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
2021-10-01耿虹
摘 要:创新能力是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创新的渠道。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创新能力则是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独特的、新颖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说:“我们要记着,作了茧的蚕,是不会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
创新能力曾经被认为是少数天才具有的禀赋。其实不然,一切正常的人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造了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在中国土地上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成为我们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培养学生以主体意识为主的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乃人之为人,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区别。主体意识则是独立人格之核心。主体意识的主要表观是自主自强意识——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源泉!
在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中,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
(一)教育学生不要搞个人崇拜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包括伟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任何一个学生(包括所谓的“差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我曾经对学生说过:我非常非常热爱并崇敬周恩来总理,但从不崇拜他——因为一崇拜,我就失去了自我!而盲目崇拜歌星影星,则更是幼稚可笑。
(二)鼓励学生要树立勇于怀疑一切事物的勇气
一些学生被动学习,盲目相信权威和课本,极大的束缚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对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的不当甚至错误,如高一鲁教版必修二教材中部分图形设计不当,在第33页“知识窗”中说明:城市化低于30%,为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30%,为加速阶段,但是图2-1-4,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的图形中,大概从10%就进入加速阶段了,这明显不合理。还有第47页图2-3-6,名称为“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而图中是各种用地的地租水平线,而不是付租水平线,如何能体现付租能力呢?等等……要求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去学习,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当然,也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去引导学生产生怀疑。
(三)让学生有自主权
我曾戏谑地对学生说:我们中国人小时候在家“靠父母”,长大了“出门靠朋友”,老了要“养儿防老”——靠子女,好像一辈子从来没有靠过自己!为了克服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我费尽苦心,在教学中、生活中不断地为他们创造自主的机会,让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权。如布置作业,我会有意多布置一些题目,但并不要求全做,自选一部分即可,题目的选择上也尽量考虑让他们有发表个人看法的机会。
二、注重培养学生为创新打下基础的学习兴趣
有一位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人的认知好比是一个圆,圆内部为已知,是有限的;而圆的外部为未知,是无限的。知道的越多,则圆的周长越长,即人的已知部分跟未知部分的结合点越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产生的疑问和提出的问题是创新的先导。
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系统”中的暖锋时,学生有很多疑问,我便引用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来进一步作出解释: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热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难,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式。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事实也正是如此,历史上重要的发明创造都是由那些知识经验积累到相当丰富程度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才来实现的。一个什么也不知道或知之甚少的人,是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那些所谓“偶然”的发现、发明创造,是在知识经验充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由苹果落地“偶然”发现万有引力的是知识渊博——特别是在数学、物理学方面造诣很深的牛顿,摘取数学王冠上“哥德巴赫猜想”明珠的是几十年刻苦钻研的数学家陈景润。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三、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首先,我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一个大胆创新,甚至敢于标新立异的形象。课堂上经常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加上“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学生往往会在会心的微笑甚至开怀大笑中萌发、滋长着创新的芽苗。
其次,利用教学中的恰当材料诱导、启发、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在《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节中,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增长很快……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经停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猛的原因归结为“物质原因”。对此,我鼓励学生在这段话中找毛病,提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提出如下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長过快是因为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那么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是不是因为政治不独立,经济不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呢?”而事实恰恰相反!至此,我进一步诱导:由此可见,我们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完全归结为“物质原因”是明显错误的,至少是不完整的。学生马上想到除“物质原因”外,还有“精神原因”。这种改进、创新课本内容的方法建立在学生的探究之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有极好的效果。
再次,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思维训练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种普遍而有效的措施。通过对学生的求异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美国布法罗大学曾对三百三十名学生进行过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刚刚听完一个学期创造性思维课程的学生,在产生有效的创见方面,与没有听过这一课程的学生相比,平均提高了94%。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通过以下一些课题引导学生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情景进行思考:
1.要考虑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拒绝;
2.要求全面考虑一种情景下的所有因素;
3.要注意一种行动的近期后果和长远后果;
4.按问题的重要性安排顺序,优先解决比较重要的问题;
5.要想出解决问题的新的可能性,而不要拘泥于老一套。
……
四、注重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爱迪生不可能成为大发明家——当然也就不可能发明出性能优良的电灯。如我校自2011年首次开展军训野营拉练以来,该活动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德育活动品牌,目的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抓好思政教育,磨炼意志品质。“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学子们只有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所成就,实现自身价值。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唯担当。
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检验新设想
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实践加以检验。如在学习“月相的变化”一节时,总结的规律是“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学生觉得很难理解,我便利用晚自习时间带领学生在足球场上进行了实地观察,眼见为实,学生们一下便茅塞顿开了,为及时加以巩固,我又让学生们自己尝试着用不同的材料去做做月相变化的教具,令我称奇的是——有的学生甚至想到用奥利奥饼干来做。
有实践,才会有创新。创新能力必须表现在发明、创造、革新上,才有其价值。
结束语
教师要与时俱进,摒弃不良教学习惯,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发现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需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关键,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新教育来培养,创造性应当是每一位学生都必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梁伯琦.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
作者简介:耿虹(1968.9),女,云南省曲靖市,汉族,云南省曲靖市民族中学,研究生学历,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学位,中学地理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