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1-09-29解荣芹张雅静靳志敏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坏死性胎龄结肠炎

解荣芹,张雅静,靳志敏

新生儿受生理及病理因素影响,易出血贫血,临床多采用输注红细胞治疗,以改善患儿贫血状态[1]。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较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2]。该病临床多表现为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严重者还会出现休克,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3]。随着广大学者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的深入,发现此病与输血存在密切联系,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一概念逐渐被临床学者所接受[4]。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发病危险因素仍在探索中。既往研究指出,随着胎龄的增长和体质量的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降低,因此认为胎龄及出生体质量是本病的影响因素[5-6]。笔者收集2014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旨在明确新生儿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提供理论依据,保障新生儿健康,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新生儿临床资料。纳入标准:出生后24 h内就诊且收治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早产儿,无外院住院及治疗史;生命体征稳定;明确诊断为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7]。排除标准:住院时间<3 d或出生后3 d内死亡者;合并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染色体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性疾病者;合并胃肠道畸形或其他疾病;胎龄不详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4例予输血治疗并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但未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92例作为对照组。

1.2输血治疗方法 新生儿输血指征[8]:出生后血红蛋白水平第1周<120 g/L,第2周<110 g/L,2周后<90 g/L,并出现安静时呼吸增快>50/min、心率加快>160/min、呼吸暂停。输血方法:按照临床输血指征在库存血有效期内取去白悬浮红细胞或辐照红细胞10~15 ml/kg,输注时间为3~4 h。

1.3观察指标 ①收集所有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胎龄、分娩方式、出生体质量、贫血程度、发病期间合并症情况、观察组新生儿实验室指标及临床转归等资料;②比较2组一般资料,再比较不同病情分级[9]的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培养、C反应蛋白);③比较2组便血、腹胀、呕吐、肠壁积气、气腹等临床症状情况;④分析新生儿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2.1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性别、胎数、民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体质量低于对照组、胎龄短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1。

表1 发生及未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2组一般资料比较

2.2不同病情分级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实验室指标比较 观察组依据文献[8]标准进行病情分级,其中Ⅰ级22例,Ⅱ~Ⅲ级42例。不同病情分级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培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Ⅱ~Ⅲ级新生儿(P<0.05)。见表2。

表2 不同病情分级的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实验室指标比较[例(%)]

2.32组临床症状比较 2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发生及未发生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2组临床症状比较(例)

2.42组转归情况比较 2组均予禁食、胃肠减压、补充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观察组有5例出现继发性急性腹膜炎,2例出现肠穿孔,均转外科手术治疗,余57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对照组有8例出现继发性急性腹膜炎,4例出现肠穿孔,均转外科手术治疗,余80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

2.5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组在胎龄、出生体质量、生产方式、贫血程度、新生儿脓毒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4。

表4 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6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胎龄<28周、出生体质量<2200 g、重度贫血、新生儿脓毒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见表5。

表5 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故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近年国外关于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但目前国内对该病的临床对照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比予输血治疗发生及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临床资料差异,以寻找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影响因素。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症状主要以便血、腹胀、呕吐、肠壁积气、液平、气腹等为主[10-11],本研究2组出现上述症状率较高,提示临床需重点关注新生儿临床表现,积极防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既往研究报道,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输血后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越高[12],分析原因为早产儿胃肠道血管自身调节反应不成熟,肠道功能不完善,血管输送氧能力较弱,胃肠道黏膜受损率较高。Yeo等[13]研究指出,出生体质量<1250 g的早产儿,在输血后会抑制肠系膜血流量,引发肠道缺血。因此,对于胎龄小的低体质量新生儿在输血后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较高。

Maheshwari等[14]研究指出,新生儿在输血24 h内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概率较高,贫血程度越严重的新生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越大。新生儿生长发育较快,血容量增长速度难以满足生长需求,血液稀释后会发生贫血[15]。输血会导致新生儿体内游离血红蛋白、生物活性脂质等输血反应介质加剧免疫反应,肠道黏膜作为新生儿最大的免疫器官,首次暴露于肠道菌群,易促使免疫反应发生,导致肠道受损,从而诱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6-18]。本研究还发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也为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国外文献[19]报道结果一致。新生儿呼吸系统及呼吸中枢发育尚未完善,易发生呼吸窘迫。既往文献报道,出生时窒息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密切相关,呼吸窘迫程度越严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程度越严重[20]。呼吸窘迫发生时,机体处于缺氧状态,此时为保证患儿重要生命器官的氧供,全身血流重新分配,主要是肠道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这样导致肠道低灌注状态造成肠黏膜缺氧而发生损伤,致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21]。

综上,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主要症状为便血、腹胀、呕吐、肠壁积气,胎龄<28周、出生体质量<2200 g、重度贫血、新生儿脓毒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新生儿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者可重点关注并控制上述危险因素,以降低输血相关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

猜你喜欢

坏死性胎龄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禽坏死性肠炎和冠状病毒性肠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控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观察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不同胎龄早产儿宫外环境下脑发育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