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谈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形成
2021-10-07秦海洋
秦海洋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活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搭建核心素养培育平台,重视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为载体逐层深入,通过角色扮演,利用生活元素,回归生活本真,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等多种学习机会,努力达成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实践 核心素养 达成
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道德与法治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以及在再现与实践中提取有道德价值的内容,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呢?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上课时经常是道理先行,然后事例证明,最后总结教育,学生对这样的模式很反感,甚至抗拒,教学效果自然不好。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究,笔者摸索出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搭建核心素养培育平台,重视创设真实情境;以问题为载体逐层深入;通过角色扮演,利用生活元素,回归生活本真,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在“玩中学”等多种学习机会。
一、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
道德与法治课以德育为主,有些学习内容对小学生来讲难免抽象难懂。尤其到了高年级,教材增加了关于道德、关于思想、关于政治的内容,如“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让世界更美好”,这些单元的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上课时仅仅依靠课本“阅读角”和“活动园”的材料进行讲解,就会流于说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常常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教学“我们爱和平”第二课时“中国为和平做贡献”时,首先出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图片,引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坚持与邻为善,反对强权政治;接着倾听《维和工兵之歌》,讲述维和人员的相关故事,告诉学生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结束时,播放视频《千里同好 命运与共》,让学生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中国为世界人民的安康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爱和平不仅仅局限于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在卫生健康方面也承担了大国责任。再如,对于“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一课,教材中提到“日心说”与“地心说”,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了解历史事件,教学时笔者制作了视频《日心说VS地心说》。学生通过视频认识了亚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以及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知道了科学无止境,科学家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接着又播放了视频《伟大的航行》,让学生了解了郑和七下西洋和麦哲伦的航海故事。精彩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为实现梦想,需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
二、在真实情境中以问题为载体逐层深入
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真实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知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索,更深入地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将自己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机迁移。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秩序的重要性,笔者巧妙地设计了“秩序小实验”活动。让学生课前自主进行秩序小实验(五个一端系有长线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子中,瓶口每次只能取出一个球)。课上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看看哪个小组能既顺利又快速地取出瓶中所有小球。接着以问题形式引领学生逐层深入探究。“通过这几组实验你观察到了什么?”有的同学回答:“我观察到了胜利的小组不争抢,按先后顺序取出。”有的同学说:“我发现拿球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有序和无序。”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初步提取相关秩序信息。接着进一步引导:“刚才的实验观察中你觉得有序和无序可能会有怎样的结果,说说你的感悟。”有的学生回答有序可以节省时间,有的学生回答有序可以提高效率。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引导学生:“同样有秩序的公共生活和无序的公共生活会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学很自然地说出有秩序的公共生活可以节省时间。还有的说有序的公共生活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美好。“而无序的公共生活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呢?”有的同学说没有秩序公共生活会引发混乱、无序、障碍、矛盾等一系列的问题。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公共生活中你今后打算怎么做?”全班同学踊跃发言,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观察、思考、感悟、探究一切有序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明白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有序的公共生活可以提高生活效率,节省人们的时间,使生活更加便利与美好。
三、以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寻美求真的意识
教学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这一具体的实践行为,可以将知识内化为观念,从而指导行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探究性;有利于学生树立角色认同感,完善学生的人格;引领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真与美,发现真与美,感受真与美给人带来的愉悦情感,感悟生命的自我成长,促进学生形成真与美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课时,上课前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让人感觉不舒服,破坏社会文明和谐的现象;上课时让学生列举相应的情感体验。在公共生活中不文明的事例,指名学生表演乱丢垃圾不听劝阻、随口說脏话等情景,引起大家的情感体验。接着笔者进一步引导:“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问题?不同的解决方式会带来哪些结果?”让学生分组表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劝阻,如粗暴式、依法说理式、微笑劝说式等,体会哪种方式合理合法,感悟如何有效劝阻并保护自身安全。为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知行合一,学生进一步再现了一些公共生活场景:图书馆中保持安静,参观时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交流探讨中学生进一步明白,我们生活在公共环境下,为了维护有秩序的公共生活,每个人要遵守公共秩序,进行自我约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还要进行力所能及的宣传,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中宣传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以“小手牵大手”引导同学、家人和其他人树立公共意识,遵守公共秩序。
总之,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教育意图隐藏在轻松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道德行为的养成之中。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生活、道德、美与真的体验,从而形成对社会对生活的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有效形成。
参考文献: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EB/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916/511014421400213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