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生物学特性和工厂化栽培工艺※
2021-10-11黄岳磊王伟霞张洪生王秀云金晶张新第李福后
●黄岳磊 王伟霞 张洪生 王秀云 金晶 张新第 李福后 ※※
(1.江苏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2.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3.灌南县福田五棵树食用菌有限公司 江苏 连云港 223500)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学名刺芹侧耳,隶属于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1]。杏鲍菇肉质肥厚,口感脆嫩,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2]。近20年,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工厂化生产企业189家,产量近16亿千克[3],但杏鲍菇生产企业存在产能过剩、盈利困难等情况[4]。如何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品质,推动杏鲍菇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一位从业者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综述杏鲍菇生物学特性以及工厂化栽培工艺,以期助推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工艺的发展。
1 生物学特性
1.1 菌丝体
杏鲍菇菌丝体白色,在PDA平板接种后,呈同心圆式生长,气生菌丝较为发达(图1-A);从PDA平板背后观察,培养基一般呈现淡黄色,这是菌丝体生理成熟后分泌色素所致(图1-B)。借助于插片培养,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锁状联合现象(图1-C)。
1.2 子实体
杏鲍菇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浅黄色至灰褐色,菌柄侧生。子实体呈保龄球形、棍棒形或鼓槌形等,子实体形态可能与外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2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工艺
2.1 培养料配置和装袋
杏鲍菇栽培料一般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玉米粉等为主料,石灰、磷酸钙、过磷酸钙等为辅料。培养料配方宜因地制宜,原则上以当地生物资源或农副产品为主。目前,工厂化多采用机械搅拌和自动装袋作业,为企业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图2)。
2.2 灭菌和接种
装袋结束后,由层架式推车将菌包转移入高压蒸汽灭菌锅内,灭菌温度121~123 ℃,灭菌时间2 h。菌包灭菌效果对于工厂化生产至关重要,企业应该每周至少检验1次灭菌效果,具体操作步骤:随机取3~5个灭菌后的菌包置于工作台上,用解剖刀划开聚丙烯袋,然后利用镊子在菌包中心夹取一小撮培养料,接入PDA平板中央,35 ℃条件下培养24~48 h,观察是否有细菌菌落出现,要注意防止芽孢杆菌污染。
灭菌结束后,将菌包转移至预冷区域进行冷却,待常温后进行接种操作(图3)。制种技术是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核心技术,目前主要有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两大类型。液体菌种易分散,萌发率高,且接种效能高,缺点是投资大,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目前,多数中小型企业仍然采用固体菌种,其中,枝条菌种是固体菌种的主要形式。
2.3 养菌管理
将接种后的菌包移入养菌室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1~23℃,湿度为60%~65%。一般于接种后10 d左右进入发热期,菌丝呼吸产生大量的热量和CO2,这时既要防止“烧菌”,又要防止过高CO2浓度抑制菌丝生长[5]。菌包竖立培养比横卧培养更有利于热量散发(图4-A)。培养周期为30~32 d,使菌丝能够充分成熟,为后续出菇积累足够多的生物量。
2.4 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是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以及光照等环境因子的调整。出菇室温度应稳定在14~15 ℃,尽量避免温度剧烈波动。出菇前期,控制相对湿度为90%~95%,有利于原基形成;后期相对湿度为80%~85%,有利于子实体正常生长。高CO2浓度有利于菌柄的伸长,在子实体快速生长期,维持CO2浓度在4000 mg/kg以上,能够有效避免“大肚子菇”等畸形菇的出现;近采收期,适当降低CO2浓度至2000~2500 mg/kg,有利于菇帽平展,获得优质菇(图4-B)。
2.5 采收和包装
菇体采收标准以菌柄长度满足需求,孢子尚未弹射为宜。采收工人应佩戴一次性塑料手套,防止误伤菇体,影响商品价值。为了节约人力成本,一个出菇房可一次性全部采收(图5-A)。
采收后的鲜菇要尽快运到包装室,及时清理基部培养料并除去菇根,分级后进行抽真空包装(图5-B)。杏鲍菇以鲜销为主,包装、运输和销售等过程宜低温,这样可延长货架期。
图5 杏鲍菇采收和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