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体育专业提高实践能力“双向互通模式”研究
2021-10-02韩春奇邹蕾
韩春奇 邹蕾
(沈阳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44)
为面向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辽宁省需要培育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加强产业与教育的交流,加深学校和企业的协作,以此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水平,使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推动辽宁经济社会的发展。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是辽宁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体育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辽宁高校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固守传统实践模式、实践环节缺乏创新等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够使专业人才教育更加高效,能够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技能更加实用,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体育专业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当明确学生的专业目标,通过创新教育为学生带来更加高端的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教学计划,加强对于实践的培训落实[1,2]。
1.1 培养全方位的抢手人才
1.1.1 比较分析
该文对辽宁省多所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进行比较[3],得出:大部分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能力,但学校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更加强调能力的发展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程度。[4]。
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分布在大学各个阶段。值得肯定的是,在师范类院校中出现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小学期”教师教育平台实践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在实践学习效果,如沈阳师范大学的小学期教育,渗透于3个学年[5,6]。在第四学年的融合教育平台中,开设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课程,由此可见,教育平台课程设计与实施,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无疑是大胆的改革和尝试。例如,沈阳大学与教育局制定了“共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合作模式,沈阳大学也与多个篮球、足球俱乐部签订了实习教育合同,这种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好评与认可。
1.1.2 双向合作互通模式
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教学模块,采取的“双向合作互通模式”(见图1),即走出去,学校邀请资深的专家学者进行课堂教育或者视频的讲解,通过“讲”“练”“导”等方面的专长教育,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图1 体育教育专业双向合作互通模式图
1.2 打造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
1.2.1 比较分析
通过对各类学校实践环节设置的时段和学时安排,部分学校设置的学分在6~23分之间,学时为240~368。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包含的实践环节内容众多,有毕业论文、综合实践、特色实践等多个板块,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时期,主要集中在最后2个学期。从专业特点上看,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社会实践对于培养拥有较高应用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开始有2所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被列为辽宁省重要的试点专业,并且在不断地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优秀成果。例如,沈阳体育学院与韦德伍斯集团展开了校园与企业的合作;中马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展开了与学校的深度合作;沈阳师范大学与各俱乐部也有着合作关系,包括沈阳暴风奥斯风暴健身俱乐部;辽宁师范大学与大连韦德伍斯新世界会所等也展开了深入的合作;沈阳大学和沈阳韦德伍斯建设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并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帮助学生就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暂时入职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动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教学一部分由俱乐部、健身会所的专业人才等负责。“双课”按“一节理论一节实践课”的比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定”是指通过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带薪进入岗位实习,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该人才培育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各学校应尽可能地对人才培训计划进行不断的优化,加大相关经费投入,不断优化师资力量,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使得相关专业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及转型升级。
1.3 打造能力强的竞技高手
1.3.1 比较分析
该文选取4所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对照,多数院校定位培养复合型人才,少部分院校在培养具有高应用水平的人才方面付出了较多的努力。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大多具有丰富的运动经历,能够更好的就业,突破学历的限制与常规的用人框架。
从实践环节的时段和学时安排上看,学分总体上大多在16~23之间,学时大多在240~368之间。该专业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然延续了高校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大部分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导致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及发展进程较为缓慢[6]。
然而,辽宁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也展开了全新的突破,与威仕顿健身俱乐部等多家企业展开了深入合作。通过提供广泛的就业平台,提高了学生实践的能力,这也为企业招揽更多优秀毕业生提供了契机。沈阳师范大学、鞍山市体育运动学校等多所体育运动类学校都与企业展开了深入合作,帮助学生就业,同时也为学校招生打下了基础[7]。
1.3.2 校训实践互通模式
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接受的学习模式大多数是“2+1+1”,即前2年在校内,第3年50%时间在学校、50%时间在实习基地,第4年全部在实习基地完成,这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就业岗位,同时也促进教学的转型升级(见图2)。
图2 运动训练专业校训合作互通模式图
在“双导、双训、双能”模式中,“双导”是指校内教师及校外专业人才共同进行学生的教学;“双训”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和训练的结果,发展学生的相关技能,提高教育水平;“双能”强调学生能够进行竞技与指导,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其能够带来积极正面的效果。
2 结语
(1)推动体育专业的深入发展,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能够培养出具有超强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并为相关行业做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及高素质人才。
(2)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应用的模式是通过邀请著名讲师,以期强调“讲”“示”“导”等方面。如此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培养采取“校企互惠互通模式”,实施“双师、双课、双定”实践方案,聘请“大师”“能人”“高手”进课堂,培养面向社会体育“懂市场、懂指导、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4)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应用的是“2+1+1”教育模式。通过邀请行业领军人物、优秀教练专家进行课堂讲授,发展面向青少年体校、学校体育运动队、社会体育俱乐部“技能高、训练水平高、威望高”的体育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