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运用策略

2021-10-07何惠莹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3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何惠莹

【摘要】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得更多的是习作内容和手法的训练,较少关注到习作的过程是思维的表达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同时,教师缺少培养学生习作思维能力的意识与方法。而思维导图具有可视化的特点,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习作中,能将学生的习作思维过程外显出来,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习作思维过程,并及时引导点拨。因此,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的逻辑性、层次性、直观性、发散性,训练学生的习作思维能力,为小学习作教学寻找新的路径。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思维导图是由中心的关键词向四周发散,用线条展示不同层级间关系,将不同层级的关键词在分支上逐级延伸出去,形成的知识结构图。因此,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在习作时聚焦于关键词上,围绕关键词展开想象和联想,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证明,思维导图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比较低,写作能力较差,而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出现偏题跑题、层次混乱、思路不明、语言逻辑性差、详略不当等问题。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中的运用策略展开探究。

一、明确中心,合理选材

若学生在习作落笔前不能准确审题,那么便无法围绕习作主题展开描述,所写的内容便与题目的要求不相符,导致习作中出现“偏题”“离题”的情况,那么,即使学生的习作构思精良、文笔优美,也是徒劳无功。这时,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特有的严密逻辑性,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审题,明确习作中心,合理选择写作素材。

思维导图以一个确定的中心点为核心,所有分支的内容都围绕中心点展开延伸。在习作中,学生中心思想的确定就如同思维导图中心点的确定。学生可在明确了习作主题后,提取出习作导图的中心,并由中心点展开想象,发散出习作导图的分支,在分支中进行选材。如,三年级的一篇材料作文要求:向同学介绍身边的一位善解人意的朋友。学生阅读习作材料后,可找到材料中的中心点——善解人意,将其作为习作导图的中心点,并围绕“善解人意”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使习作导图中的所有分支都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善解人意”这个中心。这样有效地避免了习作中“跑题”情况的出现,使得学生的习作紧凑而不散乱。

二、谋篇布局,整体构思

学生在明确中心,合理选材后,需整合习作素材,对习作谋篇布局,关注习作的篇章结构,才能使习作更富层次性与逻辑性。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性的思维方式为主,思维具有随意性,写出来的作文常常缺少条理性,结构混乱,主次不分。教师在习作教学时不仅要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告知学生确定写作主题,还要从不同的描写角度对习作中心展开描写,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使文章内容布局合理。那么,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此时,若教师能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使“谋篇布局”的思维形象直观地展现在自己的面前,有助于学生处理好文章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时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动物朋友》为例,这次的习作要求和以往描写小动物的习作的要求并不一样。这次的习作主旨是通过创设特殊情境的方式,针对不同的表达对象的不同需要,选取不同的角度,抓住动物的特点向特定的对象进行介绍。在没有运用思维导图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缺少了写作的思路,不能根据创设的情境的需要,表达对“象”的需要,选取合理的角度去介绍动物的特点。因此,绘制习作导图就很有必要了。在教师的带领与点拨下,大部分学生都能以较快的速度绘制出如下的习作导图:

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中可以看出,他们通过对习作素材进行有机梳理后,能根据不同的情境要求去介绍动物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习作内容,并按照导图的层级性构思习作,确保习作更具条理性,为习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同时,有了思维导图,当学生真正开始写作文时,就不会忘记要写的某个环节或过程。

三、拓宽思维,丰富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思维导图的发散性能促进学生的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应朝着“内容具体,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方向努力。然而,在写作文时,学生常常不能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或写出的作文往往内容空洞无物,缺少细节描写。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分支具有无限延伸的特点,提炼出所有与分支相关的关键词,来拓宽自己的思维,丰富习作的内容。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将一些与作文主题有关的好词佳句通过简便的方式呈现在导图分支上,也可在导图分支上写上一些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提醒自己在写作文时要用上。如,在写习作《抄袭作业的滋味》时,一位学生在思维导图中设计了通过神态描写和比喻手法写出自己当时担心害怕的心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散、延伸。于是,他的作文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他如坐针毡,心惊胆战地听着四周传来的声音,眼睛不由自主地时不时瞟向监考老师与旁边的同学,留意着他们的举动。此刻,心就像拉满的弓弦,大气都不敢喘,但他还是保持着表面上的從容镇静。”通过这种方式,无疑使作文变得更加详实生动,丰富饱满。

四、点评导图,二次修改

一篇好文章的形成,从习作框架结构的布局,再到词句的精雕细琢,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思量。思维导图在学生下笔写作文前形成,并将学生的习作思维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检查思维导图的过程即从整体层面检查习作的主题、结构层次、主要内容的过程。因此,检查习作导图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在习作导图上修改完善。学生还可在学习小组内互换思维导图,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导图存在的不足,使思维得到碰撞与触发。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上的内容,给予指导,提出修改建议。通过自己、同学、教师多维度地对思维导图进行考量,思维导图充分地发挥了其可视化的作用。

如,一位学生在写《我的动物朋友》一文时,在检查习作导图时,他发现小猫的外形特点介绍得太简略。于是,在认真思考后,他将小猫的头部、毛发、四肢、尾巴、身形这些关键要素添加到习作导图的枝干中,使习作导图的内容更具体;在与小组交流习作导图时,组员建议他对“我”与小猫的嬉戏情景部分写详细点,以体现出“我”与小猫之间的浓浓情意,使作文更富感情。通过对习作导图进行二次修改,这位学生最后的习作主题突出、结构清晰、内容具体丰富,且突出了“我”与小猫间的情谊,习作完成得一气呵成。

总之,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明确习作中心,合理选择习作素材,优化写作思路,构建系统的写作结构,拓宽思维,丰富习作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应用思维导图的能力,教给学生将思维导图灵活运用于习作中各个环节的方法,以期促进学生运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轶.思维导图辅助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实证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9.

[2]明学圣.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10):29.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罗燕燕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思维导图小学语文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