学资源使用率,避免办学资源的重复浪费。

(三)开展片区教研,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而,作为片区教研管理部门的县(区)教师发展中心,应当把培养片区教育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作为自己的义务,立足片区教育发展实际,按照片区教育结构的特点与运作模式,构建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连片式、校际连动式以及片区协作式的教学研究,积极破解影响乃至制约片区内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例如,可以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共性、典型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提炼出有针对性的、普遍性的主题,作为每次片区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展开研究,然后,以教学实践为平台,以课堂研究为支点,通过凝聚片区的教研合力、撬动教研体系的优化、建立多方参与协同创新的教研机制,解决制约片区教育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改善并优化区域教研教改新生态,促进片区内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

二、片区教研的发展机制

要确保片区教研有序、持久、高效地运行,提升片区教研的质量,有必要立足片区内学校和教师发展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机制。

(一)划分片区,成立片区学校教研共同体

教师专业成长固然需要教师作为主体性的参与,但也离不开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尤其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位置偏僻,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资源、信息相对匮乏,如果没有教师专业组织的依托,缺失同行之间的讨论、切磋、交流,仅靠教师个体力量,很难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因此,县(区)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介入、指导基层学校,基于片区教育教学发展实际,建立片区联动的教学教研共同体,培育共同体文化,促进校际合作,并通过教学互动、资源共建、专题合作、同伴结对、网络“群研”等“多轨并行”的形式,增进教师群体的交流、对话与合作,以打通从片区教研到学校课堂的“最后一公里”,促进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实现片区内学校办学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按照地域相近、成员间交通方便的原则,将全县(区或县级市)区域内的基础教育学校分为若干个教研片区,各片区由街(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中学作为基点学校,将地域相邻、学情相似的学校按中、小学为学段各自划为一个教研片区,每个片区约5~6所学校(含所辖村小教学点),小学片区教师300~400人,中学片区教师200~300人。但是,教研片区的划分不是僵固的、不可更改的,它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片区内学校的变化每一学年进行一次调整,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同质化学校的协同发展。

逐级建立片区、学校教研共同体组织体系,每个片区组成一个跨学科的教研中心组,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片区内教学教研活动;然后再根据目前中小学设置的科目成立若干个学科教研组,负责落实具体的教学教研活动。同时,为便于管理,由县(区)教研部门指定一所牵头学校为片区教研活动的召集者、牵头人,在县(区)教研部门的指导下负责会议召集、活动组织、业务管理、资料归档等相关工作。

每个片区除了有县(区)教研员指导外,为提升片区教学教研实效,县(区)教研管理部门应公开选聘若干名兼职教研员协助开展工作。兼职教研员从片区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中产生,采用自荐和学校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报名,县(区)教研部门通过考察遴选,最后提交县(区)教育局出文确认,聘期2年,可连聘连任。片区兼职教研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组织、策划、协调该学科教研活动,执行片区教研中心组所拟定的教研活动方案,围绕拟定的教研专题带头开展教学研究和课改实验,协助牵头学校收集、整理、反馈本片区学科教学教研的活动信息和教改动态。

(二)建章立制,确保“片区联动”教研有序进行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基本保障,没有规范的制度管理就没有片区教研质量的提升。因此,要充分发挥片区教研的整体优势,不断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而实现片区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有序和高效开展,就必须建立起有益于教师专业支持、实践反思、合作共享的教学研究制度。

组建片区教研工作团队。建立片区三级教研机构。一是成立片区教研领导小组,县(区)教研部门的负责人任组长、蹲片教研员及本片区教育部门主管业务的领导任副组长,全面负责片区教研的管理与指导;二是成立片区跨学科的教研中心组,蹲片教研员任组长,成员由各所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教务处负责人、学科组长组成,负责片区教研活动的计划拟定、组织实施、资料整理与存档;三是成立学校教研组,主要职责是组织学校本学科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学实践,协助学校教务处、片区教研中心组完成相关工作。有条件的片区还可成立学科教研工作坊,工作坊由本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名师主持,主持人可从各校精选业务骨干作为成员。这样,便形成了一支由专职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工作坊成员组成的教研骨干队伍,构建了一个以“片(教研员)——点(学科兼职教研员、学科中心教研组)——线(学科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全体教师)——体(各学科骨干、片区全体教师)”为主体的片区教研团队。

建立片区教研工作机制。基于片区教研工作的系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需要,需建立与片区教研活动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及运行机制。一是建立“片区教研活动制度”,包括活动学习考勤制度、竞赛表彰制度、后勤保障制度、资料收集与管理制度,以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如期、有效进行;二是建立“研究任务负责制”,将每一次活动的研究任务分配给相关学校,要求承担任务的学校做到每一活动有主题、有目标、有任务、有要求、有预期成果、有小结反思,夯实活动过程,提升研讨质量,让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的舞台;三是建立“常规教研活动机制”,围绕教育教学重点、热点、难点开展主题教研和专题研讨,聚焦常规教学,关注师生成长,打造高品质的课堂生态;四是建立“成果转化研讨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承担研究任务的学校及相关人员对各阶段的成果进行研讨、交流、总结、完善,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基本范式或物化成可推而广之的典型案例,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五是建立教师培训、研修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网络监测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对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精准分析,作出准确预判,为学校针对性、科学性地实施教师研修与培训提供可靠的事实依据;健全校本研修制度,以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引导教师立足课堂、聚焦核心素养,剖析典型案例,研究质量评价,改进教学实践,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发展,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

建立教研员蹲片制度。片区教研能否顺利而有效地开展,蹲片教研员起着颇为关键的作用,因为他们是片区学科首席教师,肩负着对本片区学科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的职责。正因为如此,县(区)教研部门在提升教研员职业修养、增强教研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同时,还必须从制度上规范教研员的教研行为,理顺工作程序,进一步明确其工作职责。一是全面负责片区教研相关事务,创建片区教研网络,建立片区教研制度,领导片区日常教研事务,指导学校培育各具特色的适应学校发展的教研范式;二是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工作职能,做到每月组织一次片区联合教研组工作会议,每学期撰写一份片区教研工作总结,每学年要向片区教师作一次专题讲座;三是带领片区学科骨干、核心成员,走进教室,融入课堂,贴近教师,了解教学动态,诊断、梳理、聚焦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做好日常教研活动的设计,科学确立片区教研活动的基本流程和实施框架,指导学科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推动教研内容创新、教研路径优化,为片区教学教研把准方向,真正发挥教研员在片区教研活动的主心骨作用;四是指导、带领片区教师孵化、培育、提炼教学教研成果,加快优秀教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扩大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覆盖面,推动优质教育教學资源共建、共享,促进片区教育科研的良性发展。

三、以片区教育科研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更加凸显了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片区教研应着眼于影响提升教师水平的一些现实性、长远性发展问题,并通过行动研究加以解决,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以常规教研为抓手,培养校本教研力量

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攻方向,围绕片区学校教师关注的教材、教法、学法等相关问题,积极开展片区教研活动,联合攻关,分点击破,相互借鉴,互为促进,这是片区日常教研活动的常态与任务。常规的教研活动主题,一般是源自片区学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应由片区学科教研组共同研究确定,然后片区学科教研组将确定好的主题分解到学校学科教研组,再由学校学科教研组将具体的任务分配到学校的学科备课组,逐级分解任务,层层包干负责,做到“三级联动”又各有侧重。片区常规教研活动须将常规教研的重心“下移”到备课组,“前移”到课堂,形成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三级联动”机制,以实现教育教学宏观、中观、微观研究的有机融通,促进教师借助对话、交流、自我体验,提升专业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以同课异构为载体,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应以课堂为主阵地,立足真实情景,通过课堂实践、研究而达成。如果说名师示范、集体备课等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那么,“同课异构”则是进行课堂研究的重要载体和最佳突破口。所谓“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群体或个体,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基于学生实际及现有的教学条件,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模式,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能动性,通过重塑教学模式,重组教学流程,实现认知优化,以彰显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而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效“异构”,教师就不能对教参、教材的学习浅尝辄止,对现成教案、教学设计照搬照抄,必须精心研读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形成对教材的正确认识和独到见解;必须认真研究教法,理清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必须专心研究学法,把握学情,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以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天性。片区教研需要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出发,借助“同课异构”这一课堂教学案例研究,开展备课、“磨课”、悟课、集体“会诊”、连续干预,在常态的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改进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参与案例研究,撰写案例分析,阅读、吸收、借鉴他人的教学案例,从实践经验中感悟、体验、省思、内化,提高处理教材、优化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课程观念、教学主张、教学风格。

(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高教师科研素养

课题研究是片区教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片区教研应立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思想,既要从大的教育理念着眼,也应从具体而微的教学问题着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为主要研究手段,努力创造一个求真、务实、严谨、和谐的教育科研氛围,引领教师开展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教研活动,促使教研工作走上常态化、自主化、互助化的良性循环轨道。要达成这一目标,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通过融合式、浸泡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引导、帮助教师将影响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共性问题进行有效转化,使之成为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把教育科研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二是要抓住课题研究的开题论证、年度检查、中期评估、结题验收、成果推广等活动契机,为教师搭建参与式、实践式校本培训与校本研修平台,使教师在研究中掌握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定、实施思路的设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等研究方法与技能,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和科研素养。

片区教研既较好地弥补了校本教研规模较小、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引领不深等不足,解决了县(区)级教研交通不便、活动规模过大、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促进区域教育均衡發展中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平衡点和突破点,又有效地把教师从相对孤立、封闭的环境中引领到开放的广阔天地里,增强了教师之间的互动、对话和协作意识,为实现其自身专业成长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由此可以预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片区教研必将成为区域教学教研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J].读书杂志,1990,(10).

[2]袁良骏.袁良骏学术论争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包立娟,李雪莲.问题即课题 教学即研究 成长即成果[J].辽宁教育,2017,(20).

猜你喜欢

发展机制功能定位教师专业发展
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核心思路分析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