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021-10-09张莉
张莉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是“文”的基础,因此统编本教材就非常关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编排了大量契合儿童口头表达的故事。
对于小学生来说,爱听故事、爱讲故事是与生俱来的天性。课标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不仅成为了学生喜欢阅读的内容,还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认知支架,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提炼关键词语,构建复述线索
语文课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识字写字应该成为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在抓关键词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要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视角和解读意识,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关键词语,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厘清文本表达的顺序,并借助文本中的词语,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语言进行串联与组织,将故事讲得更加完整、更加生动。
以教学统编本《玲玲的画》一课为例,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1)自主阅读课文,在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圈画出描写玲玲心情的词语;(2)将表达玲玲心情的词语放在文本的情境之中,朗读出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心情变化以及内在原因:故事中,玲玲为什么要“得意”,然后又变成“伤心”和“满意”,相机聚焦“弄脏”“来不及”等词语;(3)紧扣关键词语,设计语言表达的支架,帮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复述。
在整体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梳理了故事发展的情节,还摸清了文本内在的思维逻辑,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将文中的关键词语按照不同的类型分别出示,不仅清晰地展现了文本表达的思路,还为复述整个故事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抓手。
二、扮演鲜活角色,强化复述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该聚焦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故事、走近人物,在指导学生进行复述时,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故事中的情境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在扮演的过程中积极落实口语表达的要求。
如统编本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是一篇经典的叙事性课文,主要从“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兴修水利”等不同的方面,描写了西门豹带领百姓治理邺县的过程,盛赞了西门豹聪明机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作为“简要复述”的要求,需要对故事中最重要的环节进行详细复述。这篇课文中最核心的故事“惩治恶人”板块中,不仅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同时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非常鲜明,很适合运用角色表演的方式。为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西门豹、巫婆、官绅、围观的百姓。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之前,教师可紧扣文本的故事内容和语言,让学生分别感受不同类型的人物特点,让学生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语言上,聚焦在体悟与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上。比如在指导学生扮演西门豹时,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关注文本内容的细节描写,鼓励学生从西门豹的言行中揣摩其内心世界,如为什么西门豹要说“这个姑娘不漂亮”,为什么西门豹要“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只有真正揣摩到文本内容的层面,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近人物,才能在内化语言的基础上提升内在的言语实践能力。
三、契合直观思维,搭建口语表达平台
小学生正处于直观性、形象性思维的阶段,鲜活而可感的事物往往更能够激发他们内在情感的认知体验。对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来说,教师就可以紧扣教材中的资源,或者从教材之外捕捉资源,提升学生的内在思维能力。
比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选择了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以生动、细腻而略带夸张的手法,展现了夏天西湖下大雨时的场景。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在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认识到诗人苏轼主要是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夏天暴雨“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这四个方面分别对应了四句诗:第一句诗中的“云”,第二句诗中的“雨”,第三句诗中的“风”以及第四句诗中的“水”。由于古诗表达精练,呈现的事物之间有着鲜明的跳跃性,学生虽然能理解诗句,但并不意味着就能想象出诗句所描述的画面。鉴于此,教师出示了教材中苏轼站立在望湖楼上观赏西湖暴雨的插图,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俯瞰的角度,感知瓢泼大雨之大、之快。随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关于“云”“雨”“风”“水”所在诗句的四幅图片,鼓励学生能够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与诗句联系,一方面深化对古诗诗句意思的理解,另一方面则借助丰富而直观图片中的信息,对诗句所描写的内容进行尝试和实践,激活学生内在的口语表达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梳理内在关联,丰富口语表达方式
学生都喜欢讲故事,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教材中的故事越来越复杂,情节变化较多、人物关系更加复杂,所呈现出来的信息也更加丰富,这就给学生讲述故事带来了较大的障碍。鉴于此,复述的要求也应该是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整地讲述故事,同时在梳理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学会创造性地表达和艺术性地调整,对故事结构、情节发展进行完整的梳理。
如统编本五年级经典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就是一篇人物多、结构复杂的课文,故事从牛郎织女相遇到最后“鹊桥相会”,情节跌宕起伏,而在人物方面,以牛郎、织女、老牛为代表的底层善良的人民,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在故事中上演了激烈的冲突。这样的故事由五年级学生来讲,教师首先就应该引导学生完整地讲述故事,对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关键情节进行完整的复述。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讓学生尝试着对文本原有的情节和结构进行调整,以达到更加吸引人或者制造悬念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直接从“鹊桥相会”讲起,以倒叙方式开头,在激发听众兴趣之后,再组织复述故事;有的学生基于自身理解,对核心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与拓展,比如王母娘娘用玉簪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银河之后,牛郎面对渐渐远去的织女,和孩子会有着怎样的表现。紧扣这一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补充复述,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梳理了故事中人物、情节之间的联系,给予了学生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思维认知基础,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以口头表达能力为基础。教师要依托学生思维,巧妙开掘和设置支架,积极落实学生的语言实践点,在实实在在的练习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城中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