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建构策略
2021-09-30李小玲
李小玲
摘 要: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把语文味界定为:语言味、思维味、审美味、文化味。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语文味从“教师要有语文味、让课堂充满读书声、品味语言、深挖文本内涵、课堂练笔、自主实践”几个方面来建构,从而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语文味;品味语言;挖掘文本;练笔;自主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文中引用的课程标准的文献也是出自此,不在一一注釋)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它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因此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可以表述为:语言味、思维味、审美味、文化味。这样的语文味最终的目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而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那么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就更应具有语文味。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建构策略。
一、语言味
(一)教师自身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教师的语文味首先体现在教学语言的语文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学导入、课堂讲解到结语,都运用具有语文味的语言,使教学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诗意。而不是满口大白话、土话。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语言的熏陶感染下,能感受到诗情画意,感受到语文的美。其次,教师的语文味体现在教师本身具有语文味。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满腹经纶,博闻强识,这也是教师通过语言展示的语文味。这样具有语文味的教师充满魅力,在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的兴趣。教师也才能用本身的语文味体现出课堂的语文味。教师要有语文味首先需要不停读书、不断积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自身文化素质高了,课堂的语文味就会自然而然体现出来;其次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在语言使用方面斟酌、用心。
(二)品味语言培养美感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而语言就是文本作者表情达意、传达美感的载体。所以要了解文本、领略情感首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用心去体会语言所传达的真实意图,感悟到语言文字优美的内涵,这才是语文味的一个体现。首先是品味字、词。引导他们品味某个字、某个词的精妙之处,这些字词对于文章表情达意起到的作用;其次,品味句段。一篇文章会有很多点睛之笔,要么是关键句,要么是关键段。而这关键句、关键段是把握文章的关键。只有把他们分析透彻,而学生又能理解,才能准确把握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筛选出关键句、关键段,指导学生从语法、内容、情感等方面去欣赏、感悟,最终把握内涵、体悟情感。有时,为了帮助学生能把握字、词、句段理解的更透彻,还需要补充相关的内容,拓展迁移,使学生在辅助内容的帮助下理解字词句段,而且还能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字斟句酌、品味语言,体会到语言的美,感悟到文章的意境美,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这样的品味语言而深刻理解文本、把握内涵、获得美感的课堂才是语文味的课堂。
二、自主实践、发展思维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自主学习是语文味的一个体现。“自主”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应该理解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而读懂文本、积累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教师灌输的文本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机械记忆的现象。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合理而恰当的引导下,通过丰富的语言实践,慢慢的深入到文本中,通过自主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积累运用语言的经验。教师的引导方式有多种,听、读、写是经常运用的方式,但教师还要让学生说。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而让学生“说”,是学生自主言语实践的一个方法。教师充分备课,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一步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然后用自己的口把问题表达出来。在这样不断的问答之中,学生进行着言语实践,那么他们对文本就会逐步理解,言语经验也会逐步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是生硬地接受教师对文本的结论,而是自主获得了语言知识,而且在不断的听与说的进行中,不断思考解决问题,不断把自己的结论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课堂也充满语文味。
三、深挖文本内涵,构建核心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故而“语文教学应该站在文化教育平台上,充分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注重对学生文化的熏陶和濡染,注重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和高尚价值观的引领”①。语文课本的文学类作品,都是经过检验的经典名篇,是知识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散发出动人的魅力,是作者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学生学习这些文本,情操会得到陶冶,情感会得到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得到塑造,会获得其中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是要深入文本,挖掘文本深层的内涵,拓展文本主题的广度,带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体验文本情感,领悟人文精神,感受文本传达的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培养语文学科素养。教师只有把文本蕴含的主题深深地挖掘出来,让学生逐步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感悟语言美、学习文化,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如袁海林老师讲授《涉江采芙蓉》一课时,在理解主旨“生别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涉江采芙蓉》政治极为混乱的社会背景,进一步拓展“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可谓《古诗十九首》之注脚,涵盖了几乎所有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他们的悲凉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意义②。这样拓展以后,学生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了解了当时的社会文化。
四、读和写体现语文味
(一)让课堂充满读书声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听说读写”,因次,课堂充满读书声是语文味的一个体现。“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读是学生理解课文、获取文本知识、把握文章情感的最好的方法。课堂教学要以读为主线,要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在授课开始,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理解文章大意,教师才开始授课;在授课的课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字词、理解课文、深入文本、理解课文的情感。而且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要合理运用,重点的地方让学生反复读、精读,需要略读的地方略读,需要浏览的地方浏览,需要背诵时熟读、背诵等。教师要给予学生诵读方法的指导,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书方法,比如多媒体范读、不同角色朗读、齐读等。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课堂情况,恰当选择阅读方法,做到读之前要求明确、指导具体,读后给予点评反馈。教师这样在课堂中以读贯穿始终,学生就会通过反复的阅读,理解课文,对课文还会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课堂练笔,写出语文味
“多读多想多写”是课标的要求,读是为了写,写反过来能增加读的效果。所以,课堂教学中也要让学生动手写作,不仅是语文味的体现,也是教学效果的保证。因为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性,写的篇幅不能太长,可以是一段话,一首小诗,一段评论、几句感想,具体的写作内容要根据文本情况而定。写作的时间最好放在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情感、主旨、文化都深入理解、把握以后,这样学生写起来会有情境性,而且因为有了学习的感悟,写起来会有话可说。写作时可以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创新写作;或者教师给予例子,让学生仿写。在写作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写法指导、知识引领。学生写完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读出来然后展示给大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写作的优缺点进行评点,让学生在以后的写作中更好的写作。例如袁海林老师在讲授《涉江采芙蓉》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已经把握诗歌大意、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体会诗歌魅力,掌握诗歌主旨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诗歌男主人公或者女主人公或者旁观者的身份“且写小诗抒己情”③。这其实是让学生对整个诗歌用写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感悟和提升。这样学生就会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课堂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课程目标是“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具有语文味,既是文体体裁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本身的要求。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的味道。语文味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没有语文味的课堂,就缺乏语文教学的本质东西。要提高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效率,要增加学生在繁重的高中学业下对语文的兴趣,就要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就应该重视语文味的构建,以便改变高中教学中语文课不受学生喜欢的局面,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语文教学的最大效果。以上方法是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点经验的总结,高中语文课堂中语文味的体现的办法仍有很多,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去探索、实践、总结、推广。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提升文化素质,加强理论研究,搞好教学反思,不断摸索出語文味教学的方法,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使每一节课都充盈语文味。
参考文献
[1]姜宜榕.挖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味”[J]语文天地。2007(12):53
[2][3]袁海林.《涉江采芙蓉》[J]语文教学通讯20167—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