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及心律失常率的影响分析
2021-10-08王建民
王建民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云南 楚雄675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缺氧、缺血、坏死[1]。AMI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极易引发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当前临床治疗AMI的主要手段,可及时恢复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提高患者存活率[3]。但由于大部分患者从发病直至入院,期间耗费的时间较长,往往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基于此,本文选定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治疗的98例AMI患者,分组予以不同抢救模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住院治疗的98例AMI患者,已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试验组49例和参照组49例。
纳入标准:(1)均满足《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4]中对“AMI”诊断标准;(2)年龄≥18周岁;(3)均在发病12h内入院;(4)家属均知情,已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者;(2)合并帕金森、人格分裂症、痴呆者;(3)处于妊娠、哺乳期女性;(4)中途从此项研究退出者;(5)肝肾功能异常者;(6)置入心脏起搏器者。
1.2 方法
参照组:急诊工作人员在接到急诊电话后,安排救护车前往现场,同时与求救者保持联系,达到现场之后,建立静脉通道,评估病情,予以吸氧等治疗,入院后及时安排患者接受PCI手术治疗。
试验组:(1)接到急救电话后,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告知求救者不可活动,告知救护车相关人员准备好急救药物、设备等,指导求救者通风换气、解开衣领,不可搬动患者,将头部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2)达到现场后,予以2-4L/min吸氧治疗,建立静脉通道,加强对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监测。(3)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每次0.5mg,5min后可重复给药,同时予以利尿剂,降压、减轻心脏负荷。(4)急救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等现象,应及时行心肺复苏术,开通静脉,静推抢救药物,必要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心电监护及除颤仪治疗。(5)急救途中及时联系院内相关科室,申请绿色通道,提前做好PCI手术准备。(6)到达医院之后,应及时与接诊的工作人员做好交接,对于特殊患者,重点说明,确保院前与院内急救的连续性。
1.3 观察指标以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包括:(1)急救指标:入院至PCI时间、住院时间。(2)血管再通率、心律失常率、14d内出院率。(3)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评分:包括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生活质量、分值呈正相关性[5]。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6.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急救指标、GQOLI-74评分)以±s表示,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血管再通率、心律失常率、14d内出院率)检验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受教育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x±s]
2.2 两组急救指标比较
试验组入院至PCI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急救指标比较(±s)
组别参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n)49 49入院至PCI时间(min)52.62±9.64 29.62±4.06 15.392<0.001住院时间(d)20.19±6.92 12.26±4.80 6.591<0.001
2.3 两组血管再通率、心律失常率、14d内出院率比较
试验组血管再通率(95.92%)、14d内出院率(59.18%)均高于参照组(61.22%、30.61%),试验组心律失常率(4.08%)低于参照组(2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管再通率、心律失常率、14d内出院率比较[n(%)]
2.4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
入院时GQOLI-74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院时GQOLI-74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s,分)
组别参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n)49 49入院时50.16±6.92 50.22±6.89 0.043 0.966出院时68.29±9.46 81.26±9.44 6.793<0.001 t值10.828 18.592 P值<0.001<0.001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病变是引发AMI的根本原因,病变会造成心肌缺氧、缺血,中断或减少心血管组织的供血量,最终引发心肌坏死[6-7]。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推进、人们精神压力增加、生活方式转变的背景下,AMI的发生率明显增高[8-9]。传统急诊急救重点在院内急救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院前指导,现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10]。故强化对AMI患者院前急救是当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急救指标均短于参照组,试验组血管再通率(95.92%)、14d内出院率(59.18%)均高于参照组(61.22%、30.61%),试验组心律失常率(4.08%)低于参照组(20.41%),试验组出院时GQOLI-74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院前急救应用于AMI急救中效果显著。分析如下:(1)院前急救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规范性、灵活性,激发了护士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优化了急诊抢救流程,明确工作人员工作职责,责任到人,确保急诊护理工作高效、井然有序地进行。(2)院外急救路上及时与院内医生取得联系,经过心电图确诊直接到达PCI介入室,绕行急诊,绕行心内CCU,开辟绿色通道,让患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PCI介入手术,为患者争分夺秒地展开抢救治疗,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了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出院率及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医疗资源,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经济负担[11-12]。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可有效缩短AMI患者急救时间,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