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2021-10-07孙琳
孙琳
摘 要:公共图书馆的每一次发展与转型都伴随着新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新时期,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动力,读者服务创新要基于新时期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需求进行革新,重视读者阅读体验的提升,构建智慧型和自助型知识服务平台。文章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构建理念与技术支撑,分析了智慧平台的突出优势,提出了新时期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的可行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9-0042-03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智慧服务平台
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使全球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这给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传统图书馆提供的读者服务往往存在空间受限、服务效能较低、读者阅读体验较差、读者流失等问题。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应主动布局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广泛收集读者需求数据,重视读者阅读体验,构建智能化、个性化的智慧服务新模式。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集技术、人才、设备为一体,通过高度智能信息收集体系和智慧化管理体系,形成全新的服务形态,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的界限,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智慧的知识服务平台。
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理念与技术支撑
1.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构建理念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关系密切,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与“互联网+”的融合根源在于二者理念基础相同,都是基于当前海量的信息资源,并强调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的融合优势,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在阅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根据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制订不同的阅读计划,提供不同的文献资源。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突出特征在于充分利用数据信息在读者服务中的突出作用,针对不同读者的专业、职业、学习、科研及其他特殊需求,主动提供和推送个性化服务,并能对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进行预测并提供及时供给。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也应借助新兴信息技术得到不断更新,适应自身发展的需求。随着新兴技术的深入应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与技术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建设也将逐步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趋向于自助式智慧服务模式,读者阅读的主观性和参与度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还将促进整个图书馆行业与馆际服务之间的开放,形成竞争创新的新局面,同时能将资源、服务、读者、活动等积极要素汇集在一起,形成高度开放的文化交流空间,形成资源优配、服务集成、智慧便捷的新型智慧服务模式。
1.2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基于以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的现代新兴信息技术,这些核心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移动信息服务的不断完善和优化,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时间与空间阻碍逐渐消失。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技术基础是综合新型技术,涵盖移动终端技术、智能感知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普适计算技术等,并以此为支撑对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升级,与云端图书馆、移动图书馆进行深度融合和智慧互联。当前,图书馆已经开始投入使用的无卡化智能识别系统就是基于人脸感应技术,通过对原来的门禁软件和硬件进行改造,升级业务系统和门禁系统,实现无卡化入馆;基于RFID技术的信息采集系统能够收集读者阅读文献的类型、数量、频次,并进行归类分析,为后续信息推送提供数据支撑;对于专业性较强的读者,图书馆还能结合读者的教育背景、学术研究方向以及知识平台浏览痕迹,为读者检索、加工与推送较为精准的学术资源。技术因素驱动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能够实现读者自助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资源互联、人书互联、人馆互联与馆际互联。
2 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服务优势
2.1 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突出
当前,物联网技术已较为成熟,智慧化设备应用较普及,技术因素成为推动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动力。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大型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以及现代化阅读方式的优势,对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具有科学体系的文化知识服务体系,适应当前读者文化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建成后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能够实现自身服务职能优化与服务范围全覆盖,对基层图书馆(分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全新的信息交流和服务中心,完善图书馆自身的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教育服务效能。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还将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提升城市的资源共享和基层文化服务水平,协助构建优秀文化资源传播体系。
2.2 文化资源供给渠道多样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基础是海量的优质资源,建成后的平台将以文化资源的智慧供给为切入点,力求打破传统图书馆资源供给不平衡的不良状况,构建智慧服务机制。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还能通过发挥自身的信息技术优势,促进阅读系统和服务系统的深入融合,形成高效优质、便捷智慧的读者服务新模式。当前,部分图书馆已经实现的平台服务功能就是依托微信公众号为读者提供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智慧阅读服务。读者仅需通過公众号填写身份信息就能生成代表借书证的二维码,极大地简化了读者的借阅程序,也减轻了馆员的服务负担。
2.3 读者服务形式多元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以读者现阶段的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基于读者需求的全方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弥补以往资源短缺、服务形式单一的不足,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下新时代读者的新需求。人本理念是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理念特色,从平台的设计到功能实现均以读者的需求为基础,提倡读者服务权利的均等化。在具体的读者服务方面,普通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取图书馆服务信息,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检索与数字化阅读。数字化参考咨询也能通过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实现,读者通过线上电子咨询台可以向图书馆咨询各方面的信息,平台也会以智慧服务的形式向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3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构建路径
3.1 促进跨界融合,优化阅读体验
图书馆应利用跨界融合的思维模式,积极拓展自身的服务思路,树立“阅读+”智慧服务理念,将阅读与多种元素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体验。这种理念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将会在信息互联、信息收集、阅读体验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以物联网技术为主的新兴信息技术为图书馆读者服务的优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将智能化技术与智能设备作为支撑与载体,促进技术交流与融合,构建虚拟可视化的数据平台,为读者构建资源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智慧化场景。智慧服务场景的构建应基于两个基本层面:首先,利用图书馆内不同服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与服务发展优势,充分运用人工智能设备的服务优势,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以及资源之间的互联互通;其次,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的技术服务能够深度分析读者的相关行为数据,为后续提供智慧化推送服务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以VR技术为代表的虛拟技术能够实现图书馆云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在移动设备终端为读者提供虚拟服务场景,实现馆藏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建设一个有读者参与、读者与图书馆共同协作的知识服务平台,优化自身的计算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满足当前读者的泛在化资源需求。
3.2 引入5G技术,精准推送信息
信息推送功能是智慧服务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但是,目前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信息推送功能仅能实现对某类用户的信息推送,推送精准率较低,且推送的信息中含有读者不需要的垃圾数据。引入5G技术后,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能够利用“大数据+算法”对馆内数字资源进行细致分类、整理与分析,能够实现对读者当前和潜在需求的精准化推送,并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实现精准信息推送功能的过程中,图书馆应注重5G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不同维度收集、整理、分析运营数据和读者的行为数据,实现对自身服务和读者需求的重新定位。5G技术还将促进边缘计算在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发展,快速提升各类数据的运算速度,有力保障数据的便捷应用。基于5G技术的智慧服务平台中的信息精准推送功能将以最优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休闲、学习、科研等专业信息资源,读者将会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3.3 依托智能技术,优化服务流程
秉持“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是建设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理念基础,此外,图书馆还要发挥现代技术优势,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在服务流程的优化上,图书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优化读者文献检索流程。图书馆可以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对读者浏览的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与反馈,结合读者的需求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检索流程,提升读者服务的便捷性。其次,预测读者潜在需求,优化自身的服务内容。图书馆可借助云计算技术对读者的行为偏好、阅读兴趣、研究方向等信息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数据模型构建读者知识体系与需求图谱,实现个性化与精准的读者服务。再次,依托智能技术构建智慧空间。图书馆要在不同空间安装环境信息传感器,将馆内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与网络互联,使所有的电子设备实现在线智能控制,通过对不同阅览室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信息的即时监控,利用AI技术进行实时调配,保证馆内设备达到舒适典雅、高效节能的应用效果。此外,突出的技术优势能够实现读者对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服务效能的即时反馈与评价,读者可通过移动设备或智能移动平台将个人体验、应用满意度等信息反馈给图书馆,以便其更好地优化自身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洋.面向读者需求的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构建分析[J].图书馆学刊,2020(12):89-92.
[2] 吴小吕.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构建研究:以吴江“智慧图书馆之城”为例[J].图书馆学刊,2020(10):76-79.
[3] 林伟明,杨巍.基于微服务构建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J].图书馆杂志,2020(8):66-74.
[4] 严卫军.公共图书馆视障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构建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5):72-75,80.
[5] 钱蔚蔚,徐晟,王天一.图书馆微信服务的信息性用户体验量化实验研究[J].图书馆,2020(3):88-95.
[6] 刘芷茵.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模式构建[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9(1):52-55.
(编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