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1-10-08刘叶韩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刘叶 韩帆

摘 要: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也给传统非遗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将新兴数字化技术手段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急需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探索路径,以期最大化地发挥新兴技术手段在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从2018年的巴西国家博物馆到2019年的巴黎圣母院,大火烧毁的是一段段沉甸甸的历史以及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但却为我们敲响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警钟。面对脆弱、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更现代化的手段,打造一个科技化、系统化的遗产保护机制,与时俱进将文化融入当下。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数字化技术手段的日趋成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使得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接受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我们留下了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非遗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更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它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保护与传承非遗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上很多国家很早就重视对于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如亚太“非遗”数据库、“美国记忆”计划、世界记忆工程等项目陆续实施,然而我国有关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起步较晚,现在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目前我国大部分非遗项目仍然是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形式为主。这种以人为主的传承方式很可能会出现保护、抢救不及时或出现差错的情况,影响非遗文化传承的精准性。如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非遗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非遗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非遗文化亟须借助新技术进行更好的研究与传承,以数字化的方式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实现转化与创新,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2.1 城鎮化背景下生存环境转变

城镇化加快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传统文化逐渐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传统技艺、民风民俗等逐渐消失。目前我国非遗传承人已经呈现老龄化趋势,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年轻人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缺乏兴趣和认知,大多数对于非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导致非遗传承和发展后继乏人,出现空心化问题,非遗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已经逐渐丧失。

2.2 传承渠道原始单一

目前,我国对于大部分非遗项目的保护方式还是以图片、文字、录像等静态传播方式为主,动态传播方式较少。静态传播方式因新颖度不够、多样化不足导致缺乏吸引力,并且这种“原始”的传承渠道在传播力与影响力方面效果不佳,因此传统的非遗传播方式很难让非遗延续发展,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下大众的多元化需求。

2.3 社会关注度较低

目前,我国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达60岁以上,①年轻人认为非遗文化过于陈旧老套、不贴近生活,因而不愿意接触非遗文化。学校教育中对非遗的宣传导向性不够,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非遗文化仅以传承人为核心传播途径是很难继续进行的,传承人虽然具有高超的技艺,但对于数字化技术领域的接触与认知是有限的,加上社会关注度较低,导致大众对于非遗的参与度非常薄弱。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兴技术手段已经应用于很多领域,但在非遗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人才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参与度较低。

2.4 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冲击

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非遗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直播营销的产生吸引了年轻群体的注意力,数字化、可视化成了新的卖点。机器逐渐代替手工艺,生产规模大变革,虽然工业化的生产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支持,但也对传统手工艺生产关系产生巨大冲击,同时对非遗的技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传统非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窄。

2.5 形式化严重

非遗的传承是对文化内涵的保存与延续,而不仅仅是对内容的记录、存储、再现。目前我国对于非遗的保护一味强调数字化、信息化,忽略了非遗传承的本质,流于形式的保护措施不能真正达到传承作用。现阶段非遗数字化保护的重点工作是要活态地、完整地、本真地再现非遗,而非简单地整理、记录,对非遗文化空间的数字化是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良性发展的重要渠道。

3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探索

虽然我国对于非遗数字化的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学术、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学术界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等技术已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诞生了“虚拟紫禁城”、①数字圆明园增强现实系统,②敦煌莫高窟的应用“纯净之地”:增强现实版等项目,③但在融媒体传播、其他新兴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些领域新的探索将给非遗数字化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方向。

3.1 融媒体传播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融媒体的发展日渐兴盛,“非遗+”的传播方式将成为新的趋势。例如,以抖音为代表的“非遗+短视频”,凭借形式新颖、生产简单、内容贴近生活的特点受到大众的欢迎。目前相关短视频平台在非遗传承方面已经给予了很多支持,例如,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快手非遗带头人计划④等,但这样的呈现方式只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热度,如何使得大众长期主动参与到非遗的传承工作中是有待解决的问题。“非遗+直播”“非遗+游戏”等组合的产生将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异化传播,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途径。

3.2 新兴技术

在非遗数字化项目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技术等新兴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但主题图技术、CT技术等目前尚无研究进展,利用这些技术对非遗进行数字化研究也许会给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方法。

3.2.1 主题图技术

随着数字化资源的增长和普及,主题图成为目前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技术研究和实践的热点。作为融合传统信息组织方法的新兴技术,主题图结合了传统知识组织方法和语义网技术的优点,可以用来表达复杂的知识结构。与传统索引技术不同的是,主题图不仅能体现多个文件的内部信息,还能实现文件间的关联,满足数字信息用户对海量信息进行一键检索或快速定位的需求。王蒙等人使用主题图技术对非遗信息资源组织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⑤将主题图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工作中将为用户的信息检索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提升非遗信息的普及效果。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对于非遗信息的普及是必要的。只有对与非遗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普及效果。

3.2.2 ICT技术

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ICT, Industri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是计算机技术与放射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成像技术⑥。该技术可以在对检测物体无损伤的条件下,以二维断层图像或三维立体图像的形式,清晰、准确、直观地展示被检测物体的内部结构、组成、材质及缺损状况。在众多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文物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国外很早就开始使用ICT技术对文物进行研究。例如,利用ICT技术对埃及木乃伊进行评估分析,①并进行木乃伊的三维重建图像,②以虚拟的方式打开木乃伊,不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任何破坏。但目前我国将ICT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较少,R.L.Abel等经过考察认为ICT技术在非遗中的运用有可能产生新的虚拟博物馆,这是有待探索的新的方向。③

3.3 文化产业

目前,游戏、动漫、音乐等越来越受年轻群体的青睐,娛乐性、交互性成了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根据现代大众审美和社会发展趋势进行非遗数字化传播可以使得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延伸与传递,实现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

3.3.1 严肃类游戏

严肃类游戏是带有教育目的的游戏,既是一种娱乐方式,又是一个传播媒介。其凭借独特的严肃性和娱乐性,不仅能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知识传递和文化弘扬,而且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和普及性。严肃类游戏是通过对现实事件的模拟,让用户在游戏过程中接收信息,进行学习、训练或者治疗。发掘游戏娱乐之外的功能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将严肃类游戏与非遗文化相结合不仅是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结合,也是非遗数字化工作的新探索。在加强大众对文化认知的同时引起年轻群体的关注,促进非遗的传播与发展。Mortara等对严肃类游戏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其具体应用领域分为多种类型,同时讨论了如何更好地发挥严肃类游戏的教育作用。④目前我国在严肃类游戏对于非遗的传播影响力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游戏的方法在非遗领域似乎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和数据也十分匮乏,游戏是否适用于非遗文化传播,传播的前提条件和局限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3.3.2 移动数字化博物馆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数字化博物馆建设速度加快,VR技术、AR技术、数字影像技术等已经应用到数字化博物馆中。但目前的数字化博物馆仅仅停留在对非遗元素的数字化,大部分展示都以线下博物馆或者线上网站的形式进行。例如,博物馆里的非遗虚拟体验中心等,用户都是带有目的性地进行查找和体验,并没有能够渗透进大众的日常生活,所以移动数字化博物馆可以将非遗文化带进机场、地铁站等人流量较大的场合,打造移动展示空间,利用平面设计、数字影像、虚拟交互等方式在用户候车过程中进行互动体验,让非遗真正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就我国现状来看,相较于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移动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依然是任重而道远。⑤

3.3.3 博物馆沉浸式体验

传统的博物馆体验多以单向观看和解说的形式为主,但不断发展的新媒体技术能够搭建数字化的场景,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从而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文化的内在价值,这将是博物馆发展的未来趋势。目前,旧金山MOMA博物馆、纽约科学博物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都已经采用了沉浸式互动装置。在我国,故宫博物院、开封博物馆、敦煌莫高窟也已经开始进行沉浸式互动探索。科技的进步使得大众对于沉浸式体验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将沉浸式互动技术与非遗更好地结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4 结语

有关非遗数字化各方面的研究都在不断深入,现已呈现各具特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本文以保护非遗的必要性为出发点,提出目前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挑战,并阐明现阶段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新探索,表明新兴技术目前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尚处于探索与萌芽阶段。在万物互联网的时代,非遗数字化仍然呈现相对弱势的状态,基于不同学科研究方向也滋生了大量的学术争议空间,因此非遗数字化作为一个交叉性学科研究领域更应该抓住机遇,借助多种技术加快非遗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多渠道传播。但如何将各学科的研究成果纳入非遗领域并对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非遗数字化研究机制是接下来非遗数字化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