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型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
2021-10-01张军贤张军华甘坚强
张军贤 张军华 甘坚强
摘要: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作为提升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各参与主体的重视。综合考虑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及教师等参与主体的诉求,通过文献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基于CIPP模型建立了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模型,并在全过程评价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涉及产教融合保障措施、产教融合资源配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就业质量等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以实现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可为政府、行业、学校以及企业实施产教融合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
研究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结构模型及指标体系,对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基于产教融合涉及的基本内容而进行,虽然在宏观上可以评价产教融合质量,但是大部分以定性评价为主,主观性评价色彩比较突出。因此,在“双高”建设背景下,深入开展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的研究,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出评价的正确性、公平性和客观性。
一、产教融合质量的内涵
要充分理解产教融合,首先要把产业和教育独立出来,将产业和教育看做两个独立的分工体系,当产业和教育出现交叉、重合、叠加的时候必将体现出融合的趋势。因此,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必然是产业和教育的分工。从哲学上来看,在大工业初始阶段,产业和教育的分工不同使两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现阶段,全球正步入信息化建设的高峰期,走在智能制造的快车道上。我国的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面临着人才需求侧数量短缺及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等难题,产业和教育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因此,产教融合正成为人才供给侧改革破题的关键一招。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孕育而生。质量则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的要求程度。产教融合质量的内涵即教育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企业和学校协同合作,确保教育产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最终实现教育本质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质量标准必然表现出动态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到产教融合保障措施、产教融合资源配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就业质量等综合因素。同时,由于产业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因此,产教融合质量标准还应该涉及到保障措施的前瞻性、资源配置的动态协调性、就业之后的发展前景和晋升空间等。简而言之,产教融合质量标准是一个内容丰富、各因素相互影响的综合性概念。根据研究主体的不同,可以构建庞大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教融合的发展质量,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模型研究
(一)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模型的选择
国外的教育评价理论首先经历了测量时代、描述时代、判断时代及构建时代等四个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相对科学、完整、经典的教育评价模型。在初期的前30年时间内,占主导地位的评价模型是目标导向的泰勒模型,其注重教育质量的结果评价。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革新,这一判断模型由于只注重结果而不断受到批判。根据不同流派对教育评价的不同研究方向,先后出现了50余种评价模型,常见的有CIPP模型、应答模型、目标游离模型、反对者模型、医疗模型、差异模型等[1]。其中,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 D. L.)提出的CIPP模型最为突出。CIPP是Contex evalution(背景评估)、Input evalution(输入评估)、Process evalution(过程评估)和Product evalution(成果评估)的简称。其通过考虑教育服务的全过程对教育质量进行全面评价,较其他模型具有三个优点:一是CIPP模型以过程为导向,采用的是全过程评价,其评价结果不受目标完成情况的限制,评价结果更客观、更准确;二是CIPP模型更加注重教育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还考虑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评价结果体现出的不是单个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程度,而是各因素对教育质量的共同影响,评价结果更充分、更合理;三是CIPP模型通过整合诊断性、形成性以及终结性评价,形成了更加灵活、开放的评价机制且具备发展性功能,其评价范围及评价内容可以更大限度地向外延伸,评价结果更公正、更全面。
结合现阶段我国产教融合现状,本文基于CIPP模型构建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模型。
(二)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模型的构建
CIPP评价模型包括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步骤,通过四个步骤的协同统一共同构成了CIPP这一独特的评价模式[2]。本文将CIPP模型引入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中,借鉴CIPP评价模型中的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设计具体的评价范围、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详见表1。
三、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从上述产教融合质量内涵来看,产教融合评价指标必然是涉及到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学校等多个参与主体。考核质量的标准应着重体现产业和教育的融合,同时要兼顾产业和教育两个独立的个体,因此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必须体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主要特点,同时也要考虑政府和行业的引导作用,采用系统化、规范化、动态化的设计方法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明确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实施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
(一)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體系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要实现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全面性,在评价过程中必须体现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目标,并基于评价目标设计全面、科学、合理的目标评价层和评价指标数量;二是要理清产教融合质量目标评价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选取能确切反映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标。
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确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数据的收集过程。评价指标全部采用定量描述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特点,但由于产教融合质量评价过程所涉及的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不易和评价指标自身价值的特点,无法实现评价指标的全量化。例如,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等是实施产教融合的行动指南,产教融合的目标是否合理、定位是否准确,都影响着产教融合的质量,也是评价产教融合质量的必要指标,但是,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无法实现定量描述,无法用量化的数值表示,要实现评价只能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再如,产教融合保障措施中政府或者行业的“政策保障”,既可以用“出台文件的数量”或“出臺文件的频率”等定量指标进行直观式的定量评价,又可以用“出台文件的实质性措施”等指标进行内涵式的定性评价。综上所述,在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综合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可实现评价活动的全面性、灵活性与准确性。
(二)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指标体系
1.一级指标评价层的构建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其中涉及五大重点任务: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作为七大工作任务之一。基于CIPP全过程评价模型,以上述工作任务作为产教融合评价的目标,一级评价指标分成“产教融合保障措施”“产教融合资源配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就业质量”,分别对应CIPP模型中的“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产教融合保障措施是实施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前提保障,一方面对政企校行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企业参与教育的新动能。产教融合资源配置是实施产教融合的基础,对完成产教融合教育改革目标和使命具有基础性作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是实施产教融合的根本任务,是实施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必要指标,需要体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等性与职业性。产教融合就业质量体现出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社会服务,二是社会声誉。社会服务体现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对企业产业升级的贡献与影响;社会声誉体现社会或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与认可。通过产教融合就业质量来突出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2.二级指标评价层的构建
(1)产教融合保障措施下设“政策支持体系”“组织机构”“产教融合环境”3项二级指标。政策支持体系基于参与主体,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和行业协会宏观层面制定的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包括产教融合工程建设、财税用地、金融支持、国际交流等政策体系;二是指学校、企业为实施产教融合教育改革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签订的各项合作协议等。组织机构是指政企校行在实施产教融合教育改革过程中成立的各种组织架构、办公场所、信息化服务平台、人员投入等。产教融合环境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产教融合发展格局,主要包括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相适应,产教融合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等;二是产教融合社会认可度,主要是指全社会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2)产教融合资源配置可以从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两部分来共同建构。产教融合办学资源根据资源形态可分为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种。物质资源主要指产教融合教学改革过程中政府投入、企业和校友的赞助、人员配置等;非物质资源主要指产教融合过程中涉及到的品牌优势、文化底蕴、规章制度以及知识产权等。借鉴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2015年教育部制定的《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以及李振华、周霞霞、荣长海等学者有关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规定和研究成果[3-5],二级指标构建概况如表2。
分析表2中相关专家学者对办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相关二级指标的构建,在进行办学资源评价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占地面积、试验实训教学仪器、经费投入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在进行师资力量评价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产教融合资源建设指标,产教融合资源配置下设“信息设施”“实训设施”“教育经费”“师资结构”和“教师质量”等5项二级指标。
(3)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变化历程经历了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等阶段。培养目标的变化与社会现实和教育理论的进步一脉相承。现阶段,职业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匹配、不适用。因此,实施产教融合,实现产业与教育同频共振,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升级所需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借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有关校企协同进行人才培养的要求,参考相关专家学者有关人才培养二级指标的构建概况,总结如表3。
分析表3中相关专家学者对人才培养相关二级指标的构建概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职工培训、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参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产教融合教人才培养过程涉及到的建设项目,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下设“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同开展实践性教学”“校企共同育人”等4项二级指标,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放在突出的位置。
(4)产教融合教育改革的主要成效体现在就业质量,就业质量又体现在毕业生质量上。毕业生质量标准内涵广泛,不仅包含升学率以及就业率高低、就业之后的动向分析、就业特点和专业对口程度,同时还包含企业认可度和未来发展及服务社会的潜力。因此,在产教融合就业质量评价下设“毕业生发展”“毕业生社会服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等3项二级指标,体现产教融合教育改革在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认可度等方面的突出作用。
3.三级指标评价层的构建
根据构建完成的一、二级评价指标层所涉及的评价内容,同时考虑评价指标数据的权威性及可获得性,参考《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2008)、《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等评价方案,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及《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涉及的产教融合重点建设任务指标,将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从高职院校综合实力评价中独立出来,着重评价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同时,基于CIPP全过程评价模型,通过专家咨询与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问卷调查专家意见,最终确立了由4 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48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4。
(三)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指标权重
根據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结合层次分析法中相对重要性程度评分规则,对评价指标设计了9个重要性等级并邀请专家打分,最后根据每一位专家给出的各指标的分数确定两两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并按照1-9 标度法(见表5)进行打分并构建判断矩阵。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政府机构、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部门的专家,共发放问卷10份,回收9份。各专家以实践经验、理论判断或个人知觉等作为判断依据,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 4 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48 项三级指标进行重要性打分。根据专家打分情况,按照1-9 标度法,借助yaahp分析软件计算各层级指标的同级权重及全局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取 9名专家相应指标结果的算数平均值作为最终的指标权重(见表4)。
从表4可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权重最大的是产教融合保障措施,比重为0.269 8,其次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比重为0.244 8,最后是产教融合资源配置和产教融合就业质量,比重为0.242 7。纵向比较来看,产教融合保障措施所占比重最大,对产教融合质量影响也最大;横向比较来看,四个指标的权重较为接近,反映出评价高校产教融合质量的高低需要综合考虑保障措施、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和就业质量等影响,同时也说明要提高高校产教融合的质量,必须在保障措施、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和就业质量等四个方面同时发力。此外,在产教融合保障措施中,专家更看重的是政策支持中的高校所在地政府、行业协会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数,这说明现阶段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的高低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这从侧面反映出现阶段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还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专家更看重的是校企共同开展实践性教学,这与国家出台的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更加注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契合度较高。
四、产教融合质量全过程评价体系的评价与展望
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涉及到政府、行业、学校、学生以及企业等参与主体的相关评价指标,同时评价指标权重综合考虑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等参与单位相关专家的意见,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全面,可为各参与主体实施产教融合提供指导性反馈,更高效、更充分、更全面地发挥各参与主体在实施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实现政府主管部门在政策制定,校企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和课程建设,实践实训开发、毕业生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进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既可实现高校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自身发展优势,找准产教融合实施的不足,又可为职业院校进行纵向比较,将学校当前评价状态和过去状态进行对比,提升产教融合质量,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更好地解决人才结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供需矛盾。
上述基于CIPP模型、按照全过程评价原则设计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由于产教融合质量受到合作周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企业的产业升级对不同人才的需求以及参与学生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不足:一是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科学性以及评价结果的普适性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二是本评价体系在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时综合考虑了多个参与主体的诉求,但产教融合质量受到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学生等多个参与主体的影响,必然导致各参与主体诉求的差异化,因此评价过程中如何体现各参与主体的差异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三是本评价体系的评价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资源的限制,本次专家的数量和结构不尽完善,评价结果的精度还有提升空间。四是实施产教融合要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社会人才需要、产业发展需要等,而本评价体系的时效性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内容,设计更加科学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此外,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尝试构建四级指标体系或者更多层次的指标层,以期实现评价结果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普适性。二是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当地政府、企业以及产业发展状况,不断探索差异化评价体系,制定更加精准的评价指标,以期实现评价结果的差异化,满足不同参与主体的诉求。三是优化专家数量和结构,以期提高评价结果的精度。四是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评价指标并调整权重,以期实现评价结果的专业性、权威性、导向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陈谟开.高等教育评价概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高振强.CIPP教育评价模式述评[J].教学与管理,1998(1):57-59.
[3]李振华,张文龙.2018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评价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7):77-79,92.
[4]周霞霞,王资,王庆春.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评价指标研究[J].职教论坛,2017(4):45-53.
[5]荣长海,高文杰,冯勇,等.关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0-47,75.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