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后谈“举国体制”和“体教融合”
2021-10-09毛振明罗帅呈
毛振明 罗帅呈
摘 要:东京奥运会已然落下帷幕,在此届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健儿的不俗表现足以惊艳世界体坛,中国社会民众的体育素养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高等院校的“金牌霸榜”更是独领风骚,这得益于我国鲜明的道路、先进的理论、独特的制度等优势。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改革完善“体教融合”之具体措施,从大局观角度出发,建设科学合理的“新型举国体制”。
关键词:东京奥运;举国体制;体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9-0011-04
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的奥运健儿奋力拼搏,摘金夺银,在杨倩奋勇夺得奥运首金之后,中国军团日日捷报频传,最终取得金牌38枚、奖牌88枚的优异战绩,稳居“金牌榜”世界第二,创下中国军团在国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中国奥运健儿的优异成绩让全国人民感到无比振奋,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获得了人民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热情和赞誉,也再次让人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以及在当下体育界和教育界推进的“体教融合”给予了更多关注。
一、东京奥运之后的“正向舆情”
此次东京奥运之后,社会舆情有了一个大家都能感到的明显变化,那就是感动多了、赞许多了,批评少了、反省少了,舆情出现了正向的“一边倒”现象。即使面对中国女排的失利,也依旧是鼓励多多、理解多多、赞许多多,这和以往奥运之后的舆情状况很不一样。在往届奥运会之后,舆情在短暂的兴奋和赞扬之后,就会出现许多对“举国体制”“奥运战略”的反省和尖锐批评之声。除了像《兵败汉城》那样的全面反思和批评中国竞技体育体制的文章之外,从各种角度反思和批评中国竞技体育的文章也很多,主要反思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牌价值论,即金牌值不值的问题。有人细致地计算了为取得一枚金牌的国家投入,质疑花这么多钱是否劳民伤财,甚至用可以造多少航母舰队予以佐证金牌的不值。2.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及青少年体质提升失衡论。该观点认为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与国民体质、运动场所、国民体育意识与参与度、体育消费水平、体育产业发展缓慢形成落差,观点质疑竞技体育的“異军突起”是否是中国体育协调发展的正确战略。3.运动员的出路和待遇问题。该观点质疑中国运动员在退役时,由于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而难以再就业,不少运动员退役后生活出现困境。4.中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不平衡。批评最多的是三大球,另有田径和游泳等体能项目的薄弱问题,质疑这些项目的不强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5.体育界内腐败问题。该观点质疑运动员兴奋剂、竞赛腐败、运动队内部管理不善、运动员和教练员内部不团结等问题。
曾几何时,似乎“奥运成功后的冷静反思”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但是,今年东京奥运会后舆情却大不相同,国人对中国特有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似乎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赞赏,舆情出现了正面赞许的“一边倒”现象。笔者认为:这种变化来自过去一年多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全民抗疫取得伟大胜利的特殊形势,中国人民在对比了美西方政治分裂、种族歧视、各自为政、以自私自利为前提的“自由主义”下的抗疫失败后,对东京奥运胜利背后的“举国体制”有了更深刻、更加辩证的认识与赞同,中国人民对“强化党的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方略有了更多的认同,之前奥运会后被反思、被批评的各种问题也都有了很大程度的解决,有中国军团在田径、游泳方面的重大突破,有兴奋剂等问题的绝迹,有体育界内部管理的优化与体育腐败问题整治,有因中国国力增强使“金牌价格”问题的“相对降价”,有优秀运动员再就职和再就学状况的改善,有中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等。笔者认为,这些都是东京奥运会后舆情变好、变正向的重要原因。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东京奥运会期间,美国的舆情变得又“酸”又毫无自信,由于美国运动员的赛前训练受到疫情影响,致使成绩不理想,金牌榜上的金牌数一直被中国“压着”,直到最后一天才得以“翻盘”。于是,美国先是把“金牌榜”换成“奖牌榜”进行排名以保美国第一,这与美国把自己排在“抗疫第一”同样的可笑,然后是《纽约时报》开始诋毁中国,他们诽谤中国为“体育机器”,为夺取金牌不惜代价。虽是不值一驳的谬论,但“体育机器”“不惜代价”这样的说法,确实值得我们加以重视、思考并给予正面回答,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体育制度乃至国家制度。
二、东京奥运会之后的“高校金牌榜”
此次东京奥运会之后,网上出现了一个颇有新意的“高校金牌榜”,其中将各大学的“所属学生”获得的金牌做了一个排名(表1)。
按照有双人、多人项目的金牌统计方法,中国队所获的金牌应为56枚,可以看到中国高校的金牌数达到了中国队金牌总数的87.5%,据此,我们是否可以理解,这是中国高校体育对金牌运动员培养的巨大贡献,是高校体教融合的辉煌成果呢?笔者认为:我们还难以做出如此的论断,或者说,我们只是如此简单地进行分析可能过于肤浅了,为此,我们对高校金牌榜做出以下的分析:
1.在金牌榜的18所高校中,有专业体育院校9所,非师范类综合大学6所(其中尚没有体育本科专业的学校4所),师范类综合大学3所(均有较长的本科体育专业历史)。专业体育院校的金牌数是27枚(占55.1%),非师范类且无本科体育专业的综合大学的金牌数是15枚(占30.6%),非师范类但有本科体育专业的综合大学的金牌数是2枚(占4.1%),师范类综合大学的金牌数是5枚(占10.2%)。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金牌高校”的主力仍然是体育专业院校,非师范类且无本科体育专业的综合大学的15枚金牌居其次,而师范类院校比例不高,贡献也不大。众所周知,体育类院校的体教融合具有其特殊的属性,形成也比较容易,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也有距离。而综合大学和师范类院校的体教融合则是更加重要的发展方向。
2.上述获得金牌的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训练状况应是千差万别的,本文在没有进行详细调查时还难以进行准确分析和定论,但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和所了解的现状来看,这些“金牌大学生”大约应有以下5种情况存在:(1)挂着某个高校的学籍,但几乎所有时间都在专业队进行训练、待将来退役后再来学校进行学习的“暂时挂名学生运动员”。(2)在专业体育院校中边学习边训练,但以运动训练为主的“体育学院大学生”。(3)在具有很好的专项运训条件的综合大学里一边学习一边训练的“运动员大学生”。如果是奖牌运动员和奥运参赛运动应该情况会更多一些。(4)在没有很好的专项运训条件的综合大学里学习但在校外俱乐部训练的“体育特长大学生”(如赛马这样的冷门项目)。(5)在没有很好的专项运训条件的综合性大学里一边学习一边在国外训练和竞赛的“国际性体育大学生”(如高尔夫项目的运动员)等。这些模式都是未来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但本文认为:上述(2)和(3)两种模式应是体教融合的主流模式,而(4)和(5)则是补充性模式,适用于那些偏项、小项和特项运动项目,而(1)的模式则是不尽理想的模式,但是在先行条件下保障高水平训练的最可行的模式,也是此次“金牌高校运动员”的主要模式。
3.从中国队在东京奥运会上获得的38枚金牌来看,人数最多的集体项目是赛艇女子4人双桨和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的4个人,没有达到5个人的集体项目金牌,更无像三大球这样的大集体项目金牌。从此是否可以判断,中国高校的体教融合即便有了些许成功的经验,也还基本停留在以个人项目为主的运动项目上,如清华大学的两枚金牌实际上就是杨倩一个人在射击项目上的贡献。从现实中看,情形也是如此,在某所高校中培养一支小型的以个人项目为主的高水平运动队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而培养一支足球队确实很困难,需要很多体制和机制方面的改革。这提醒我们:体教融合刚刚起步,更多的困难还在后面,重点和难点是大集体项目的振兴与发展,全面的体教融合还需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目前我们还难以因为这个“高校金牌榜”而沾沾自喜。
4.各类高校的体教融合实现难度和意义都各不相同。现在的高校金牌榜中,就有着“北体模式”(世界冠军班+国家队与学校联办的模式)、“清华模式”(知名综合大学通过附中运动员培养机制创新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积极参与国家青训竞赛的模式)、“南体模式”(将省体工队与省体育院校合二为一的模式)、“武体模式”(利用特殊条件将省级乃至国家的某个项目训练基地办在体育院校的模式,武体是以水上项目为主)、“师范大学模式”(利用传统的师范体育专业将高水平运动队与专业人才培养融合推进的模式)等各种模式的存在,各种模式的机制不同,其中体教融合的含义和深入度也不同,它们之间相互的借鉴性不强,对其他类别院校的推广性也有限。这说明,中国的体教融合还在广泛的探索之中,各种经验也有待总结和推广。
因此,我们决不能依据这个“高校金牌榜”来简单地议论体教融合的成败与改革方向,“高校金牌榜”的背后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事情还有很多。
三、东京奥运会之后的“前冠军追踪”
东京奥运会之后,网络上还出现了不少对前金牌运动员的追踪报道,典型的如《2008年奥运夺金后,这6个女孩去哪了?》,文章追踪的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赛夺金的程菲、杨伊琳、李珊珊、何可欣、江钰源、邓琳琳这6名优秀运动员在夺冠13年后“如今过得如何”。这样的追踪报道体现了社会对前奥运冠军的关心和关怀,也透露出人们对运动员退役后的工作与生活保障的关切和忧虑。当然,上述6名体操冠军运动员的现状显然是可以让大家放宽心的。
程菲,退役后一直在武汉体育学院任教,其间拿到硕士学位并当上了副教授,现在她还是湖北体操协会副会长。杨伊琳,退役后在北京体育大学读研,然后赴美国明尼苏达留学学习体育产业文化,毕业后曾在清华当过助教,现在中山大学当老师。李珊珊,退役后到中央财经大学读本科,然后去澳门科技大学读研,毕业后任职于中国银行澳门分行,现在是高级品牌经理。何可欣,退役后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完成本、硕学习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体操教师,她经常参与央视体操转播,东京奥运会体操赛场转播我们最先听到的就是她的声音。江钰源,退役后进入浙江大学体育训练专业学习,随后进入北京体育大学读研,现为浙江大学体育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邓琳琳,退役后成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主修国际政治专业,如今是北体和加州浸会大学的联合培养硕士,还是安徽省政协委员。
至此,我们可以对这6个体操奥运冠军的退役后轨迹做一个总结:上名牌大学,6个女孩退役后有3人上了“985大学”,2人上了“211大学”,1人在体育院校直接任教;在国内外的学校继续读研,现在6人全部完成了硕士阶段学习;顺利就职,6人中有4人在学校任教职,一人在银行,一人虽暂时未定但预计也入职无忧;继续在各个领域中做着与体育相关的社会工作。6人中,无论是政协委员,还是体操协会领导,还是银行高级品牌经理,還是做国际政治研究,相信都将与体育有着一定的关系。上述退役后的轨迹应该也能代表着绝大部分的奥运冠军。但是,这仅仅是奥运冠军的轨迹,而不是奥运亚军的轨迹,也不是所有奥运奖牌获得者的轨迹,更不是所有运动员的轨迹。因此,我们对6个体操奥运冠军女孩发展轨迹的追溯和关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去问“那些在各种比赛中为国争光或拼搏过的运动员都去哪了,他们如今都过得如何”,为了使中国不断获得更多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少年走向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为了让我们的国家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这个问题就需要关心和热爱体育的人们乃至全体国民认真追问。
四、东京奥运会后对“举国体制”和“体教融合”的思考
在中国军团取得胜利的东京奥运会之后,在中国取得抗疫的伟大胜利之后,在看过美西方新冠抗疫乱局和失败之后,在看过美国大兵们从阿富汗仓皇逃窜的丑态之后,在看过东京奥运日本奥组委及日本裁判们精心算计信誓旦旦要在家门口超越中国而最终失败的结局之后,中国人民已经对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了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对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有了更清醒、更正面和更加辩证的认识,国人们更加坚定了要坚持“举国体制”的信心。但是,在此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固有问题依然存在,它们不可能因为东京奥运会的一次胜利而被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既不能成为有中国特色体育制度优越性和中国运动员顽强拼搏精神的借口,也不能因中国体育健儿在东京奥运会的胜利而被忽略。还是刘鹏同志的那句话“举国体制需要坚持,更需要改革”,那么,在东京奥运会后,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举国体制”和现在正在推进的体教融合,应该具有怎样的新视角呢?
(一)必须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举国体制”的基础上推进改革
我们要有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不可对我们过去的工作全盘否定,更不能轻易放弃有70年历史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传统和经验。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某些根本缺陷依然困扰着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高水平青少年运动训练与竞赛长期脱离国民教育体系,甚至脱离义务教育体系,使得青少年的文化课学习与身体锻炼不能协调发展,导致广大家长越来越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青训,导致传统的“举国体制”难以为继。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通过体教融合的工作对旧有的“举国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明确“举国体制”中必须要坚持的要义
“举国体制”的基本要义应该是“坚持党和政府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干大事”“具有长远的部署布局”“全国一盘棋”“全民动员”以及“根据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基本要素。根据这些基本要义,是不是可以把我们至今的“举国体制”解释为: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的发展需要,由国家统筹配置资源,由专门的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领导,选拔并集中优秀运动员进行封闭性的专门训练,参加相对封闭性的体育竞赛,实现国家运动竞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超常快速提高,以实现为国争光的青少年训练和竞技体育发展体制。如果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以往的“举国体制”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的发展需要,由国家统筹配置资源,由专门的国家行政部门统一协调领导,选拔并集中优秀运动员进行训练,参加体育竞赛,实现运动竞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实现为国争光的青少年训练和竞技体育发展体制”都是今后需要坚持的部分,而“封闭性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超常发展”都是需要改革与调整的部分。具体来说,体育行政部门的存在实际造成了青少年训练的多头领导,甚至成为文化学习与青训脱节的源头;“封闭性的训练”更是部分青少年脱离国民教育,造成文化水平偏低、再就业困难、家长不支持子女参加青训的症结源头;“封闭性的”高水平竞赛是形成青少年体育竞赛高、低水平两张皮,造成普及与提高脱节的症结所在;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超常发展”是在中国特定的发展历史阶段中的政治和外交需要,无可厚非,但是要实现中国竞技体育长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稳健的、长盛不衰的发展,它必定不是“突击性的”“超常规的”,而是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协调、相适应的。
(三)揚弃旧有“举国体制”,建立新的“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可以有许多种形态,中国应该以解决旧有“举国体制”的“体教行政分离造成青训两张皮”“青训脱离国民教育体系”“封闭的体育竞赛阻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主要问题为导向。通过体教融合工作的深入推进,逐渐构建成以“体回归教”为总体趋势的“新举国体制”。这个“新举国体制”的基本要义是:“在党的领导下,为国家发展的需要,由国家统筹配置资源,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领导,选拔并集中优秀青少年运动员在各级各类的学校中进行科学训练,以学为主、以训为专,在处理好训练与学习关系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体育竞赛,稳步提高运动竞技水平,为国争光的青少年训练和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的新体制”。
(四)借东京奥运会契机认真思考“体教融合”工作
东京奥运会又给予了我们再次深入思考“举国体制”的良好契机。当下,有关体教融合的思考很多、观点很多、歧义也很多。教育界、体育界、体教学术界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解释体教融合的含义,大家解释的体教融合很不一致,工作方向根本千差万别。笔者认为:体教融合必须回到“体教分离”现实问题的原点上来,回到解放初期,国家构建“体教分离”体育体制的历史中,也回到新时代国家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竞技发展体系中来,还要回到如何有力反驳美西方国家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诋毁和污蔑的话语体系中来。只有这样,我们的体教融合才可能高屋建瓴,才能避免“见木不见林”的狭隘视角,才有可能摆脱“本位主义思考”和“抱缺守残”的思绪,才有可能在发扬原有“举国体制”优势的同时,对其进行更加有效、有益的改革与完善,才有可能真正通过做好体教融合工作,创建出更加符合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举国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