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ABC型关系论证类主观题解法例析

2021-10-02侯志荣

高考·中 2021年6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思维导图

侯志荣

摘 要:ABC型关系论证类主观题的命题和答题均有一般性模式,在解题、答题过程中必须根据情境功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情境和学科知识,对A、B、C各项进行充分解构,并按照内在逻辑有效串接起来。要提高答题的速度和精准度,必须重在平时的积累与沉淀,同时善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读信息、论证关系。

关键词:逻辑起点;逻辑中点;逻辑终点;思维导图;正向推理;反向推理

关系论证类主观题作为热门主观题题型越来越受重视,从类型上来看,大多数高考真题和研究都集中在AB型上,ABC型则相对较少,其主要原因是ABC型主观题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上的要求更高,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难以高效完成答题。尽管如此,ABC型主观题在锻炼学生思维,提高高考成绩的区分度上依然有独特的价值。下面结合一道例题,谈谈ABC型主观题解题方法及应对策略。

一、ABC型关系论证类主观题的一般设问方式及解题程序

ABC型关系论证类主观题在设问中一般都会出现相互关联着的三个核心概念,这三个核心概念中,A项为逻辑起点,B项为逻辑中点,C项为逻辑终点,要求学生阐述逻辑起点A如何能、或应如何通过逻辑中点B影响到逻辑终点C。

ABC型关系论证类主观题的一般解题程序为:第一,将A、B、C各项分别解构为A1、A2、A3……B1、B2、B3……C1、C2、C3……,当然,并非所有ABC项都要强行分解成几个要素,在实际解题和答题过程中,根据知识特点、情境设置和分值设定的不同,经常出现一因多果、多因一果,甚至双重一因一果的情况;第二,分两层进行论证:先对A影响B做理论阐释,再对B影响C进行理论阐释;第三,结合情境,将ABC项按照内在逻辑串接起来。

二、ABC型关系论证类主观题的类型

根据情境背景的功能,可以将ABC型主观题分为偏理论论证类和偏情境论证类。

(一)偏理论论证类

偏理论论证类主观题的背景材料主要起情境导入作用,A项作为逻辑起点,在情境中一般都会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而B项和C项则通常一带而过,甚至可能只字未提,学生需要调动教材与时政知识,重点对B、C二项进行充分的解构,在情境和问题设定的范围内,偏向从理论层面进行推理和论证。

(二)偏情境论证类

偏理论论证类主观题的背景材料往往已经为我们建立了初步的情境逻辑关系,一般是建立了AB项或AC项的逻辑关系,解题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将素材中未充分体现的项进行解构,有效地将ABC串接起来。

三、ABC型关系论证类主观题的典例分析

(泉州2020线上测试卷38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大力提质增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019年在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背景下,我国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及相关环节在增值税减税规模中占比近70%,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约2500亿元,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效果明显,企业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全国海关不断提升税收质效,全年减税达3635亿元,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缩短,进出口环节经营服务性收费明显降低,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我国跨境贸易便利化全球排名提升了9位;全年全国财政支出同比增长8.1%,各级财政部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增加了对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的财政政策是如何通过影响社会总供给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

【解题】

第一步:明确A、B、C三项核心概念及各自在情境中的体现程度。

本题已初步在A项“财政政策”和C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了初步的情境逻辑,而B项“社会总供给”在情境中并未直接体现,属于ABC型偏情境论证类主观题。

第二步:调用知识,结合情境,解构A、C项,把握情境逻辑。

A项是逻辑起点,是影响项、主动项,解构过程至关重要。本題背景材料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方面相关政策的描述总体清楚,学生可以较容易解构出减税降费、进出口减税降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三个重要的财政政策,但材料缺乏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的综合描述,只在第一段材料中对“积极的财政政策”轻描淡写,这一信息易受学生忽视,此时,采取知识“反套”的方式,调用知识,将“财政政策”核心知识带入情境中寻找情境逻辑,可以挖掘重要的隐藏信息,即国家通过收入与支出政策的调整,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可以促进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C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逻辑终点,是受影响项、被动项,且知识覆盖面广,不适合脱离情境进行纯知识层面的解构,主要从依据情境和A项、B项补充和拓展的内容进行全面推导。

第三步:解构未充分体现的B项,并初步与A项、C项建立连接。

本题解题的重点在于B项,即逻辑中点“社会总供给”的解构。此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充分调用教材和时政知识,进行必要的知识重组,建立知识体系,如图2所示。当然,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就要做好功课。

在充分解构“社会总供给”之后,必须将各项置于情境中,从“财政政策”解构出来的要素进行正向推理,有效筛选信息,优化流程,明确A项、B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减税降费改善了内部供给,降低进口税费增加了进口、提高了内供质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财政收支结构促进了经济总量平衡。

“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在A项初步解构中可能没有解读出来,此时,运用反向推理的方式,分析“平衡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需要具备的“财政政策”条件,分析A项是否有、是否能满足条件,也可以弥补之前解读上的不足。

在A项与B逻辑关系明确之后,再依据理论和情境对“社会总供给”的变化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行有效梳理和理论阐释:改善内供助力先进制造业发展,增加进口与提内供质量改善了要素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了产业结构、落实了新发展理念,经济总量平衡有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第四步:串接A、B、C三项,明确内在逻辑,做好关系论证。

由于“财政政策”与“社会总供给”之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在论证过程中必须做好过渡性推理,整体的解题思维导图如图3所示。

四、ABC型关系论证类主观题的一般应对策略

(一)活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做好知识准备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了人的发散性思维,用一个中央关键词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相关联项目,在日常学习中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在做题时全面、准确、高效调用知识。

教材原生知识是学科学习的根基,构建知识体系,首先必须全面深入把握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建立以原生知识点为核心的知识小体系。同时还要以核心考点为主题关键词,整合相对松散的相关教材原生知识与时政知识,进行知识重组,如文中图3所示。

(二)重视量的积累,准确解读信息,做好知识迁移

情境是知识迁移的载体和依据,材料中的主谓宾和定状补,都可能是重要的信息。情境材料信息有显性与隐性的区别,当然,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平时加强精练与总结,有助于提升对生活热词、时政关键词的熟悉度,化隐性为显性,在审题时快速调用知识,建立情境和知识的连接。

(三)运用科学思维,把握内在联系,做好逻辑推理

在实际解题答题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科学思维。首先,要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有效解构A、B、C三大核心概念。其次,要正向推理和逆向推理相结合。既要从知识和情境出发,正向思考逻辑起点对逻辑中点、逻辑终点,逻辑中点对逻辑终点的影响,也要尽量从后项“最理想状态”的角度寻求前项具备的理论条件和情境条件,反向验证初步猜想、发现隐藏信息。第三,要做好衔接,搭好桥。ABC各项之间的关联有时直接,但多数具有跳跃性,论述过程务必紧扣背景材料,顺应素材建立的初步逻辑,解决素材描述上的有意“缺失”和非学科性表达的问题,把握各项的内在关联,完整论證ABC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廖广义.“高考思想政治‘定向关系论证’类主观题解题方法例谈”[J].教学考试,2020年34期

[2]张瑞玲、李强.“关系论证类”主观题解法探析[J].教学考试,2020年43期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思维导图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