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变革与发展探析

2021-10-01王丽平熊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

王丽平 熊武

摘 要:我国历史如同一部交响曲,古代建筑的美学则是这部交响曲中的一个音符。在历史车轮的飞驰之下,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在不断发展与革新,洞穴群居到宅院居所的变革所产生的具有伦理性、功能性和等级性的美学特征展现了人类进步的科学与文明,中国传统建筑作为集思想、艺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物质载体,站在历史舞台上闪烁着耀眼之光芒。

关键词:古代建筑;美学特征;变革反思

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变革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有着约5000年的发展历史,伴随远古人类的出现,建筑孕育而生,建筑作为人类适应于自然、生存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产物,最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它更多是人们躲避恶劣天气及野兽掠杀的栖身之所。

(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起源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初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因地域原因建筑形式主要分两种:洞穴和树上巢居。穴居和巢居是上古时期普遍的居住形式,这个时期以生存为目标,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建筑美学体系去指导居所的建造,但是在有意识的创造过程中,建筑的结构体系处于萌芽和发展期。

新石器时代,随着族群人数增多,建筑的外形逐渐扩大,结构更加复杂,满足群居的长期生存使用需求,建筑开始形成结构和空间的划分,并兼顾使用的舒适性和美观性。

(二)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发展

石器时代的群居生活方式奠定了古代建筑发展的基础。夏商周至春秋战国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萌芽时期,该时期建筑的建造手段、建造模式等级森严,同时进行了不断的革新,例如在空间设计、建造材料、美学考究上都有了空前变化,具体表现在台榭式高层建筑较多出现、砖瓦材料大量投入使用及具有叙事颂神作用的彩绘装饰增多,这源于中国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进步影响及统治者阶层的生活享乐需要。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一般认为在于秦。在秦代,古代传统建筑美学也得到了一定的科学统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汉时期较之前优化了下水管道设计、砖瓦材质工艺,这是在功能上、材料上的先进体现。而在建筑设计上,陶质砖的使用已出现在室内外的墙面及地面,且部分砖料出现纹饰多样的刻印。早期承重墙模型概念也在此时出现,例如秦始皇墓穴中的承重墙。美术特征较之前叙事颂神的彩绘有了精细化的发展,无论是表达题材、绘制手段还是文化内涵都十分丰富,如彩绘陶俑、青铜器等经典之作,既体现出秦汉时期人们对美的追求,又体现了建筑科学的繁荣。

(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成型

隋唐時期建筑等级制度趋于完善,建造技艺的发展达到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峰,此阶段的建筑无论建造技术还是建筑本身的科学性都呈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建筑科学更贴近“以人为本”的居住舒适度上,建筑外观呈现的建筑设计强调整体和谐、写实,群居的建筑特色在于强调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和突出建筑主体的空间组合发展,内外设计厚重精彩,建筑科学取得了空前成就。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尾声,建筑发展特征主要体现为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磅礴。该阶段的建筑装饰逐渐形成系统,造型严谨细致,使用砖瓦、琉璃、木料、有色矿物质等不同材料,建造技术趋于稳定。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美学最为显著的特色在于园林的造景技术,整体变革特征体现于装饰造景的发展上。

二、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呈现时空的转换特性,其主要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建筑科学系统中,展示出来的空间设计为内外的科学性转变,而传统建筑类型的诸多变革,都离不开人类发展所带来的生活需求变化。

(一)空间布局的“中”性特点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儒、释、道为主流,故而古代传统建筑多以建筑群形式出现。其空间布局的“中”性特点体现为建筑群中各分体建筑沿中轴线分散设计安排,这种设计井然有序,简单而明了,加之地理位置处于北半球,大多建筑为坐北朝南,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满足了私密、安全、宜居等生活要求。建筑设计整体上遵循“皇权至上”的原则,等级制度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古代建筑群中。

(二)建筑结构的“木”性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木”性特点展现了中国的地域、文化特点。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木”性结构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比较明显,木架构技术在当时已渐趋成熟,抬梁式、井干式、穿斗式结构体系已广泛运用。其优点是取材便利、抗震效果佳、维护重组易,在细节把控上,例如斗拱、雕花、彩绘经济实用,气势宏伟秀丽。整体建筑的木质结构框架与砖、瓦主材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在世界建筑历史上的地位。

(三)造型装饰的“繁”性特点

在造型装饰方面,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主要呈现“繁”的特点。无论哪部分的建筑,都呈现造型上的有序性、平面性,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六边形等多个平面上多边形的特点,这种平面性与建筑材料本身的“木”性结构是脱离不开的。在平面性的造型上,装饰的选取根据建筑结构而定,南北地域风格有差异也具有共同点,梁栋、门窗、墙体的彩绘雕刻都较为精细,所以古人用“雕梁画栋”一词来形容建筑艺术,梁栋上的雕花、门窗上的剪纸、墙体的彩绘以及室外的园林造景等,都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展现出“繁”性特点。

三、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不断与文化艺术相碰撞,逐渐与书画、雕刻等艺术领域呈现积极的互通,将建筑艺术的美学特征落实到空间布局、造型结构、材质混合之外,还披上儒、释、道等思想的外衣,具有时代美学特征。

(一)传统建筑美学中的“一”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美学观之一是“顺应自然”。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美学上,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都对其进行了制约。君权神授的大一统封建思想浪潮下,“万法皆空”“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等众多流派理念杂糅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美学中。“一”可解说为和谐,即保持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协调。但这种和谐受宗教礼法的束缚,例如,皇室使用红墙黄瓦,而百姓使用灰墙青瓦,总体来看,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具有序列性、层次性、整体性的次要服从主要的辩证关系。“天人合一”的文化影响下,园林造景讲究对自然的敬畏,形成了以山水为主体的园林品格风骨,产生尽可能保持原有生态的景观,即使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借用山石之美来进行破解,通过和谐的布局突出虚实之美。

(二)传统建筑美学中的“中”

“中”的美学关系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体系中尤为突出,皇室宫殿、祠堂宗庙、民居会馆等在这种对称关系的探索下,呈现独具一格的融合之美,方位指向明确。最为典型的代表可以说是北京的紫禁城,即今日之故宫,由民居的正房、左右厢房扩展到前后院落布局的演变特征,展现了紫禁城这座皇权至上的皇家建筑群的政治背景。经由明清两代的不断修建,各建筑的主次关系愈发凸显,其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这种“中”的美学关系的积淀,既是受中国古代长期的政治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也是由地理气候所推动的,但离不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风水学的渗透。沿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空间意识是一种文化特征的彰显,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中”。

四、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美学反思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烙印,其美学特征也随之传承更替,成为中国建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战火的波及下,形成了一批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迎来了现代化的狂风暴雨般的冲击,缔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群,从此中国建筑走向了现代化。

当前,城市化中盛行的西方建筑美学体系逐渐显示出单薄性,融入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美学的建筑设计市场呈现积极的、向上的趋势。中国建筑美学体系也逐渐打开,以极大的包容性不断与时俱进。中国现代建筑的诸多理论其实是从梁思成等一众建筑大家那里继承下来的,如今中国建筑美学兼具功能性、实用性、审美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枝繁叶茂,呈现出的独特建筑风格得到世界的認可。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建筑美学影响着我国建筑设计,所以要尽可能地从非系统的零碎的资料中去探索和发展中国建筑美学体系。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美学在现代建筑体系中的融合发展是民族文化碰撞的必然结果,是时代造就的必然结果。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建造材料、技术,以及儒、释、道的文化理念在当下的中国既有自身的美学特征也在推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科学与文明的结合,所以在当下我们看到中式、新中式风格盛行,禅意空间更符合现代中国人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乾坤鱼,窦岩.盛唐见证:大明宫[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付钰,刘哲元.浅谈建筑类型学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7):1-3.

[3]唐西娅,尹锷.浅析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雕刻艺术[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8-52.

[4]唐晓雯.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内涵[J].艺术评鉴,2016(20):162-164.

[5]李有芳.当代中国建筑美学思潮[D].天津:天津大学,2007.

作者单位:

王丽平,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熊武,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
浅谈青瓷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论京剧服饰的美学特征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