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视域下《非正式会谈》的成功之道
2021-10-08曾敏君
曾敏君
摘 要 在全球化浪潮和国内真人秀节目泛滥的背景下,湖北卫视于2015年推出了文化交流访谈节目《非正式会谈》,该节目满足了观众的心绪转换需求、人际关系效用需求、自我确认需求和环境监测需求,从一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赢得了优良口碑,为其他文化类节目提供了现实借鉴。
关键词 使用与满足;《非正式会谈》;文化交流访谈节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7-0090-03
《非正式会谈》是一档湖北卫视于2015年推出的文化交流访谈节目,节目邀请十余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嘉宾,以中文为交流工具,分享各国文化习俗与特色,并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探讨中国社会青年们关心的问题,展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非正式会谈》于2016年荣获金塔奖“2016年度大学生喜爱的综艺节目”,2018年与《等着我》《开讲啦》《天天向上》《一站到底》共五档节目一并入围白玉兰“最佳周播电视节目”提名奖。每季节目在豆瓣网站上的评分均在8.5分以上,最新一季节目在bilibili视频网站上有超过1.2亿的播放量,可见其是一档拥有高口碑和高播放量的优质综艺节目。
1 《非正式会谈》的传播环境
1.1 全球化浪潮促成跨文化传播
在如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各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媒介环境受到的影响亦是显而易见。世界网络的建成将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各种文化之间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大范围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美剧、韩剧、好莱坞大片等各国媒介产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向他国传递本国文化。在这个背景下,时空距离受到了压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各种异己文化。然而,有学者认为这些经由各种媒介产品呈现的文化,实际上为输出国的真实生活罩上一层光芒,观众只能窥见异己文化的某一特定部分,长此以往难免形成偏见。并且,在跨文化传播中,实际存在着霸权、误读、冲突等一系列问题。《非正式会谈》为作为本国文化传播使者的外国嘉宾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在碰撞中促进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破除偏见,消除误解。
1.2 真人秀节目泛滥
2014年以来,各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娱乐化和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同小异的节目形式令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些以逗乐观众为己任的节目并没有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受众进一步产生深入认识世界的需求,呼唤精神文化的回归。走文化交流路线的《非正式会谈》在文化属性与娱乐属性之间不断寻求平衡,得以从一众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
2 《非正式会谈》对受众需求的满足
传播学家卡茨于1959年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之前,关于传播学的研究大多站在传播者的角度上,将受众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认为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身特定的需求。1969年,丹尼斯·麦奎尔等人开展了对电视节目观众的调查,总结出了电视节目观众的四种基本需求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 1 ]。作为文化交流访谈节目的《非正式会谈》之所以能获得受众的喜爱,正是因为它能够满足受众的上述需求。
2.1 发挥娱乐消遣功能,满足受众心绪转换需求
电视节目的娱乐功能是其在眼球经济背景下生存的基本要点。《非正式会谈》作为一档文化交流访谈节目,既为观众呈现不同的文化色彩,又在节目中加入娱乐元素,同时探讨具有人文关怀的话题,使观众通过收看节目领略到身边以外的广阔世界,暂时忘却现实负担。
2.1.1 文化与娱乐双管齐下
“受众一方面不断地从充满娱乐、低俗、媚俗的节目中找寻满足感,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充满了罪恶感,觉得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无法得到宣泄,这一矛盾在兼具娱乐消遣性和文化知识性的文化综艺节目里得到了解决。”[ 2 ]相较于文字图片以及传统的访谈类节目,综艺节目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传递信息也更直观鲜活,可以更好地消除文化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壁垒。在“全球文化相对论”的环节中,各国代表结合语言、图片视频、肢体表演和道具等方式轮流为观众展示各国文化风情和习俗,呈现各国文化的差异性。如“各国的酒文化”“各国的奇葩税收”“各国特色药品”等特定话题,为观众搭建了一个各国文化的展示平台,满足了受众的求知欲望。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受众得以推翻以往对各国的偏见,并树立起对其他国家更加立体的认知。
“非正式”是《非正式会谈》的前提语境,其将文化内容包装在娱乐形式之下,满足了受众对娱乐的需求。首先,主持人的选择具有娱乐性。大左风趣毒舌,杨迪幽默机智,陈铭学识渊博,陈超大方率真,四位主持人配合默契,各自定位明确。其次,话题的选择具有娱乐性。在“全球文化相对论”环节中,节目偏爱探讨新奇古怪的话题,如“各国的奇葩案件”“各国曾经流行的奇葩潮流”“各国的奇葩税收”“各国古代奇葩的审美方式”等话题,令观众得以从有趣猎奇的角度了解各民族的性格和形象。再次,在节目中还会不断穿插许多与话题相关的游戏及问答环节,增强节目的可看性。最后,在嘉宾的选择与搭配上亦具有趣味性。节目有意打造具有戏剧性的嘉宾组合,将国家和民众之间的关系隐喻在嘉宾的组合和互动中,如第二季日本代表YOYO与韩国代表金韩一的“日韩CP”,由于两国之间微妙的国际关系,节目组将两人安排在领座的位置,增加双方在节目中的交流,两人经常就某种文化习俗是起源于日本还是韩国这种公共议题展开有趣的互动。
2.1.2 具有人文关怀的话题内容
“话题是谈话节目的生命线,也是最能吸引受众收看节目的主要因素。”[ 3 ]《非正式会谈》的受众定位是年轻群体,节目在选择提案环节的议题时,紧扣当下年轻人的心理健康、职场交际、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和感情生活等话题,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关照年轻人的内心需求。如在第三季第9期节目中探讨的“抑郁症”话题,关注的便是当下社会中的抑郁症人群,节目邀请到了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师赫德博士,两位外国代表在节目中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抑郁症经历,呼吁大众正视并重视抑郁症,关照抑郁症人群。青年人被社会现实所压抑或缺失的精神向往,无法从现实中满足,该节目从现代人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入,探讨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性话题,唤起观众情感的共鸣,带给观众温暖的感受。
2.2 建立“拟态”人际关系,满足受众人际关系需求
“拟态”人际关系是相对于现实中的社会关系而言的,是观众与拟态环境中的人建立起来的近似于“熟人”和“朋友”的关系。“拟态环境”最早由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即是大众媒介所构筑的有别于现实环境的世界。《非正式会谈》的观众会与在节目中自我呈现的主持人与嘉宾建立起拟态人际关系。麦奎尔认为,这种拟态的人际关系同样可以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
《非正式会谈》从2015年至今已播出8季节目,每一季伊始会更换筛选外国常驻嘉宾的构成。在第六季中,自第二季就常驻的澳大利亚代表小贝离开节目,大批粉丝在网络中表达不舍,甚至发表对节目组的不满和质疑。由此可见,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会自觉地与处于拟态环境中的人建立起人际关系,
《非正式会谈》节目组重视与观众的互动,广泛采纳观众对于节目的建议,满足了观众人际关系互动的需求。如节目组在官方微博账号上发布微博,开设意见箱,收集观众的意见,并随即在后续的节目录制中作出调整。在网友广泛的建议中,呼声很高的一条便是给外国代表们更换更为舒适的椅子。可见,观众在与节目中的参与者建立拟态人际关系后,会自发地站在“朋友”的角度关心嘉宾。而节目组在收到观众的建议之后做出的回应和修正,也增强了观众的存在感和参与感。
2.3 提供自我评价参考,满足受众自我确认需求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面对很多社会生活、价值取向、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烦恼问题,亟需引导和帮助,而《非正式会谈》中许多关于现实问题的探讨,能够为观众提供解决问题和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观众通过和各国嘉宾的处事行为进行比较,引发对自身行为的思考,进而调节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在信息大爆炸造成知识焦虑的当下社会,那些与社会现实贴近,能引发思考的内容更受年轻受众的欢迎。《非正式会谈》在提案环节的辩论话题选择充分关注困扰中国年轻人的各种问题,如“公司下班后的团建可以不参加吗”“该不该在朋友圈屏蔽爸妈”“计划生二胎要不要经过大儿子的同意呢”“年轻人不想让座的行为是否正常”等话题。这些话题与观众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都能将自己投射进问题中。该环节的目的并不在于辩论出一个明确统一的观点,而是让各国代表从自身文化出发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从多角度挖掘话题深度。通过各个代表的发言,观众既可以感受到各国不同文化和观点之间的碰撞,也可以从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中跳脱出来。尽管节目无法提供一个最佳的方案,但却可以让观众看到问题中的更多层面,重新思考问题。
某期节目探讨了“父母应不应该向毕业工作后还住在家里的儿子要生活费”这一话题,来自缅甸、印度和土耳其的代表都站在亲子关系的情感角度上,认为两代人居住在一起重要的是感情上的陪伴,并取得了在场主持人杨迪母亲的点头赞同。而来自美国的代表看到的则是,是否有利于孩子独立成长问题的效用层面。由于各国嘉宾们文化背景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难免产生意见分歧,但这种差异正能给观众呈现多向的交流和理性的思考,带给观众看待问题的新角度,有助于观众打破在自身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
2.4 呈现跨文化交流,满足受众环境监测需求
麦奎尔发现,环境监测需求是观众观看新闻节目的主要动机,其他类型的节目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受众获取与自身生活相关的信息,及时把握环境变化的需求。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观众能够聆听到来自各国青年的声音,了解世界的现状和变化,也能获悉中国在世界中的形象和位置。
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想要获得对其他国家的认知并不容易,获取到的信息也極为有限,因此也很难打破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偏见。而《非正式会谈》的嘉宾能够从其他文化亲历者的角度为观众亲身讲述。嘉宾代表了其背后对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背景,通过嘉宾在节目中的呈现和观点输出,观众可以更生动直接地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地道的文化习俗,逐渐将每个国家的形象丰满起来。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日益走出国门,外界不怀好意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作为中国文化的亲历者,观众们对于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也充满好奇,因此节目中还会讨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产生的影响,如“各国吸引中国游客的方式有哪些”“深受各国喜爱的‘中国制造有哪些”“各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人是谁”“对中国春节的印象”“流行于各国的中国文化和元素”等话题。通过各国青年代表的阐述,观众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他者”眼中的中国,满足了受众的对外界环境信息的好奇心理。
3 《非正式会谈》对其他综艺节目的启示
首先,要以受众为中心,整合营销。台网联动、多屏融合是《非正式会谈》的制胜法宝。自第五季开始,《非正式会谈》的制作与播出平台湖北卫视与bilibili视频网站联合制作出品,每期节目提前一周在bilibili上线,后一周在电视播出节目时将选取部分弹幕,成为第一个在电视播出时有弹幕的节目。这个新模式将新旧媒体相结合,抓住了节目目标受众的特性。此外,节目组官方微博还为节目播出宣传造势。随着每期节目的播出,官方微博会实时与观众进行互动,并发布相关话题,让观众加入话题的探讨。
其次,要以内容为核心,承担社会责任。大众传播媒体在服务大众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起到承载文化价值和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的作用,只有充分反映和观照社会现实,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4 结语
《非正式会谈》作为一档没有明星光环加持、制作经费低廉、电视播出平台知名度低的文化交流访谈节目,之所以能赢得优良口碑,正是因为其重视和满足了观众的多方面需求。在这个新媒体时代,受众再也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选择权和话语权的主动方。观众或许会为那些哗众取宠、娱乐至上的节目短暂驻足停留,但只有真正具有深刻人文思想内涵,能够尊重和满足受众需求,且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高质量节目才能得到观众长久的信赖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6-167.
[2]徐协,张琦.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文化综艺节目的受众接受心理:以《朗读者》为例[J].视听,2018(1):21-22.
[3]曲玲.电视谈话节目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