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最多能分多少个三角形”引发的思考

2021-10-01张银环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探究能力三角形培养

张银环

[摘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先猜想后验证,并学会有效运用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方法上的支持;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适度地“扶”,确保学生探究的有效进行;语言上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励,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動力和信心,并将探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延伸到各种学习中。

[关键词]探究能力;三角形;培养

“最多能分多少个三角形”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平面图形的面积”单元中一个常见的数学问题。笔者曾带领学生解决过这样一道题:有一张长20厘米、宽14厘米的长方形彩纸,把它裁成底和高都是4厘米的直角三角形(不能拼接),最多能裁多少个?学生的基本做法:20÷4=5(长方形的长可以分成5个4),14÷4=3……2(厘米)(长方形的宽可以分成3个4,还多2厘米),5×3=15(个)(可以裁成15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最后再由15×2=30(个)得出结论“能分30个这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男同学若有所思地说:“老师,我觉得还可以裁出更多的三角形。”笔者笑着说:“那你先画图,画好了再把裁剪的方法告诉老师,好吗?”本是不经意的一句话,没想到这个男同学课后真的给笔者送来了一张裁剪示意图(如图1)。

看了这张示意图,笔者特别庆幸当时鼓励他继续思考,让他迸发出如此绚烂的思维火花。为了让笔者更明白他的意图,他还特意解释道:“老师,我是按实际长度画的,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里面的三角形我也用量角器测量了,其中一个角是90°,底和高也是4厘米。这样分的话,可以裁33个,比计算的30个要多。”笔者十分佩服他的探究精神,同时也意识到教师的一句评价对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笔者想了想,对他说道:“老师真的很佩服你敢于质疑、有想法就动手验证的精神!你的这个思路完全正确,老师都没有想到还可以这么分!”然后,笔者很认真地用勾股定理跟他解释了他所画的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里面的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并不是4厘米,但完全可以按这个方法切分,实际上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接近5.7厘米时,是可以裁成4个底和高都是4厘米的直角三角形的,也就是说确实能裁33个三角形。

这件事让笔者深思:学生的潜能究竟有多大?怎样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能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做些什么?

一、渗透数学思想,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提供支持

学生会探究,离不开思想方法的支撑,离不开探究经验的积累。教师要教给学生多种数学思考方法,让他们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考方式,并形成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向学生渗透。

1.观察比较的方法

数学学习中,仔细观察是一种重要的探究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一位教师在教学“间隔排列”时,一开始便出示两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不同,然后告诉学生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才能学好数学。出示例题情境图时,她一组一组出示地物体,让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比较,说出发现。学生能够发现这几组物体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探究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时,教师同样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将几组图进行比较。最后的总结,教师特别强调学会观察的重要性。

观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用什么方法学是很重要的。

2.先猜想后验证的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综合实践、图形的特征、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渗透先猜想后验证的方法。例如“圆的认识”一课,在探究圆内直径与半径的特征时,学生可以先思考,猜想圆的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再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等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结论。

3.转化的方法

面对复杂的问题,可将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来解决,使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简单。苏教版教材中很多新知的学习和探究,都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就是将平行四边形进行切割、平移,使之变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有专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转化的方法无论在数的领域还是形的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以后的数学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要理解教材意图,将转化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保障。

4.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是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解决复杂的行程问题时,画线段图可以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题意,清晰地看出题中的数量关系。例如,“鸡兔同笼”问题,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就能形象地理解看似复杂的问题。例如计算“[12]+[14]+[18]+[116]+[132]”,如果在一个正方形里分别表示这些分数,就能轻松得出答案1-[132=3132]。

此外,“化曲为直”“一一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都有体现。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探究与思考的方法,更要善于总结,鼓励学生自觉应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二、有“扶”有“放”,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施展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探究新知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和时间,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师大胆地“放”,学生便能养成遇事主动探索、乐于探索的习惯,形成探究能力。

一位教师在教学“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时,出色地演绎了“放”。他只是给学生提供了研究的切入点: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正方体的什么位置(要求学生明确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操作、自主交流,就连汇报也都是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介绍发现了什么,其他学生补充;有疑问,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解决也由学生完成。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是“放”的魅力。毕竟,来自学生主观的体验,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效果好。

对于学生自主探究时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适度地“扶”一下。笔者在初次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自主尝试测量圆的周长,发现学生只想到用“绕线法”进行测量,而不知道还可以用“滚测法”,经反思发现这是学生生活经验缺失所致。对此,笔者改进了教学设计:在导入环节“初识圆的周长”中,用PPT呈现 “车轮滚一圈”的动画情境。有了这样有意识地“扶”,学生实际测量时自然想到了“滚测法”。

“扶”与“放”,要结合实际,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大胆地“放”;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解决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则选择性地、智慧地“扶”。如何把握这个度,就要看教师的基本功了。

三、激励性的语言,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添加催化剂

教师的一句话,往往对学生影响至深。作为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不吝啬自己的激励性语言,多问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嗎?”“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评价学生时,要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某教师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对学生的评价就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展示学生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的画法时,对画得好的学生进行评价:“你画得很有条理,做到了有序。”当一个学生说出“每增加一条边,多边形的内角和就增加180°”时,她给出评价:“你的数感真棒!观察真仔细!”当有学生因画法混乱而出错时,她这样鼓励:“希望你以后画图时能做到有序。”

这样的评价,既具体又有针对性,使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也能明白在探究时怎么做更好。轻声细语中不但体现教育智慧,还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影响至深。

学生会探究、善探究、乐探究,往小了说,有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往大了说,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影响深远。作为教师,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与思想,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个人能力,这就是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所在。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志金.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20(75):43-44.

[2] 王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尝试[J].考试周刊,2020(75):75-76.

[3] 温明霞.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索[J].考试周刊,2020(9):101-102.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探究能力三角形培养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