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1-10-09吴雯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31期
关键词: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当代价值

摘要:国家的文化发展体现了国家的精神风貌,是国家乃至民族发展的灵魂,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历史发展进程当中便形成了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发展当中不断发挥着历史作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劳作下和历史发展中先人的智慧结晶,在文化萌芽的原始时期,文化的形成往往都是在自然经济状态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在人类社会初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生存。我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而在人类的初期社会中,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物质生产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当中,也逐渐形成了涵盖政治、思想、制度、物质等多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灵魂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精神内涵,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科技、医药等多方领域,但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思想。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气魄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不断考驗下逐渐形成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弘扬并且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完成将中华民族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明强国的历史使命。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一)适应时代发展

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有意识性,独立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使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更好的结合,需要根据自身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自身价值,形成与自身经济文化相适应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不断优化完善自身

要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实现其观点和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的中的双重作用,认识到其在时代发展中存在的局限性,从而对其进一步优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有效结合。

(三)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梦想,需要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的接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的时代要求,根据社会现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精神价值。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新转化和创新对策

(一)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基层平台

为推行中国传统文化,许多的地区也在不断探索,如“图书馆+书院”模式的建立以及建设特色的乡村儒学堂、发展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内涵,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让幼儿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接触《三字经》和《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等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懂礼行礼,通过日常的学习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全方面提升幼儿的综合文化水平。

(二)革新学前教育内容

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播与传承提供方便。同时高职教师可以在心理学、自然科学、幼儿保健学等内容讲解的基础上,加人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人文艺术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学前教育中的文化素质、责任意识。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PPT课件等设备,向学生讲解历史故事、文化知识、诗词鉴赏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书法、音乐、剪.刺绣等传统文化的操作与实践步骤,培育学生的审美观念。文化心理、职业教育能力,以实现学前教育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创建一个多样化、完善、科学合理以及发展均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整体建设成果进行总结并不断整合提升。

(三)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对于弘扬中华优秀的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我就要不断加大继承和保护弘扬的工作力度,其间不仅要做到保存保真、传承发扬、创造创新,同时还要转化再升级并进行整理挖掘,从基础不断往上升级中国传统文化。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实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以及创新发展,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上创造更多优异条件。第一,加大科研力度,在科学认知方面不断加强,要了解其中的原因以及具体怎么做;第二,对遗传加大保护力度,在形神方面做到完整统一;第三,加大日常宣传教育,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养,提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辨识度;第四,加大实践力度,打造更多全民体验的综合性平台,比如,近期举办国学讲座,普及礼仪文化,推荐比较经典的阅读书籍,在形式上做到多样化、自由化;第五,对相关体制机制加以完善,全面提供后备保障,将硬件与软件措施进行有效结合,让更多民众守法遵法;第六,对传承环境进行创新改造,国学经济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多方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全新景象。

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应当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下,对其进行科学化和时代化的创造和创新,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形成良好的民族风貌。

参考文献:

[1]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

[2]张岱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变[N].光明日报,1996-05-04.

[3]韩明睿.论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戏剧之家,2020(4).

[4]刘永凌,李文.从《实践论》和《矛盾论》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3(6).

作者简介:吴雯(1994.06-),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幼小衔接、民间游戏

猜你喜欢

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当代价值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校外事工作管理的思考与创新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