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做个“有问题”的人
2021-10-07费冬梅
费冬梅
摘要:问号是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品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问题”的人。文章主要从培育发问的土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发问的权利,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勤于思考 敢于质疑 环境驱动 方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真正的教学才开始。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没有产生学习的需求,一切的教学只是被动的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课堂学习,学生才会自发主动地思考学习。
我们的数学学习,不是为了培养一批会解决问题的学生,不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而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不断地产生新的学习需求,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学科教学。
一、培育发问的土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发现学生在低年级段,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都特别高。随着年级不断地上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可是却不容易发现问题,更提不出什么问题。学生越来越没有问题,这恰恰是他们学习中最大的问题。要想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必须精心培育发问的土壤,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想法。
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想要学好数学知识,一定要先做个有问题的人。平时多关注那些没有问题的学生,搞清楚他们到底是没有问题,还是有问题不敢提、不会提。如果是后者,教师可采取谈心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教师要学会解读学生无法表达的意思,适时补充。当学生提出比较简单而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稍加提示,鼓励学生完善自己的语言,理清思路,提出值得探索的问题。
比如执教过《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后,有学生提出“什么叫作解方程?”很快学生就将书中的答案背了出来。这时教师要肯定这位学生,能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帮助大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然后引导这名学生,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把大家难住吗?从而激发他提出“解方程的过程,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如何确定这个方程的解是正确的?”等等,引发大家的思考,帮助他们梳理所学知识。提问题的学生,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同时,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二、保护发问的权利,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远远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如果有学生提出值得大家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就以这个学生的姓名,来命名这个问题。当学生在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时,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从而促进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同伴而言,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更利于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激发他们对提出问题强烈的欲望。
教师还可以经常使用“问题提名卡”,随机抽取一名学生提问题,然后放在另一个盒子,一个盒子里的“问题提名卡”抽完了,再循环抽取另一个盒子里,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提问题的机会。学生每人手上都有一张“问题卡”,卡上写着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每天课前由学习委员负责收集整理问题,如果是旧问题,教师可在复习巩固时全班交流解答;如果是未知问题,教师可将问题带到新授课时探索研究。课堂学习结束后,还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会将“问题卡”上交,教师对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梳理,或在下节课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探索交流,或个别指导、解答。
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提出问题的机会,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实施奖励机制,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给予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
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也是创新学习的重要体现,但是许多同学想问却不知从何问起,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教给方法。
(一)方法指导,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由易到难提出问题。
比如,每次新课教学,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引导学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说说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随机抽取“问题提名卡”,一人提问,其他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教师将他们的问题一一整理出示。当学生试着列式计算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提出:你的解题思路是什么?教师再次随机抽取“问题提名卡”,一人提问,其他学生作答。在学生集体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这样有意识地训练,改变了师生之间你问我答的教学模式,变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模仿教师的问题后,学会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生生之间互相提问,共同解答的过程中,生发更多的思考,提出更多的问题。
再比如,学生学到有关概念性或定律方面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什么是小数,乘法分配律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图形的面积等问题。
当学生学到有关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为什么梯形的面积是上底和下底的和乘高再除以2呢?为什么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当学生学到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知识点时,可引导学生提出:怎样画轴对称图形?怎样将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怎样度量一个角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教师可联系學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创设鲜活、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提问的欲望。教师还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视觉效果的影响下,表达求知的欲望,说出心中的问题。
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平均分食品,每人2个苹果就用数字“2”来表示,每人1瓶水就用数字“1”来表示。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时,教师停住了,用询问的眼光看着学生,此时他们会有什么问题呢?学生提出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一半,每份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当他们知道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时,又接着追问:“分数是什么样的?”“它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在生活中,分数一般会在哪里出现?”“我们运用分数能解决哪些问题”等。
再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由各种图形组成的轴对称图案,学生在欣赏这么美丽的图画时,深深地被吸引了,从而产生了想深入了解的欲望。他们纷纷提出各种问题,这些美丽的图画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这些图画都是什么图形?它们的左右或上下两个半边各有什么特点?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们可以画出类似的美丽的图画吗?
问号是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品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问题”的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09.
[2]冯吉,顾峻崎等.小学数学问题化学习课堂实践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7,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