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2021-09-29赵新华杨永竑张颉鸿
袁 航,赵新华,杨永竑,张颉鸿
(1.浙江医院骨科,浙江杭州310013;2.联勤保障部队第903医院骨科,浙江杭州310004)
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纤维环破裂后,通常脱出的髓核组织会压迫神经根,引起剧烈腰痛及下肢麻痛。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是治疗该类椎间盘突出的经典术式,但椎旁肌剥离会导致术后慢性腰痛[1]。随着微创技术发展,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已广泛开展,创伤小、恢复快,但因该术式视野狭小、靶向置管技术要求高,巨大脱出或游离髓核的病例往往减压困难,术后症状易复发[2,3]。2013年双通道内镜技术兴起,试图弥补椎间孔镜技术的不足,但目前研究随访时间短,长期疗效尚不明确[4,5]。作者自2018年3月开始应用该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本研究对这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为两年,以探讨该新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8年3月—2018年12月,单节段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均为巨大脱出或游离髓核者。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5~57岁,平均(42.16±15.3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痛20例,单纯下肢放射痛12例,下肢放射痛伴足下垂3例。腰椎X线片、CT、MRI检查,结果均为脱出型腰椎间盘脱出(图1a,1b),其中10例伴有游离髓核,无腰椎不稳及严重腰椎管狭窄,病变节段为L4/519例,L5S116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手术方法
患者行全身麻醉,取俯卧位,C形臂X线机透视腰椎正侧位,确认责任椎间隙,以该椎间隙为中心,向患侧(症状侧)旁开中线1 cm、上下距离椎间隙中心平行线1~1.5 cm处各画一条横线,作为切口标记。常规消毒铺单,头端切口约1 cm,为观察通道,用于置入关节镜,尾端切口约1.5 cm,为工作通道,用于置入手术减压器械[4]。由切口经肌间隙逐级扩张放置上述两个通道,通道建立成功后,开启灌注系统,选择3 L生理盐水作为灌洗液,维持视野清晰,显露棘突与上位椎板下缘交界部、关节突关节内缘及下位椎板上缘,用等离子射频刀经工作通道分离椎板与黄韧带表面组织,用枪钳咬除责任椎间隙上位椎板下缘和下位椎板上缘适量骨质,咬除黄韧带,用神经剥离子轻柔松解硬膜囊粘连处(图1c),用神经拉钩牵开神经根及硬膜囊,处理脱出的椎间盘组织(图1d),若有游离髓核,仔细探查侧隐窝及椎管头尾端,摘除髓核组织,纤维环破口用射频消融成形,至神经根彻底松解恢复搏动后手术结束,缝合切口皮肤。
1.3 评价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手术效果[6]。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优良率[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ODI评分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围手术期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病变节段为L4/519例,L5S116例,均为单节段;未发生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感染及脏器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 85~150 min,平均 (114.40±18.22) min;术后住院时间3~7 d,平均(3.89±1.05)d。术后所有患者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症状较术前均明显好转,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一过性麻痛不适,给予激素神经抗炎、药物止痛等处理,5 d后症状缓解。
2.2 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4.12±2.24)个月,随访过程中未见术前症状复发。随访资料见表1,随时间推移,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24个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94.29%。其中2例患者尽管术后症状减轻,但久坐后仍有腰痛,不能恢复原来驾驶员的工作;其余患者均于术后半年内恢复原工作、生活,对手术疗效满意。典型病例见图1。
表1 35例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表1 35例患者随访结果(±s)与比较
images/BZ_89_204_1569_1185_1637.png2.29±0.13 1.26±0.12<0.001images/BZ_89_835_1704_1185_1771.pngimages/BZ_89_204_1838_1185_1905.pngimages/BZ_89_204_1972_529_2039.png术后3个月术后1年P值images/BZ_89_529_1972_1185_2039.png21.41±0.79 6.77±0.48<0.001
图1 患者,男,48岁,L5S1椎间盘脱出症,行L5S1右侧双通道内镜下髓核摘除术 1a:术前腰椎矢状面MRI示L5S1椎间盘向下脱出游离 1b:术前腰椎横切面MRI示L5S1椎间盘脱出游离 1c:内镜下暴露硬膜囊及神经根 1d:内镜下示神经拉钩牵开神经根,髓核钳取出髓核
3 讨 论
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突出病理进展的一种特殊类型,常形成巨大突出或游离髓核,手术处理困难。传统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减压彻底,但会损伤椎旁肌,致慢性腰痛。随后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盛行[8,9],但对于巨大脱出或高位游离型突出[10],该技术失败率高,因受硬质管道限制,手术视野狭小,突出椎间盘暴露不全,需要借助特殊的穿刺技术[2,3],才能完整摘除髓核组织,学习曲线陡峭,常有病变残留。Soliman[4]在2013年提出双通道内镜下髓核摘除术,该术式具有观察和操作两个独立通道,手术视野更开阔,操作灵活性高,减压更彻底,且术中可使用开放手术的器械,提高了内镜下操作的工作效率。本研究表明,对于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双通道内镜技术具有优势。有游离髓核的情况下,术中通过咬除部分椎板,可清晰显露并摘除髓核。而对于髓核巨大脱出的病例,除了症状侧的减压,还可进行对侧椎管的减压,降低了病变残留,减少术后复发率。本研究经过2年随访,所有患者疗效满意,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均未复发。
双通道内镜技术也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手术医生需要熟悉关节镜手术的三角技术[4],需要适应双手浮动状态下的手术操作。相比单通道下的固定视野,双通道下视野易移动,术者需要心手合一的操练过程,一定病例的积累,方能高效地完成手术。其次,术中合适的灌注水压是影响手术时间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 30~40 mmHg(1 mmHg=0.133 kPa) 最佳[4,11],水压过低,术中出血视野易模糊,影响操作,水压过高,会增加椎管内压力,影响神经功能[12]。该技术需咬除部分椎板,可能会破坏脊柱后方稳定性,造成慢性腰痛,本研究中有2例术后2年腰痛仍未完全缓解,但也有研究认为该术式属于微侵袭性,不会导致脊柱不稳[13],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综上所述,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明显优势,经2年随访,疗效满意,该技术操作灵活简便,降低了手术难度,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远期疗效还需更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