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指向真实情境下深度实践的劳动教育

2021-10-08李秋霞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1年9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劳动教育

李秋霞

【摘   要】小学劳动教育长期被弱化、淡化和边缘化,形式主义现象颇为严重。《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教师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鉴于此,教师应基于真实情境,组织真实练习,开展真实评价,使劳动教育深度有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得以培养,劳动素养不断提升。

【关键词】劳动教育;真实情境;深度实践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然而,现实中的小学劳动教育长期被弱化、淡化和边缘化,形式主义现象颇为严重。走向真实的劳动教育需要真实的目标、真实的历程、真实的引领、真实的生成和真实的评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真实情境和深度实践。

何谓真实情境?在社会心理学中,情境指的是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在教学中,情境=情+境,指的是能有效刺激学生情感,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并与学生的真实成长形成意义关联的场景氛围、环境条件和任务境况。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构建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间的关联,让学生基于真实的需求、真实的问题、真实的生活,开展真实的劳动,进行真实的思考。

何谓深度实践?在劳动教育领域,深度实践指的是在探究、实践、反思、创新等过程中,广泛联系各种资源,使学生形成自身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学而不习”,更不是“有习无导”。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劳动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一、立足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

五年级某个班级的卫生情况不容乐观,时常纸屑满地、课桌凌乱……班里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劳动意识,也不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带领学生讨论,而后决定开展以“打造洁净教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改善班级卫生状况,激发全班同学的劳动热情。

《意见》明确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并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价值。因此,教师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自理型、服务型、实践型和创新型四个维度(如图1),由浅入深,分层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实践。

(一)自理型劳动:做好自己的事

教室里的劳动要从整理自己的書包和课桌开始。由于学生上学要带的书本、学具较多,教室空间又相对狭小,因此,如何把自己的位置收拾整齐并打扫干净,是学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首先,教师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把各类书本按使用频率进行归类,常用的放在课桌抽屉里,从小到大叠放,不常用的则收纳在书包里。其次,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如何将文具收纳在文具盒中”“科学学具箱、美术颜料和竖笛凳等学习用品放在哪里比较合适”等问题进行讨论,逐步形成统一的认识。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对“如何保持自己座位区域卫生整洁”发表看法。学生各抒己见。在之后的时间内,学生根据达成的共识进行自理型劳动,单人区域的卫生状况有了较大改善。

(二)服务型劳动:帮助班级的事

服务型劳动指参与班级管理,服务同学。这可以培养学生乐于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劳动教育的重点环节。在学生形成自理型的劳动能力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展开讨论,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班级值日生安排表,力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打扫时间,确保教室里全天候的干净整洁。在任务分工上,教师首先从学生自身的意愿出发,由他们自主选择劳动项目,其次从学生的能力特点出发,推荐他们最适合自己的劳动岗位。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带给自身的快乐及其带给团队的光荣。

(三)实践型劳动:解决特殊的事

实践是劳动的本质,没有实践的劳动无异于纸上谈兵。实践型劳动更趋向于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特性,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梳理,在打扫教室卫生时寻找特殊位置,并选择一处重点解决。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分工劳动,学生发现黑板上残留的双面胶印迹无法擦拭干净。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领学生收集资料。学生了解到黑板上的胶带印可以用抹油、烤热、擦洗等办法去除。其次,教师让学生分别准备劳动材料,如白醋、柠檬、魔术擦、吹风机等。最后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浓度为75%的酒精清除双面胶印的效果最好。

(四)创新型劳动:攻克困难的事

《意见》提出,劳动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难点、思考难点、探究难点,从而解决难点,以培养其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品格。在“打造洁净教室”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发现簸箕的前檐与地面不贴合,无法将细小垃圾扫入;排球总是容易从柜子中掉落……这些问题成为他们想攻克的难题。学生请教科学老师后自制小型粉笔灰吸尘器,辅助簸箕进行深度清扫,还自行设计规划、购买材料,给柜子安置皮筋,彻底解决了这些顽固问题。

二、组织真实练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意见》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由此可知,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形成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为目的的,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因此,教师在真实情境中通过铺垫型、靶心型、补偿型和提升型训练,分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基础的铺垫型训练

学习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实施劳动和掌握技能的根本保证。在活动前引领学生开展基础的铺垫型训练必不可少。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学生熟悉和了解劳动工具的构造与功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提高劳动速度与质量;三是培养学生养成劳动后的整理习惯,做好垃圾分类;四是教育学生爱护劳动工具,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例如怎么握扫帚才能既省力又灵活,簸箕倾斜的角度是否会影响垃圾的扫入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劳动技能,正是学生急需的。

(二)聚焦的靶心型训练

程序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指事情进行的步骤、次序。对于人而言,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该杂乱无章、有头无尾,而应讲究程序,抓住核心。劳动也是如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厘清劳动程序,以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到环环相扣、得心应手。例如,在开展自理型劳动时,是先擦桌子再整理课桌书包,还是相反?教师可以先提醒学生对两种程序形成的不同结果进行比较,再组织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全班同学开展实践验证。其他的劳动也可以逐一进行比较、验证,最终形成一套被大家广泛认同的劳动程序。

(三)生成的补偿型训练

劳动既然是一种实践过程,在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因此,劳动技能也是逐步学习、逐步掌握和逐步更新的。例如,分餐区域的拖把无法把油渍拖干净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学生由此产生了探究兴趣。有学生提出是因为选错了劳动工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尝试:分餐区域的油渍能不能用洗洁精、油污净等产品进行清洗?通过示范,教师指导学生正确选用合适的劳动用品。生成一个难题,解决一个难题,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四)延展的提升型训练

“眼睛里没有活”是当前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处处有劳动,处处都需要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环境,發现劳动的需求,形成劳动的意愿,掌握劳动的技能,付诸劳动的行动,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而劳动的兴趣是可以在一次次劳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中激发的。例如,在给柜子安置防止排球滚落的皮筋时,学生第一次使用了榔头,从第一下差点砸到手指到在教师指导下熟练使用,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教师就需要把握这种时机,把其他的劳动引入学生的视野。如从其他工具——老虎钳、螺丝刀的使用,到更换灯泡的方法,再到清洗球鞋的窍门……帮助学生发散延伸,使他们产生劳动的欲望。

三、开展真实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劳动教育激励机制。可以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劳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真实可靠;可以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使劳动教育评价硬起来。在“打造洁净教室”这一活动中,教师通过多维展示形式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自我型评价、团队型评价、家校型评价和社会型评价,帮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在劳动中的真实状况,具体内容见表1。

其次,教师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过程性评价、反思型评价、展示型评价和竞赛型评价。劳动过程中,教师的一抹微笑、一句肯定,劳动实践过程记录表中的一次点赞,学生对原先劳动情况的一段反思,班级或个人劳动成果的一场展示,劳动能手之间的一次竞赛,都是好的评价方式。

总体而言,劳动是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实践,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应贯穿于实践的各个阶段。由此,劳动教育才能引领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创造,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塑造自我,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真实的劳动情境,引领学生深度实践,形成必要的劳动技能,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314500)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劳动教育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