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实甫《西厢记》“误读”巧置的舞台效果

2021-10-07杨紫童

百花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厢记

杨紫童

摘 要:“张生跳墙”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第三折“赖简”当中的重要情节。结合文本精读,张生跳墙的主要原因是其误会莺莺之诗,而错解幽会地点;王实甫的个性化改编,实则是对于西厢记作为文学文本和戏剧作品的综合考量。

关键词:《西厢记》;“张生跳墙”;舞台效果

初探:张生误简的起因之探

金圣叹在《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将《王西厢》的第三本第三折命名为“赖简”,是指张生看到崔莺莺“待月西厢下”的诗本,于夜中逾墙赴约,然莺莺大怒,否认密约,此为“赖”;而蒋星煜、袁行霈等学者认为,莺莺之所以怒而赖简的原因,在于张生曲解其诗意,即为“误简”以致“赖简”。这两种迥乎不同的结论,皆关涉到“末做跳墙搂旦科”这一戏剧情节的常规设置。首探“张生跳墙”,当由解诗出发。

三本二折:

[末云]“待月西厢下”,着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着我跳过墙来。

元稹《会真记》:“崔之东墙,有杏花一树,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逾焉,达于西厢,则户果半开矣。”

《董西厢》:张生逾墙后,喊红娘:“快疾忙报与你姐姐,道门外玉人来也。”

黄天骥勘,王实甫首先删去了诗简原题《明月三五夜》,其次,在西厢最早的“弘治本”和流传最广的“暖红室本”中,均改原“拂墙花影动”中“拂”字为“隔”,由此,崔、张二人的密会地点是具有歧义性的。在《会真记》中,张生“梯树而逾”,才可至莺莺着意半开的“户”;而在《董西厢》里,张生跳墙之后再行通报,也摒去了荒谬突兀之感。因此,“误简”使得剧作家在时间地点上得以开展模糊化的处理,并且将纵身一跳的“拂墙”行为隐去,而以表意不清的“隔墙”取代,这是对张生所理解的“跳墙”合理性的消解。

再探:误简背后的空间之探

两人的约会地点究竟在哪儿?崔莺莺的诗简是仅传递盼念的朦胧之作,还是释放密会偷期的含蓄信号呢?

一方面,莺莺自己当有偷会之意。

三本三折:

[红云]今夜月明风清,好一派景致也呵!

[旦上云]花阴重叠香风细,庭院深沉淡月明。

烧香去的当晚,明明身处同景,莺莺看到却是一派深沉萧肃,可见由密约带来的惊惶,女主角开始便在举止上不合常态;莺莺“所观”和“所行”所折射出的心理压力,恰恰证明,她对当夜的“玉人来”是断然知情的,而“待月西厢下”的诗本,应并非是其暗寄相思的虚无之作,诸种对幽会打算的确切暗示,也肯定了张生解诗前半部分的合理性。所谓“误简”,当为地点之“误”。金圣叹释莺莺“赖简”原因:“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一个是受封建教化浸润而生的相府千金,一位是浮萍无依、窘迫难言的困苦书生。相爱和相会皆有违纲常,所以佳人只得“赖简”。

《西厢记》的《录鬼簿》刊本载西厢记当中各房屋的空间布局:“张君瑞要做东床婿,法本师主持南赡地,老夫人开宴北堂春,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直到明宣德年间天一阁本贾仲明增补蓝格抄本题目正名作:“郑太后开宴北堂春,张君瑞待月西厢记。”

一本楔子:

[外扮老夫人上开]先夫弃世之后……将这灵柩寄在普救寺内……因此俺就这西厢下一座宅子安下。

“西厢”的首次出现即是靠近寺庙的私宅,它与寺庙相近,而有小门与之相通。第二折“惊艳”请求后,张君瑞谒寺中长老为师,住入“塔院侧边西厢一间房”,此处应为僧房。而这一僧房应当面向莺莺烧香的花园,距离适中,这也能成全两位年轻人惺惺相惜,进而动情地“联吟”和“听琴”。

第一本第三折“联吟”:

[旦]天色晚也,安排香案,咱花园内烧香去也。

[末]我问和尚每来,小姐每夜花园内烧香。这个花园和俺寺中合着。比及小姐出来,我先在太湖石畔墙角儿边等待。

第二本第五折“听琴”:

[红云]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会便来。

[末云]窗外有人,已定是小姐。

此时,张生能等待夜来烧香的心上人,甚至还能在彼此的走动中吟诗奏琴。只是在僧房和崔莺莺所住西厢卧室之间,设有一方花园,花园内有隔墙,墙上置角门。戴不凡:“按照《西厢记》的描写来看,张生所寓的僧房,正靠近莺莺所住的西厢,但中间隔着花园,花园又以矮墙分向两半,墙的一头有小角门,以供崔家出入。”

按照僧房的这一说法,张生应当是穿越了花园里的角门直接去见莺莺,这一个不合礼的举动引起了崔莺莺的羞怒和翻脸。但是戏剧本身的发展推翻了这一说法,那就是张生退贼有功而被邀迁居。

第二本楔子:

[夫人云]先生大恩,不敢忘也。自今先生休在寺里下,只着仆人寺内养马,足下来家内书院里安歇。我已收拾了,便搬来者。

[末云]小子收拾行李去花园里去也。

第二本第三折“赖婚”:

[夫人上云]今日安排下小酌,单请张生酬劳。道与红娘,疾忙去书院中请张生,着他事必便来,休推故。

第三本楔子:

[旦上云]自那夜聽琴后,闻说张生有病,我如今着红娘去书院里。

也就是说,在“寺警”一折之后,张生已经由僧房搬至西厢建筑群内,而具体指向了西厢花园中的书院。

崔莺莺能从书院之外听闻琴声,那说明,书院的窗户应当面向闺房。

第三本第三折:

[红唱][得胜令]谁着你夤夜辄入人家,非奸作贼拿。

张生进入花园的行为,是越礼的。同时,既然是老夫人所做决定,那张生所居住的书院,断不可能朝向花园方向,否则便可以天天看到夜来烧香的崔莺莺,不合礼数。故张生书院的门,当与花园相反。

误”,当在约会地点,张生要实现密会,则他必须经过寺内角门。这个角门是在戏剧的一开始便设置的,“惊艳”一折,张生追莺莺,莺莺遁入角门;“酬和”一折:张生会莺莺,红娘忽闭角门。而他对跳过寺内角门的深信不疑,使得红娘关上了寺内角门。

于是莺莺的本意,应当是约张生在自己的闺房里月下相会,此时张生需要穿过花园里的角门。这扇门在莺莺烧香时是打开的。而张生也得以从这扇半开的角门通过。所以,张生的“误”在于其先入为主地将诗简當中半开的“户”,解读为寺庙的户门,如此,红娘当夜关上寺门,而他到花园当中去幽会,则就必须跳墙;而崔莺莺若早已半开角门,所以张生与莺莺到西厢闺房相会,则便不必跳墙。

三探:误读巧置的效果之探

而张生又因何而误,且“误读”的巧置营建了哪些戏剧效果呢?

第一:从文本角度,符合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塑造。

莺莺在张生逾墙之后:

[旦怒云]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

[旦]扯到夫人那里去。

[旦]若不看红娘面,扯你到夫人那里去。

[旦]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

在心上人曲解了诗简意后,崔莺莺连搬出四次夫人。然重点不同。第一句,言“何等之人”,即其贵为相府千金,难行月下私会之事;第二句,由惊至怒;第三句,则是借红娘的由头避免事态的再度失控;而尾句,则是为张生和自己不被认可的恋情担忧,张生难安,己身同难安。可见莺莺的性格,有为纲常伦理、等级尊卑所桎梏的一面,有身为贵族小姐的自矜与自傲;而在红娘目睹下,张生逾墙一搂的粗俗和莽撞使得这个自持的因素显性化,反映为崔莺莺的暴怒;而她也始终是一个以非理性来挑战理性,以反礼教来抗衡礼教的女子,所以才有了最后的“先生何以自安”,也是她若被发现和男子私会,如何自处的严峻危机。

而张生之所以误解,一是他处于因爱大悲大喜,情感急遽变化,以至于影响了最终的判断;二是因熟稔于解诗而流于自信,以至于在对“跳墙”产生疑问时未能深入思考。张生一病,消沉渐瘦。托红娘传去一封书简,并自认“我这封书去,必定成事”,谁料红娘戏耍他“不济事了,先生休傻”,张生一听,跪下揪住红娘一哭“小生这一个性命,都在小娘子身上”,最后展开书信一读,因莺莺密约而欢喜不已,叹:“这场喜事,撮土焚香,三拜礼毕。”这样一个从痛苦到郁结,再至狂喜不已的情感波折,是影响到张生进行冷静判断的根由之一。而王实甫本人也在剧本的诸设计细节上暗示着张生的“误”,比如张生自问“小生读书人,怎跳得那花园过也?”,张生亦自诩“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张生自己对于跳墙行为的怀疑,被佳人将得的巨大喜悦冲淡了,而他身为一个才子,对于自己所猜测的诗意却又深信不疑。一方面,张生因爱生“痴”,从而决定逾墙;另一方面,张生旷放风流,从而逾墙而过。“赖简”这一折,起因当是崔莺莺寄出的一封诗简,但作者对约会的时间、地点,甚至密约本身的模糊化处理,既具有合理性,也使戏剧文本得以信实。

另外,从戏剧角度看,元杂剧的创作者王实甫既重视戏剧的舞台特质,也有意通过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落实舞台效果。黄天骥曾论:“在元代,叙事性文学第一次居于主导地位,舞台上出现故事表演,而大量戏曲伎艺性杂耍的存在,也表明了当时观众喜爱并习惯于观看伎艺性节目。观众既需要从完整的故事情节中获得教益,也需要从精湛的伎艺表演中获得愉悦;而因教育和娱乐的双重需求在表演的层面上尚未统一、渗透,元代的戏剧演出体裁便呈现为‘杂’了。”这种喜剧效果归根结底在一种“不合理的误会”:他让张生曲解了莺莺的意思,头脑昏沉从而逾墙而过;又在逾墙之后,穷神眼花,搂成红娘。

[红云]禽兽,是我,你看得好好细着,若是夫人怎了。

本是欣然赴约,却惹佳人变卦,自己病体日笃,一腔怨气。张生身为才子的傻气在“逾墙→错报→误为贼”的过程里呈现得淋漓尽致,也是在故事合理性之外对喜剧性的观照。而较王本与《会》《董》二本,可见,后者在喜剧效果上偏弱。而元杂剧作为一场舞台表演,肢体语言本就制造着视觉张力。可以想见,在争求愉悦的观赏活动中,主人公笨拙一跃仪态尽失,然恰逢误会而手足无措,这样一种因感官快速刺激而产生的幽默感也蕴含在“张生跳墙”的著名关目之中。

结 语

戏剧和诗词之间应当是共通的。由诗而观曲中之诗性,诗词是多义的。即因理解主体(张生、莺莺)和审美对象(约会方式、地点)的不同理解,诗简文意的解读便可分径而异;另一方面,由戏剧即时化、现象化的艺术特质出发,“张生跳墙”的桥段已然脱离一个单纯的戏谑情节,而往往在社会弊病和人性痼疾的全面批判后开展,即是一种对诗性的迂回抵达,诗词当由诡谲中见真理,戏谑中晓真章。由曲而观诗中之戏感,即包含着舞台上误会化的喜剧和肢体刺激。也是在“诗话语”的外表之下,包罗而产生了层层戏剧冲突。其中,张生和莺莺因为曲解而导致的“密约”变“怨会”,张生与红娘之间基于央求和嘲弄而发生的曲解,红娘和莺莺之间从规避到统一战线的变化,张生在悬殊地位之下痴痴求爱而不得的愤懑、失神和崔莺莺对礼教有意无意的违抗,皆成就了戏剧当中的冲突,成为舞台魅力的生长点。

三探“张生跳墙”,一探是反“赖简”之说而认“误简”;二探是探究张生误于何处,当为地点理解之误,以考彼时西厢布局为证;三探是探求张生一误逾墙缘由,当是满足人物塑造和戏剧效果需要,意在小议“跳墙”源流以观内蕴。

(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实甫,《西厢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

[2] 黄天骥,《张生跳墙的再认识——王西厢创作艺术探索之一》,《文学遗产》,2010年第一期。

[3] 黄天骥,《张生为什么跳墙——〈西厢记〉欣赏举隅》,收于《黄天骥选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戴不凡,《论崔莺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5] 凌景埏,《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 金圣叹,《第六才子书西厢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西厢记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风雅兮《西厢记》
“红娘”称呼的由来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时代精神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西厢记》的“母慈子孝” 新论
浅谈陆采对李日华《南西厢记》评价的文人立场
从版本比较看金批《西厢》的文学批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