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过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实践
——以《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课程为例

2021-10-11向召伟张明德舒锐志

科学咨询 2021年3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学习效果加工

向召伟 殷 勤 张明德 舒锐志

(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重庆 400054)

我国于2016年成为《华盛顿协议》即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正式成员,我国工程类高等教育正式与世界接轨,获得认证的专业将得到协议内国家认可[1][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3][4]。课程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产出导向的重要依据,重在过程评价[5][6]。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学生间的对比考核,而在于及时获得学生的学习效果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最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7][8]。笔者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为例,分析基于过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实践。

一、基于过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实现方式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形成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及课程对应指标点达成情况[9][10]。为此,围绕课堂教学进行设计,通过“评价诊断、反馈信息、修正问题、提高质量”等阶段,对教学各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形成对授课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评价,以此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讲授的知识。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日常作业、调查报告、阶段性测验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并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对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复习,以保证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达到课程学习目标。

在课程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平时的过程性考核结果与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并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定,全面、客观考评学生课程学习成绩,杜绝期末“一考定成绩”的做法。教师应多采用非标准答案试题,为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特点,通过出勤率、课堂讨论、习题、大作业、小测验、小课题、答疑与质疑、期中/期末考试等环节对个体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时了解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认为难以掌握的部分,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讲课重点。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进行考核,课程考核方式包括闭卷或开卷考试、大作业报告、课程作业等。对学生成绩分布状况及学生成绩进行分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奠定基础。成绩合格的学生可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课程不合格的学生,可通过集中讲习,重新完成作业、参加补考和重修等环节达到成绩合格,切实保证课程目标达成。

二、基于过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实践

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属于机械制造学科,它涉及数控机床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实践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以数控加工为主线,把加工工艺与机床、刀具、加工质量控制等结合起来,利用数控工艺分析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设计与数控代码的编制,能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仿真加工,并能初步掌握数控系统的使用和数控机床的操作。课程培养学生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与数控加工相关技术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了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了创新设计。其中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上机实验、项目报告等方式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有效理解理论知识,并有效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上机练习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进行指导,切实促进学生达成课程培养目标。课堂讲授通过问题提出、方法思考、内容归纳、案例应用等教学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数控加工技术问题的能力。上机实操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引导式教学,学生根据学习资料,在有限时间完成既定的任务。

课程考核摒弃以期末考试为主导的传统考核方式,实行多种考核方式、多阶段考核的创新考核方法。具体地,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程报告及课堂表现;实验成绩占40%,包括程序仿真实验、机床操作实验等组成;项目作业占20%,包括项目报告、分组口头汇报(PPT)及答辩;课程考试占20%,课程开卷考试。通过考核环节的多样化和过程化,及时掌握学生在相关教学目标方面的达成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切实保证在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够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在第一次上课时向学生全面介绍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实现课程目标的考核环节及其分值比例。课程具体目标及评价依据等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目标及评价依据

在《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课程中,其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实验完成情况、课程综合设计、学习效果学生自评等措施。注重学生自评环节,做好考核内容的设计,统一评价标准,及时、准确、公正地给予评价并做好记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关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出勤状况、学习积极性、知识点掌握熟练度及其他教学状况,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记录分析。针对课堂中呈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习效果。例如,部分同学反映可以增加实际案例,增进知识的理解;后续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编程案例,在实例中讲解数控程序编制相关基本指令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课程积极性,提升了授课质量。在上机实验中发现部分同学对于一些数控程序编制的基本指令理解不足,不能进行灵活应用;教师发现情况后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讲解和拓展。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迟到、玩手机等不良学习风气,任课教师及时告知辅导员和班导师,经谈话等针对性教育后学习氛围明显变好。

对涉及课程目标考核的各个环节(作业与自学、实验、项目设计等)进行定量评价,根据学生对每个考核环节达成对应课程目标情况展开分析(关注学生在该项课程目标达成的平均值和个体雷达分布),通过该考核环节对应课程目标达成的班级平均值,判断整个班级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的效果;通过个体雷达图,可找到课程目标达成较差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单独开会,查找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考核环节的得分值,帮助他们达成这一项考核环节下的课程目标。例如,某同学第1次作业完成情况较差,仅有3分(满分5分),如维持其学习状态,则不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1;任课教师单独询问其学习状况,并给予针对性指导;第2次作业3.5分(满分5分),取得了一定进步;期末测验课程目标1对应部分获得8分(满分10分),具有较大进步,有效达成了课程目标。

在课程结尾开展课堂教学情况学生评价,主要针对教师教学技巧、课堂组织形式、学生课堂状态、授课方式学生喜好等情况展开调查,为课程持续改进提供参考。期末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定量计算出各课程目标达成班级平均值、个体雷达图,找出哪些同学没有达成课程目标或课程目标达成较差。针对未达成或达成较差的课程目标点,从考核环节分析,再追踪到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讲授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表现,从而找到这部分学生在达成课程目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再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结束语

基于过程的课程目标达成是实现工程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课程为例,探寻了基于过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实践,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时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干预等,有效促成课程目标达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学习效果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莲心宝宝有话说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