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二次函数中面积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2021-09-30王莉璠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解法二次函数类型

王莉璠

[摘  要] 面积最值、等面积、面积比值是二次函数面积问题常见的三种类型,探究三类问题的解法策略及思路十分重要,可提升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文章将深入剖析问题难点,基于问题类型开展解法探究并反思教学,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二次函数;面积;类型;解法;思想

问题综述,难点剖析

二次函数与图形面积相结合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常作为压轴题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 该类问题的得分占比往往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难以构建合理的模型转化几何面积. 从图形特点和问题形式来看,主要有两大难点. 难点一,所涉图形多不规则,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构建面积模型;难点二,问题往往涉及动点,属于几何动态问题,图形变化多样,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化动为静. 从问题形式来看可分为面积最值、等面积存在性和面积比值三种情形,因此总结上述三种问题的解法,构建解题策略,即可通解函数与面积问题.

分类探究,策略总结

函数与面积问题的构建形式较为多样,但总体来看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分析图形特点,构建面积模型;第二步,结合面积模型,转化、分析求解. 解析过程要充分利用数学的两大思想:数形结合和模型思想.

题型一:面积最值问题

面积最值,即求面积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在函数背景下通常有两种设问形式,可直接求面积最值,也可求面积取得最值时的动点坐标等.

解析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铅垂法,过三角形的顶点作垂线,则可将原三角形分割为两个同底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底就为垂线段,高则为两个定点的横向距离;二是采用切线法,原理与圆的切线相类似,以平行于三角形固定边的一条直线来逐步平移靠近二次函数的图像,当只有一个交点时,该点则为三角形取得面积最大值时的交点.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抛物线经过点A(-1,0),B(3,0)和C(0,3)三点.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点M是线段BC上异于端点的点,过点M作MN∥y轴,设与抛物线的交点为N,设点M的横坐标为m,请用含有m的代数式表示MN的长.

(3)在(2)的条件下,连接NB和NC,分析当m为何值时,△BNC的面积取得最大值.

解析:(1)点A和B位于x轴上,可直接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1)(x-3),将点C(0,3)代入其中,可解得a=-1,整理可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2x+3.

(2)求MN的长,只需表示出点M和N的坐标即可,已知点B和C的坐标,可求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3. 点M的横坐标为m,则点M(m,-m+3),由于MN平行于y轴,且点N位于抛物线上,则点N(m,-m2+2m+3). 综合点M和N坐标可得MN的长为MN=-m2+3m(0

(3)求△BNC取得最大面积时m的值,MN将其分割为两个同底三角形(如图2),即△CMN和△BMN,则其面积可表示为S =S +S = MN·x -x ,代入线段MN的长和点坐标可得S = ·(-m2+3m)·3=- m- 2+ (0

评析:上述第三问是关于二次函数与面积最值的问题,实际上考题三小问在逐步引导学生利用铅垂法求解面积最值. 第一问确定抛物线的解析式,第二问作三角形的铅垂线,推导三角形的底,在完成前两问的基础上可直接构建关于图形面积的函数模型,由函数性质求最值. 因此使用铅垂法求面积最值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作铅垂线,分割三角形,表示底边线段;第二步,基于割补法构建面积模型;第三步,利用函数性质分析面积最值.

题型二:等面积问题

等面积问题,重点突出了图形的面积相等. 图形面积模型往往难以直接构建,需要通过等量转化来简化模型. 采用的方法为等积转化法,若三角形同底,则对应高相等,可作底边的平行线,推导直线解析式;若为高相等,则可推知底相等,此时可考虑图形的中点.

例2  如图3所示,已知抛物线y=ax2+bx(a>0)与双曲线y= 相交于点A和B. 已知点B的坐标为(-2,-2),点A位于第一象限內,且tan∠AOx=4,过点A作直线AC∥x轴,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设为点C.

(1)求双曲线和抛物线的解析式;

(2)求△ABC的面积;

(3)分析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D,使得△ABD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 若存在,请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简答,根据点坐标与两曲线的相交关系可得双曲线的解析式为y= ,抛物线的解析式y=x2+3x.

(2)可求得点C(-4,4),A(1,4),则线段AC=5,又知点B(-2,2),则点B到AC的距离为6,即△ABC底边上的高为6,所以△ABC的面积为S= ×5×6=15.

(3)探究△ABD的面积等于△ABC的面积时点D的坐标,可将两个三角形视为是同底AB. 由面积相等可知点C和D到底边AB的距离相等,即直线CD必然平行于AB.

过点C作CD∥AB,与抛物线的交点就为点D,如图4所示. 可推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x+2,则直线CD的斜率k =2,结合点C坐标可得直线CD的解析式为y=2x+12,与抛物线解析式联立,可得x=3或x=-4,即点坐标为(3,18)或(-4,4),其中(-4,4)为点C,舍去,所以点D的坐标为(3,18).

评析:上述第(3)问探究△ABD与△ABC面积相等时点D的坐标,采用了直线平移法. 这是基于两三角形存在相同的底,故可推得高相等,进而转化为两线平行. 其中隐含了“平行线之间,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定理. 建立几何特性与等面积之间的关联是问题突破的关键点,也是平面几何性质在函数中的应用体现.

题型三:面积比值问题

面积比值问题十分常见,通常给出面积之比的条件,探究动点坐标或线段长. 解析关键是将面积比转化为线段比,通常采用等比转化的方法. 若图形相似,可将面积比转化为线段比;若有等底或等高,则可以转化为高之比或底之比.

例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4过点A(3,4),与x轴相交于点B(-1,0),与y轴交于点C,过点A作AD⊥x轴于点D.

(1)求抛物线解析式;

(2)如图5,点P是直线AB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D,与AB交于点Q,连接AP,当S =2S 时,求点P的坐标.

解析:(1)将点A和B坐标分别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即可求得解析式,即y=-x2+3x+4.

(2)由S =2S 可得S = ·S ,△AQD和△APD在PD上有相同的高,则 = . 过点P和Q分别作PM⊥DB于点M,QN⊥BD于点N,如图6,则有 = = . 由点A和B可得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设点P(m,-m2+3m+4),结合点D坐标可得直线DP的解析式为y= x+ ,可推得点Q的纵坐标为 ,即QN= ,PM=-m2+3m+4. 所以 = ,解得m=1± ,点P在直线AB上方抛物线上,则-1

评析:上述第(2)问在解析面积之比时,先进行面积转化,再进行等比转化,是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变相应用. 求面积比值条件下的动点坐标,可采用设参法,即首先设定坐标参数,推导相关线段长,然后基于面积比值条件构建关于坐标参数的方程,进而解方程求解.

解后反思,教学建议

上述基于二次函数面积问题的三种类型进行了解法剖析,并结合实例进行了思路讲解,下面进行深入反思.

1. 挖掘问题本质,总结知识要点

二次函数的面积问题涉及函数与几何两大部分的知识,面积问题实则就是坐标系背景下的几何类型问题,解析的重点是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形的面积属性、几何性质等.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本质,总结问题的知识要点,如函数解析式的求法,面积模型构建方法,解方程的技巧、函数最值的解法等,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后续的综合探究做铺垫.

2. 剖析问题类型,归纳问题解法

二次函数面积问题类型众多,不同类型的解法也不相同,故基于问题类型开展解法探究十分重要,如上述总结了面积最值、等面积、面积比值三种类型的解法,并结合实例探究破解思路. 数学教学中建议参考上述探究模型,采用“类型归纳—解法探究”的模式,有针对性地剖析问题,探究破解方法,同时可结合对比探究方式,分析解法异同,帮助学生形成解题策略,构建完善的方法体系.

3. 关注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

二次函數面积问题的破解过程需要用到一定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模型、方程、等量转化等思想. 利用数形结合整体分析问题,基于模型思想构建面积模型,从而转化面积条件,构建方程求解,这是数学思想链的分析过程. 教学中建议重点讲解数学思想的使用技巧,引导学生结合思想内涵分析问题,让学生逐步感知思想,体会数学思想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解法二次函数类型
《二次函数》易错题专练
《二次函数》综合测试题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的有效性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如何挖掘隐含条件准确解题
夯实基础,大胆尝试、猜想、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