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打开诗歌教学的大门
2021-10-07姚龙雪
姚龙雪
摘 要:在文学的殿堂里,诗歌是最美的奇葩。学诗先得学会吟诗,再会品诗。因此,诗歌教学要重视朗诵,以“讀”为根。让学生主要通过自己入情入境的诵读,读懂文本,读出情感,读出感悟。
关键词:诗歌鉴赏;朗诵;情感
诗歌作为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凭借精练典雅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想象和真挚复杂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上至《诗经》下到《楚辞》,前有唐诗后有宋词元曲,毫无疑问,这些诗歌陶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从现行的全套教材结构看:《诗经》《离骚》、汉魏晋诗歌;唐诗、宋词;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等全面渗入高中语文课本。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诗歌从背诵和鉴赏两个角度考察。但是,曾几何时,诗歌成了“背诵默写题”的代名词。诗歌鉴赏成了教学上的一鸡肋,师生对此产生了排斥心理。我们的诗歌教学陷入了尴尬境地。诗歌比不上拥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戏剧;比不上拥有曲折复杂情节的小说;比不上具有形散神聚特色的散文,但它需要读者透过凝练的文字去深入体味揣摩诗歌丰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诗歌的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去涵泳、去感悟、去思索。
学诗首先要学会吟读诗,然后再去品鉴诗。在朱自清先生看来,要想理解课文内容,首先要从声音入手。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朗诵教学入手。”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诵,正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虎豹离不开山林,花木离不开土地一样。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诵读,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读”是学生理解、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是学习的基石,智慧的源泉。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学生通过诵读,知道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在朗读中体悟内涵、表达情感。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诗歌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从而能够亲切、真实地体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感染,并从中领略人情人性美,体会情感美和形象美。
在我看来,学生一定要多诵读,而教师一定要少讲,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诵读过程中,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感。并且通过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情感体现出来,进一步升华情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一、诵读是感知诗歌内容的主要方式
诗歌是一种以精炼典雅的文字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文字的精炼决定了作者在写作时要格外注重炼字炼句,把纷繁复杂的情感凝练地表达于诗词作品中。所以,诗歌的感情隐藏在诗词的字里行间,通过关键字、词、句对诗歌进行赏析,能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深入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通过抓住某一精妙字词的使用,感受诗人是如何巧妙抓住景物典型特征的,体会诗人情感又是如何通过某一词语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诵读时,如果能准确抓住关键词语并思考其使用效果,可较为快速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如《诗经﹒氓》第一节,通过诵读“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可见女主人公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王维《新睛野望》中“自水明回外,碧峰出山后”两句,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呈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白居易《南浦别》中“一看肠一断”一句,诗人用“看”写出了离人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的愁情。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句中的一个“弄”字使人联想到不只是花在风中摇曳生姿,同时还有影子随风摇摆,展现出一幅花动影随的和谐画面。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诗人借用一个“直”字,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塞外旷远苍凉的意境。
对诗词作者炼字炼意技巧的考查,在高考考题中也是最常见的。如2017年天津卷:“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华岳《骤雨》)2015年广东卷:简析首句“隔”字的妙用。(黄庭坚《望江东》)因此,抓住关键词句的诵读可以感知诗歌内容,提高高考分数。
二、诵读是获得作品感情的主要途径
古人云:“诗缘情”。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通过朗读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不熟读普希金的《致大海》又怎能从大海万马奔腾的浩荡气势、雄浑壮阔的意境中体会作者自由奔放、积极进取的情感?如果不熟读《采薇》又如何从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体验中战事的痛苦?如果不熟读《离骚》又如何从屈原生活历程的记录中感受爱国之情呢?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表达出其豪放之情,读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要表达出淡雅闲情来,读戴望舒的《雨巷》要表达出丁香花般的幽怨之情。《再别康桥》,写的是告别母校时的离愁别绪,诗歌的情感基调落在一个“愁”字上,然而,这所谓的离愁别绪,又不是哀愁,更不是浓愁,而是淡淡的柔愁。这淡淡的柔愁中又夹杂着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夹杂着对母校深情的眷恋。如果不读,怎能体会得出这诸多复杂曲折的情感变化?
在教学中,我在学生初读之后,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去朗读诗歌,先读给同桌听,再找同学朗读给全班听,其他学生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时,学生对同一句话的朗读,说法不一,纷纷示范,课堂气氛活跃。在反复朗读中提高理解能力,领悟感情。
三、诵读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首要条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诗歌鉴赏更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人们在鉴赏时,各有其接近作者美感核心的渠道。如李商隐的《锦瑟》,有人说是咏物诗,有人说是悼亡诗——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有人说是爱情诗——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有人说是自况诗——自伤身世等等,就是因为读者把诗歌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感相联系而产生不同的解读。因此,诗歌鉴赏的完成依托的主要是读者自己对诗歌的感受,而教师的简单化一的讲解不能取代来自不同学生个体的探索、思考和理解。只有学生获得能够自己读出来的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解读诗歌,才能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诗歌鉴赏能力。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主要讽刺唐明皇的荒淫乱国和昏迷不悟。从社会背景看,正是安史之乱导致了经济凋敝,内有土地分割,外有吐蕃侵扰。所以说《长恨歌》一诗的写作动机是要以伤代讽,为后代君主提供一个历史教训。
除此之外,还有爱情说。通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赞颂人们对爱情的忠诚专一,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爱情说是基于作者自身的情感经历的角度解析的。诗人年轻时与出生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社会风尚阻碍,两个有情人最终没能在一起。《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之所以有如此多的说法就是因为读者通过诵读,分别从历史、社会、作者本身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得出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身已有的生活体验,多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尽可能地使他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创造性地解读出更多情感内容。
四、诵读是学生提高诗歌鉴赏分值的钥匙
反复诵读能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同时我们也难以回避现行高考制度。古詩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占9分,其中客观题3分,主观题6分,考察方向既涉及诗歌艺术手法,又有诗歌内容。高考试题中选择的诗歌作者和内容广泛,有教材中收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著名诗人,但更多的是课本之外的纷繁多彩的诗人。针对学生熟悉的诗人,学生在做题难度相对低,毕竟他们已经了解诗人大部分身世经历以及诗歌创作内容和方向。然而正因如此,却容易先入为主。例如出现杜甫,学生条件反射地为他贴标签“忧国忧民”,却忽视诗人的不同创作阶段。殊不知,杜甫前期创作的漫游诗还是相对明朗的。例如《望岳》一诗通过描写泰山的巍峨秀丽抒发诗人勇攀高峰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需要多角度解读。
那针对学生不熟悉的诗人又该如何准确定位和理解呢?还是离不开“读”。一读作者,看看是否有注释。如果作者的生平与创作的诗歌有关,一般就会有注释。二读标题,标题或交代诗歌主要内容,或涉及诗歌类别。常见诗歌八大题材所表达的情感也相对固定,所以学生通过读标题确定题材,进而把握诗歌内容也就至关重要。三读诗歌,尤其注意把握诗歌中出现的意象,通过意象确定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四读选择题选项,四个选项有的从诗歌内容出题,有的从诗歌创作技巧入手,而其中三项均为正确选项。当然,这四读属于做题技巧方法,学生若想真的理解诗歌,最根本的还是要反复诵读诗歌文本,毕竟万变不离其宗。
反复朗诵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与领悟。因此,有感情的诵读是学生融入诗歌意境的重要途径,是理解诗歌内容的纽带,是体会诗人感情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2]李莉.《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胡加奇.《激发读诗兴趣,明确鉴赏要点——关于诗歌鉴赏的复习指导》[J].语文建设,2002年01期
[4]骆爱民.《试论诗歌鉴赏的个性化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