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事医学模式的心理疏导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2021-10-08薛晶晶
薛晶晶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 福州350007)
冠状动脉搭桥术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手段,通过将患者血管及血管替代品连接主动脉及狭窄冠状动脉远端的方式使血液绕过狭窄位置,可促进心肌血液供应及心脏功能改善,对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价值[1-2]。由于患者病情危重且手术治疗存在较高的风险,容易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对其治疗配合度等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予以患者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其心理状态[3-4]。叙事医学主要指医护人员认知并感受患者所处困境,可与患者充分共情,充分了解患者的疾苦并能够对其故事进行理解、解释及回应,同时还能够对自身执业行为进行反思,继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照护[5-6]。当前,叙事医学在临床上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成为了国内外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对比患者应用基于叙事医学模式的心理疏导对其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产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4例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均有心绞痛史且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2)符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指征;(3)患者具备清晰意识以及正常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对此次试验方案均有知情权并自愿参与;(4)试验方案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后通过。排除标准:(1)合并感染性疾病或者免疫性疾病者;(2)有恶性器质性病变史或者合并恶性器质性病变者;(3)存在精神障碍或者思维障碍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患者32例。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干预模式,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提供基于叙事医学模式的心理疏导,如下:
1.2.1 常规护理干预 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等变化情况,加强心电监护、严密监控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康复指导。
1.2.2 基于叙事医学模式的心理疏导 (1)通过与患者进行访谈的方式进行问题收集,运用面对面、一对一访谈法与患者进行交流,向患者讲解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治疗方案、手术流程及注意事项和配合技巧,尽可能消除或者减轻患者的疑虑,减轻其不安感和恐惧感;(2)与患者展开动机性交谈,尽量于安静环境下与患者进行交流,护理人员应态度端正、语气温和,交流过程中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倾诉内心想法及治疗需求,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心理疏导。患者在进行病情等叙述时,护理人员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动作举止及面部表情等变化,准确识别叙事内容并明确患者不良情绪的来源,对叙事内容进行筛选,明确积极内容及消极内容并为患者提供鼓励和引导;(3)对导致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阻碍因素及来源等进行筛选和提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向患者普及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相关治疗知识,帮助患者正确看待疾病,明确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产生的负面影响,引导和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念;(4)护理干预过程中应用负性情绪检测量表对患者负性情绪进行检测以了解其抑郁、焦虑等水平,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引导和鼓励并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念。
1.3 观察指标
(1)应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评估干预前后患者应对方式,包括回避、屈服及面对,共计20个项目,应用Liekert 4级计分法,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越倾向应用采用该种应对方式;
(2)应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干预前后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共包括10个项目,应用Likert 4级评分法,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并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31-79岁,年龄平均值:(54.67±8.79)岁;单支血管病变18例、双支血管病变患者14例;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9例、Ⅲ级13例、Ⅳ级1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34-78岁,年龄平均值:(55.11±8.73)岁;单支血管病变19例、双支血管病变患者13例;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9例、Ⅲ级12例、Ⅳ级11例。患者心功能分级等基本临床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对比
干预前两组回避、屈服及面对等医学应对方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回避及屈服评分下降,面对评分升高,干预前后各项指标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对比,观察组回避及屈服评分均更低,面对评分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医学应对方式(±s,分)
表1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医学应对方式(±s,分)
注: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t回避=28.951,P<0.001,t屈服=24.183,P<0.001,t面对=8.629,P<0.001;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t回避=23.107,P<0.001,t屈服=19.157,P<0.001,t面对=3.672,P<0.001。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32 32干预前18.67±3.21 18.70±3.23 0.037 0.970干预后2.23±0.12 5.47±0.24 68.305<0.001干预前15.95±3.24 15.76±3.20 0.236 0.814干预后2.07±0.21 4.89±0.25 48.859<0.001干预前12.29±1.79 12.38±1.75 0.203 0.840干预后16.43±2.04 14.11±2.01 4.583<0.001面对回避 屈服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对比
干预前两组GS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GSES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对比,观察组GSES评分明显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s,分)
表2 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32 32干预前20.13±3.09 20.11±3.05 0.026 0.979干预后28.17±3.24 23.23±3.19 6.146<0.001 t值10.158 3.999 P值<0.001<0.001
3 讨 论
叙事医学模式通过叙事的方式将社会、心理以及生理等问题外化,注重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加强沟通并为其提供人文关怀,有助于提高临床工作的人性化、科学化和合理化,引导患者正确看待和认识疾病并注重激发患者得到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避免其不良情绪影响其治疗配合度下降,干扰治疗过程顺利进行[7-8]。
此次研究中,干预后两组对比,观察组回避及屈服评分均更低,面对评分及自我效能感评分均更高(P<0.05)。通过组间对比可知,观察组能够正视自身病情,对于调动和激发其治疗积极性、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和水平有重要价值。自我效能感能够充分反映个体在面对环境挑战时所采取的适当行动的信念,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明显更高,表明患者应对挑战的信念更加强烈。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患者提供基于叙事医学模式的心理疏导有助于帮助其接受现实,正确看待自身病情,端正治疗态度,有利于促进其健康和预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