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产教融合微型育人生态圈研究与实践

2021-10-01许秀林

职业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许秀林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非生态现象”,提出以企业生态链或学校生态链为主链、校企合作生态链为辅链构建产教融合微型育人生态圈。从校企合作生态位、生态链、生态化三个维度,以育人生态圈为载体对传统校企合作进行生态学重构。实践表明,微型育人生态圈有益于推动校企合作从零和博弈到互利共生、从利益融合向文化融合跨越。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生态圈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两个文件共同形成了推动职业教育提高质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组合拳”。产教融合是目标、是导向,校企合作是手段、是举措。为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笔者在分析和研究产教融合生态模型的基础上,从实践层面探索解决校企合作内生动力不足、生命力不强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育人生态圈中的“非生态现象”

从高职校企协同的范围和广度来看,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大致经历了点式发展、平台式发展和生态圈发展等三个阶段[1]。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生态系统、生态基、生态核三层次产教融合育人生态圈理论,着力探索并践行“政、行、校、企”四方协同、“行、校、企”三元共建、“校企”双元互利共赢的育人模式[2]。在宏观和中观层面,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全国建立了多个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参加的行业性产教联盟,它们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育人生态圈的主要表现形态。但在微观层面,育人生态圈中生态核建设存在一种“非生态现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尚未形成真正的对等平衡关系。企业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对产教融合缺乏积极性,不太愿意承担职业教育的社会公益责任,“学校热、企业冷”,合作关系大多靠个人感情维系,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基本动力。虽然在探索建立职教集团、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但学校和企业还没有形成伙伴关系[3]。此类现象的出现,说明产教融合育人生态圈并未真正形成,或者说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生态圈,并不具备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正如生命体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级到高等级一样,产教融合育人生态圈的形成需要从生态核、生态基到生态系统依次培育和发展。生态核建设是育人生态圈建设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生态核只考虑校企双元育人,落脚点仍然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既是产教融合的起点和基础,又是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和手段。传统的校企合作,着重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单体互动,是学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接近企业、寻求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教育策略,是从学校到企业的单向过程,具有暂时性和易变性的特点[4]。为了将传统的校企合作改造成育人生态圈中的生态核,必须遵从生态学基本原理,按照生态圈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开展校企合作生态核建设。为此,本文将校企合作生态核定义为产教融合微型育人生态圈,是缩微版的产教融合生态圈,以产教融合为引领推动校企合作转型升级。

二、微型育人生态圈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微型育人生态圈的内涵

微型育人生态圈,是产教融合在微观层次的表现形态,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微型育人生态圈以校企协同育人为基本目标。学校和企业实施深度合作,虽然涉及到资源互换、人员互派、利益互惠,但归根结底是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培养更多的适岗人才。第二,微型育人生态圈是以生态圈为载体的校企合作。由学校群落和企业群落组成的微型育人生态圈,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学校和企业通过生态链的交织和融合形成具有生态特征的育人伙伴关系。第三,微型育人生态圈是多个学校和企业组成的利益和文化共同体。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微型育人生态圈不是单个企业和单个学校的线型合作关系,而是多个学校和多个企业的网络型合作关系;二是微型育人生态圈不是纯粹的利益共同体,更是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共同体。

(二)微型育人生态圈的基本特征

基于教育生态圈建设的基本原理,产教融合微型育人生态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学校和企业两类跨界别生态群落

产教融合微型育人生态圈由学校和企业两类生态群落构成,这两类生态群落的生存目标和生存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校群落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目标,属于公益性非营利单位;企业群落则是经济型组织,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这种生存差异决定了微型育人生态圈中的校企合作是不同界别群落之间的跨界合作,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合作,也是利益博弈的合作,更是有牺牲担当的合作。不同群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妥协是育人生态圈的生存常态。

2.具有唯一重心生态因子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其中生物因子包括同种或异种的生物个体。在微型育人生态圈中,生态因子是指学校群落或企业群落中的个体,每个群落中至少存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生态因子。但在所有生态因子中,有且只有一个重心生态因子,可以是某个学校,也可以是某个企业,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发起人的核心角色,在生态圈的组建和稳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至少一条重心生态因子主导的生态链

在生态圈中重心生态因子发挥着主导作用,首先它所在的群落必须存在一条由它主导的生态链,该生态链中含有多个同类生态因子,通过竞争合作关系形成利益链。重心生态因子在生态链中的空间位置并不一定处于中心位置,既可能處于生态链的上游端,也可能处于下游端,但它相对于生态链中的其他因子体量和能量较大,具有较强的辐射或吸附作用。

4.存在非重心生态因子动态调整机制

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本质区别在于能自我调节。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生态圈中各类生态因子的数量、竞合关系也会发生调整和变化,但变化的总体态势是从非平衡态趋向于平衡态。为了增强生态圈的生存活力,需要对生态圈中的边缘生态因子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给生态圈中加入一些可控的扰动,促使生态圈在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之间来回换转。

根据以上特征,微型育人生态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企业作为重心生态因子,基于企业生态链建立的育人生态圈,学校作为支持单位参与育人生态圈建设(如图1所示);二是以学校作为重心生态因子,基于学校生态链建立的育人生态圈,企业作为支持单位参与育人生态圈建设(如图2所示)。

三、微型育人生态圈的生态学分析

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要立足于生态位、生态链和生态化三个视角[5]。基于这三个维度,微型育人生态圈对传统校企合作进行了生态学重构。

(一)学校和企业的生态位关联而不重叠

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高职院校生态位指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及与其他教育类别之间的关联;同样,企业生态位是指企业在行业系统中占据的地位及与其行业类别之间的关联。在校企合作研究和实践中存在两个误解:一是把校企合作本身作为一个生命体,认为校企合作生态位是学校和企业对资源和环境的选择范围所构成的集合。这种归类会误把命运共同体和生命体混为一谈,学校和企业分属于两种不同群落,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共生或寄生的生态链,形成命运共同体,但不可能融合成一个生态个体,也就不存在独立的生态位。二是将学校和企业生态位混淆或易位,学校和企业的生态位是它们在各自群落中的位置,不应将它们纳入对方的群落,并赋予它新的角色和位置。当前,校企合作之所以存在“校热企冷”,其根本原因是一味将教育功能强加给企业,而非企业的内在需求。正确的做法是,学校和企业的生态位在各自群落中发挥独自的作用,跨群落的生态因子应是直接或间接促进其在群落内部生态位作用的发挥。

(二)校企合作生态链以辅助角色融入生态圈

学校和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生态群落,虽通过协同育人构成校企合作生态链,但此类生态链具有单向、發散和偶发等特点。校企合作,学校期待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师资并参与人才培养,企业则希望获得快速上岗的优秀人才或满足其短期用工需求。对学校来说,需求是专一的、稳定的,但对单个企业来说,需求则是有限的、可变的,有一定偶然性。如果要维持一定规模、一定时间的校企合作,则需要多家同类企业参与合作,校企合作生态链自然会呈现为以学校为中心的星形发散状,缺乏能量集聚,学校无法从企业得到长期、有效的支持和回馈。因此,校企合作生态链在生态圈中无法独立生存和发展,它只能作为辅链融入群落内部的主生态链。

不可否认,当前有一种校企合作生态链生命力很旺盛。此类合作企业是以学校为客户的教育服务型企业,它们为学校提供设备、师资、资源等服务,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直接获取收益。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合作由于有利益交换而更具有持久性。由于此类合作属于寄生型生态链,能否成为育人生态圈的主链,取决于合作学校的认可度和承受力。

(三)校企合作生态化从利益融合走向文化融合

生态化是一个“人化生态,生态化人”的过程,也是不同生态因子在各自群落生态位上相互融合、相互平衡的过程。鉴于学校和企业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属于不同的生态群落,社会分工、价值取向存在着明显差异,甚至冲突,校企之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是暂时的、不稳定的,仅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校企合作并不长久。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生态化,旨在校企双方通过利益互惠、角色互补在文化层面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校化企、企化校”的文化共同体。以企业为重心因子的微型育人生态圈,通过企业产品或服务将企业品牌文化渗透到协同育人的课堂、实训、实习等各个环节,大力提升龙头企业的企业文化在生态圈中的影响力。以学校为重心因子的微型育人生态圈,则通过在企业开展讲座、教学或其他文化活动,重点推动校园文化向合作企业辐射。

四、微型育人生态圈建设的实践探索

南通职业大学较早开展校企合作生态圈建设与研究,提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必须进行生态位管理,明确“空间生态位”、优化“功能生态位”、拓展“多维生态位”,以校企合作的协同效应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6]。2015年,南通职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开展“政产学研用”生态圈下现代学徒制治理结构的构建实践,探索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目标用户在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运行中的角色和定位[7]。近年来,随着南通职业大学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对校企合作生态圈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断深化,从宏观到微观,开展建设产教融合微型育人生态圈实践探索。

(一)以双链“嵌入式”融合为特征构建微型育人生态圈

从产业利益链入手,从育人生态视角将“点对点”线型校企合作组织改造为“一体多面”的网络型生态圈。一是将人才培养链嵌入产业利益链,构建产品销售型、业务外包型育人生态圈。南通职业大学中兴通讯互联网学院、施耐德电气南通培训中心,通过企业产品销售,为中兴通讯、施耐德电气产品下游企业定向培养销售、运维人员。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培训学院,基于阿里巴巴公司与联想、浪潮、亚康、上海数据港等多个合作伙伴开展数据中心运维业务外包,为阿里巴巴合作伙伴订单培养数据中心IT设备和基础设施运维人员。二是将产业利益链嵌入人才培养链,构建学历提升型育人生态圈。林洋电子学院由南通职业大学与江苏启东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其中南通职业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启东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联合开展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南通职业大学和启东中等专业学校分别开展企业实训为主要内容的校企合作;三方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学历提升为目标,分层分类培养应用电子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确立微型生态圈育人模式

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微型育人生态圈灵活采用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嵌入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林洋电子学院面向江苏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管理不同类型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按照中高衔接“分段贯通、去除重复、前置渗透、后移提升”的原则,设计了“六年一贯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企业内部“工级”和“员级”两级学徒人才培养与考核标准。“六年一贯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从“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兼顾企业短期用工和长期用人诉求。施耐德电气南通培训中心由施耐德电气上海分公司提供关键设备、技术资料、师资培训,校企联合开发施耐德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运维模块化选修课程,嵌入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选修该模块课程的学生毕业后由施耐德电气公司向其销售代理企业或产品客户企业推荐就业。在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培训学院,由企业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和培训讲师,学校从相关专业挑选学生组成阿里订单班,采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企业实习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取得阿里巴巴数据中心运维人员证书后由阿里巴巴合作伙伴企业聘用管理,优先在阿里巴巴数据中心上岗就业。

(三)以文化融合为指引打造微型生态圈育人特色

林洋电子学院“六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设置了林洋能源企业文化课程模块。中职阶段通过“林洋之歌”“林洋员工守则”“林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林洋劳模面对面”等课程或专题活动,学生学习、了解、适应和融入林洋企业文化,为成为林洋人注入文化血液。高职阶段通过“林洋今天与明天”“林洋管理文化论坛”“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林洋老总面对面”等课程或专题活动,关注企业和个人的未来发展,将企业命运和个人前途、企业精神和个人素质紧密联系起来。

施耐德电气是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强者,通过“Life Is On”品牌战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经济以及环保的能源和过程管理,通过互联互通的科技助力产业优化,改善城市生态,丰富人们的生活。南通职业大学施耐德电气“嵌入式”培养方案,按SEQ(安全、环保和质量)三元标准建设施耐德电气课程模块,将绿色发展理念与设备运维、技术应用融为一体。

在融入企业文化的同时,强化南通职业大学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着力加强学校“正、匠、融、安、家”等“五文化”建设[8],面向师生开展“五文化”宣傳活动,不断丰富学校的“一训三风”;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系列活动,形成具有学校特点、专业特质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环境;着力培育广大师生的“包容心、求知欲、自我反思、批判精神”等品质。

建设产教融合微型育人生态圈,其意义在于:第一,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并非等同于校企“双主导”育人。只要有利于增强校企合作的生命力,企业主导或学校主导都是可选方案,尤其要让企业主导成为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常态;第二,校企合作要跳出合作本身的利益盈亏,通过支持企业或学校发展来激发校企合作的活力,从“过程双赢”过渡到“结果双赢”;第三,校企合作要超越合作本身的利益融合,通过文化认同和融合来维持校企育人生态圈的生命力。当前,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势头发展迅猛,如何发挥产业学院的造血功能、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是产业学院建设和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建立和建设产教融合微型育人生态圈,也为产业学院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方案。

参考文献:

[1]韩香云.生态系统视域下高职校企协同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6(24):32-34.

[2]刘华强,王宇东,陈晓静,等.基于职教生态理论的“四方协同”育人模式[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5.

[3]李永生,牛增辉.论产教融合及其深化内容[J].北京教育,2018(5):19-22.

[4]蓝国兴.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黑河学院学报,2016(5):61-63,14.

[5]丁钢.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5):55-62.

[6]王炎斌.利益相关者视阈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生态位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2):14-16.

[7]姜乐军. “政产学研用”生态圈下现代学徒制治理结构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6):90-96.

[8]马成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之“五型”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6-22.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