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中场所精神的营造研究
2021-10-01陶瑞峰刘思远
陶瑞峰 刘思远
摘 要:目前,历史文化街区设计往往停留在建筑外表这种物质层面上,忽略了精神层面,其中场所精神的缺失较为严重。然而,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不可缺少的部分,能够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所以,场所精神在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中的营造,并唤起人们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归属感,保护好完整的街区风貌就成了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以场所精神营造为视角,结合相关理论,初步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营造
一、场所精神与历史文化街区
场所精神是指人在特定的空间中,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对自己身处的场所在思想上产生了方向感、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同时这也决定了一个场所的特性。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城市某一或全部时期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方特色,是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也是国家极其宝贵的资源。
(一)场所与场所精神
“场所”,字面上来说,是场地、土地的意思。进一步来说,是指有人或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过活动,并赋予了其一定的意义。这个过程包含时间、空间、历史、社会等要素,从而形成了真实存在的空间环境,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和。
挪威的建筑理论学家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他们认为,每一个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拥有自己的“守护神灵”,它陪伴其一生,赋予其生命的本质与特性。也就是说,每个场所都有属于自己的场所精神,它承载的是人在进行活动与交流时,对整个空间产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打动人们的内心,是一种整体的氛围。
(二)历史文化街区
国外有关“历史街区”的提出最早是在《雅典宪章》中,意为受保护的历史建筑和周边的环境。随后便在国际上引发了众多关注与研究,也相继出现了其他与历史相关的地区概念。
国内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提出是在2008年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被定义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二、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的形成要素
场所精神可以说是场所的特性体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场所精神建立在当地居民对其具有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基础上,当街区中有与其整体氛围相适应的功能,当地居民有完整的活动与生活轨迹并且能使当地的文化得到传承时,便能够产生场所精神。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的形成要素包括能够反映街区传统生活与历史印记的所有环境要素。
(一)自然环境
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例如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植被、水系等。这些先天性的自然条件能够决定历史文化街区最初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肌理。后期,在当地居民的参与下,逐渐形成了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地方风貌的场所。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设计时,也会根据自然环境在布局上进行重新调整,使其在风水与实际使用上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是密切联系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街区形态,也是场所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人为环境
人为环境是指人类进行活动而创造出的环境体系。历史街区中的人为要素大体包括建筑形态与空间形态,如街道空间、公共空间、人为景观等。建筑形态是人们为适应自然环境所创造出来的。不同地区的居民对建筑形态都有其独特的理解,而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直观表达了当地的文化特点。
空间形态则是人们进行交流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当人类的活动在空间中展开时,整个场所才具备了意义,也因此能够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与活力,体现出人与街区的亲密关系,使人们对其产生方向感、认同感与归属感,表达出了场所精神。
(三)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体现的是该地区拥有的文化特征,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包括地域特色、民俗风情、市井文化、居民生活方式等,它集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特点。在人文要素的影响下,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了有个性的空间肌理与文化氛围,承载着人文思想的特性。如果说自然景观是形成场所精神的前提,那么人文主义则是核心条件,能够体现出当地特有的场所精神。
三、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营造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形式与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开始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对自己生活的空间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街区十分必要,有利于延续城市文脉,满足人的行为心理需求,营造更有意义的人际交往空间。
(一)延续城市文脉与历史文化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个空间区别于另一个空间最基本的辨别因素,也是场所精神产生的重要因素,能够使人们产生对一个地方的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则是一个城市最具特色的部分,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在历史文化街区中,一些建筑、景观从开始建设起就同整个城市一起發展,建成后,发展仍然不会停止,这是它们与其所在地和当地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一个场所如果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便会营造相应的氛围,产生一定的文化特性。当城市中的场所都具有场所精神时,人们便会对此产生共鸣,从而唤起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场所的归属感,城市的文脉也会因此得到延续。
(二)满足人的行为心理需求
场所精神以人对场所的认同感为基础,因此,当一个场所具有场所精神时,它便是符合人的行为心理需求的。人在场所中进行体验、使用、评价等活动。因此,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人员流动与活动较为庞大的场所,在进行空间设计时需要尊重人的行为心理需求,给人一定的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人与周围环境进行精神上的互动,能够了解城市的过往,进而引发对于城市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的进一步思考,增强与城市文化的情感联系。人的行为活动、思想认识与场所相互融合,场所精神才会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三)营造更有意义的人际交往空间
一个空间有了人的参与才会成为场所,所以人们参与交往活动是场所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在不断减少,人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上也有了极大的变化。这样的状态使整个城市以及社会正在逐渐地失去活力。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场所精神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营造为人们提供了更具互动性和吸引性的人际交往空间,使满足人们正常生活的场所更加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四、营造历史文化街区场所精神的策略
场所精神是历史文化街区吸引力的体现,给人以方向感、认同感与归属感,让整个街区具有了特有的精神与活力,也让整个城市拥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的过程应遵循相应的策略,这样才能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营造出具有场所精神的街区环境。
(一)增强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要深入展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及其内涵,使人的情感与其能够高度融合,就需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让人们对这个场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从城市的一些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或者生活习俗中提取相关的元素、装饰纹理,用来传达人文情怀,达到人们对场所具有认同感的目的。也可以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大量运用公共艺术,通过对历史文化与故事的提炼概括,用最直观的方法展现出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建立纪念碑、雕像等,以深化街区的场所感,促使人与文化产生互动,在互动中增强对场所以及当地文化的认同感。
(二)深化街巷空间的归属感
街巷空间是历史文化街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街巷都是经历了历史的不断变迁而逐渐形成的,具有不同的场所性质,也是人们进行活动与交流的首要公共场所。在进行设计时,应按照原有街区的空间肌理、组织结构、民俗风情来进行归属感的营造,让居民身处其中时有家的感觉。
(三)凸显与延续街区特色
可以通过多种设计手段表现出场所中的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整个街区空间中。而能够体现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特色的最直观的表达就是建筑形态,所以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于保存比较完好的古老建筑可以直接保留,损坏较为严重的,可以利用现代技术与材料进行修缮,但要尽可能做到与历史建筑的风格相统一,材质、空间形式也要相协调。总之,保留街区特色,还原历史场景,营造氛围感,使历史街区的文脉与场所精神得以延续。
(四)人文主义的介入
場所精神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存在与介入,是人与环境交流与碰撞的产物。历史文化街区因为有公众的参与才变得有生命力,所以在设计时,要注重对街区有特殊意义和情感的历史印记和至关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进行保留,包括一些装饰、民俗活动、手工艺品、饮食文化等。可以恢复传统的商市功能与休闲娱乐场所,以形成生动的市井文化氛围,增强街道空间的活力,使历史文化街区“活起来”。
综上所述,场所精神下的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不应该千篇一律地进行模仿,每一个历史文化街区都有自己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要对每一个场所进行深刻的分析。然后将这些特色表现在人们的活动中,让人对场所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提高整个城市街区的活力,延续历史文脉。对于场所精神的营造研究,也是未来历史文化街区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琳.历史街区场所感的复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阴玉洁.城市设计中的场所精神营造[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6.
[3]陈九娜.场所精神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9.
[4]程世丹.当代城市场所营造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