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贯穿

2021-10-07陈颖义

高考·中 2021年7期
关键词:审美鉴赏诵读文化传承

陈颖义

摘 要:语文学科课程目标中要求通过语文课堂学习研究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认真体会字里行间的韵味,才能感知作品魅力,领悟文化精髓,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鉴赏观。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感,更加主动去探究文字魅力,领悟文化的“根”与“魂”。通过诵读,使之绽放独到的魅力,让学生走进文言文,在这样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诵读;以读促悟;审美鉴赏;文化传承

语文学科课程目标中要求通过语文课堂学习研究,让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民族的气节与灵魂藏在中华民族文化里,藏在这些无数从远古走来的经典著作里。要传承优秀文化,必须了解承载文化的文字。只有深諳中华语言的规律,才能体会祖国语言魅力,这就是先感知、后领悟、再传承。学习经典古文,从中感知他的工整韵律,和谐音调,是可以培养语言感知力。所以我们需要走近文言文,使之绽放出它独到的魅力。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虽然语法整体构架相同,但是句式,字义等具体用语习惯方面是有区别,要深入了解古文内涵,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虽然我们的认识是深刻的,但并没有真正将对文言文的重视落到实处。对于高考而言,文言文的分值较大,更多教师将时间投入到习题训练中,对于课文里的经典篇目也是侧重于文字疏通。整堂课下来,学生非常忙碌,大家埋头记知识点,认真地不放过一个虚词的解释,看似知识点完善,笔记工整,可是遗忘率却很高。一到考试,篇目一多,就开始记忆混乱。如此反复,学生更是丧失学习文言文的乐趣,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文字,总是力不从心。这样的古文学习,是不能真正领略文言的魅力,与新课标中提倡传承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呢?反复诵读是建立语感,进而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

首先诵读建立了语感。笔者觉得诵读是感受文言魅力很好的辅助手段。我们都知道“楚人学齐语”强调的是学习语言需要语言环境的道理。诵读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语言环境,多读能更好感受行文节奏,提高语言自觉性。语感一种迅速感知语言的能力,多读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当然适当分析文言句法能辅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语言的实践活动,但是不可本末倒置,毕竟学习一门语言不只是靠学习语法而得来的。诵读时需强调心口一致,文字通过视觉化为自己可感、可听的声音,这可以说是语言再创造的过程。不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能通过诵读传递出自身体悟后的情感。通过朗读,可以发现作品语言的感染力,从而加深学生对文言的理解与热爱。

其次诵读创设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语文课程强调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多诵读就是在不停进行实践,不停积累语言经验。无论是初中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还是高中的《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都是文采飞扬,笔墨生香,读这些名篇,便可读出可知可感的生动情境。如读《离骚》感受《楚辞》的魅力,“兮”乃楚辞一大特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兮”这一语气词代替许多虚词,“可以说是一切虚词的替身”[1],读“兮”可以读出文章的弹性与节奏,在注释的辅助之下,我们可以从语句的节奏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心情的转变。抽象文字就变得更加具象化。在《离骚》中我们不仅收获大量优美词汇,还体会到楚辞长多不一,错落有致的语言韵味用语习惯。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真是的语言运用情境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熟读文言三百篇,即使不做文言却也能通晓一二,习得些文言的雅韵。

再者诵读可以悟出文言之精髓,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理解民族文化的“根”与“魂”。语言是构建文化的基石,传递人文精神,读文言文,悟文言文,在拥有一定语言积累的基础上,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情操。一部作品能成为名著,流芳百世,绝不仅仅只是因为它的遣词造句,而我们诵读文章也不只是为了体会文言文简约典雅之美。读是为了“得其滋味”。品文言之味后要领文言之意。这也是我们通过读文言文需要达到的境界。“熟读精思”是朱熹读书方法,读需“心到,眼到,口到”读后方可思,思后才能不待解说而自晓其意。古人云:“文以载道”,文字承载作为古人德思想,不仅饱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还蓄积深厚文化底蕴,闪烁理性光辉。若能充分挖掘文言文的内涵,是能让学生受到感染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当我们做到“沉潜讽咏,玩味义理”,也就能“咀嚼滋味”最后有所收益,通过这样有内涵的诵读,才能受到文化的熏陶,才能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传承自己的文化,爱上自己的文化。那么,在文言文的具体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关注文言文“文学”价值,并且关注到文言文的“文化”价值[2]。

所以作品的生命力来源于作者的思想,在我们历史长河中出现无数伟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读《离骚》不仅佩服屈原非凡想象力,更是为他的正直与高洁打动,司马迁说:“屈原的精神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确,从他的身上我们体会到信仰的力量。作为一名诗人,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他是一个时代代名词,在漫漫艰辛进言的路上,始终上下而求索,不停寻找救国出路,也许有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知生不逢时,却执着不懈,这是愚忠。可是笔者认为他对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是令人佩服的。读屈原,懂爱国方为大爱,这种精神不是束缚,它是准则与底线,是精神标杆。当然文言文里除去这样的大情怀,还有为人处事的智慧,在《赤壁赋》里,我们了解苏轼的睿智与旷达。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历经贬谪,痛失爱子,却不停在磨砺中成长。本文中通过的主客问答方式,我们看到他内心矛盾。人生若蜉蝣般短暂,弹指一挥,生命渺小犹如沧海一粟,这是所谓人之常情。常人往往感叹于时光易逝,羡慕无穷之江水,可是虽为常人的苏轼让我们看到他的过人之处,他能在纠结之中找到方向,于苦难之中化解消沉,最终成就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读苏轼之文章,学人生之哲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综上所述,文言作品,并非如其表面看到的令人望而生畏,它语言简约却意蕴深刻,它文字典雅但道理通俗。所言之理,所抒之情,与今人若合一契。所以虽然学习现代汉语,并不代表可以抛弃古代汉语。所以教师若能以读促悟,通过反复诵读,使之把握语言规律,并能在实际中去实践,便能更好提升语言自觉性,从何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与发展。

一直以来,笔者努力践行这样的教学宗旨。通过诵读来感知语言魅力,比枯燥讲解,不停灌输语法特点来的高效。初读文言也许乏味、生涩,但是循序渐进便可找到感情共鸣,就如王羲之所言:“若合一契”之感。在这样认同和感情共振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会获得审美体验,文言教学也就事半功倍。

在高中课文的文言选文中,有篇幅长的,例如《祭十二郎文》。这样文本在课堂逐段解释是不切实际的,这样容易消耗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笔者并没有着急逐字逐句的去翻译文本,而是准备一节诵读课。在这节课上,笔者先指定段落让学生自由诵读:

如“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韩氏两世,唯此而已!”教师需提示学生斟酌词句,反复吟咏,捕捉文中细节。在反复吟咏不难发现文中“惟”字频频现身,“惟兄嫂是依”,“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唯此而已”,教师可以采用更改对比阅读法,一遍诵读原文,一遍用其他词语替代“惟”,然后再进行对比诵读。可以发现多次出现的“惟”为何不仅没有重复之感,反而将形影相吊之孤独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读是不断悟新的过程,并且还能有助于形象思维提升,例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一“抚”蕴含嫂嫂无限爱怜,也让人感觉到缺失母爱的作者,对这份亲情的珍惜。读此文,亦能感受亲情于人生重要。这样诵读能帮助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共鸣,才能激起阅读此文的兴趣。

再如,文中作者情感最为动荡的一段: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筆者让学生反复诵读“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去体会这字里行间的不、不确信、不愿承认。文段不断自我发问,不停追问,那种不愿相信却无奈接受的悲痛油然而生。接着“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连续反问,道出作者内心对命运不公的质疑,最后是一连串的感叹“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而寿者不可知矣!”反复的诵读就可以发现问号变为叹号。这就是情感的变化。文章没有很华丽辞藻,作者情感是通过符号变化倾泻而出,诵读时是要不断注意语气的调整。教师可以采用泛读,精读等方法,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热情,去设身处地感受作者的心境。诵读是一种自发,主动地学习方式,这样至情至性的文章,若满堂灌输,可是造成教师感动了自己,学生却失去获得真实体验的机会,所以通过把关键语段作为情感突破口,再有的放矢的诵读,能更快进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总的来说,笔者觉得,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是大同小异,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我们的文字构成了文学,形成了文化。不论是传统文化抑或是现代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关注语言文字,感受文字优美,是我们进入感知文化魅力的第一步。如果对文字都望而却步,又怎么能登堂入室,了解文化的精髓。所以在语文的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审美文字的权利,不该让学生成为记笔记的被动者,使之只关注段意概括,课文主旨等等一些由教参给出的答案。笔者认为语文课堂而是应该从审美的角度,要充分发挥语文工具性的作用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魅力,从而爱上文学,在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建忠.《楚辞》兮的意义与作用[J].文史杂志.2003第3期

[2]孙云云.文章学统率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6年08期。

本文系2020年度福安市教育科研课题“语文统编教材下高考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AJKT2020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审美鉴赏诵读文化传承
高中作文“真写作”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论纲
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