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讲究“推进”艺术
2021-09-29李科
李科
推进,百度百科理解为对事物的运动状态施加影响,使其继续朝一定的方向向前运动。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教学环节施加有效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向着更深入、更有效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各个教学环节都应当重视“推进”艺术,引领学生经历从浅尝到深入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那如何进行推进?不同的教学环节,推进的艺术各不相同,笔者将围绕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个重要环节一一阐述。
一、理解环节的“推进”艺术
理解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环节,但理解不是告知,不是知道意思就行。哪怕是简单的词语理解教学,也万不可查个词典就算完事,我们要进行艺术化“推进”,让理解教学环节经历“初步理解——语境理解——理解运用”的推进过程,以实现理解具体、真实、牢固,并加以运用,将文本理解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语文积淀,进入学生的潜意识之中。
例如,《白鹭》(人教版第九册第1课)一文中“适宜”的理解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艺术化“推进”。
第一层推进——初步理解。在学生读了“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这一句后,我启发学生:“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概括了白鹭的外形特点?”学生很快找到“适宜”一词。紧接着我请学生说说对“适宜”的理解。如此,理解教学进行了第一次推进——初步理解,但这是肤浅的理解,是学生原有水平的理解。
第二层推进——语境理解。“具体指白鹭的什么地方刚刚好,很合适?”再次启发学生去读课文,并画出相关内容。在交流中,学生找到了写白鹭身体大小适宜的句子、颜色搭配适宜的句子,从而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接着我又启发学生:“你再读一读这些语句,在脑海中能勾画出白鹭的画面吗?”在学生的描述之后,我进行总结:“这就是‘适宜,适宜体现的是一种美,是一种和谐之美,是白鹭的一种独特的美。”
第三层推进——理解运用。“像这样‘适宜的美,生活中处处都有,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呢?”学生在我的再次启发下,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迁移。在学生的交流中,自然推进到了第三个层次——理解运用。在运用中学生更深入理解了“适宜”的意义,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语文积淀。
以上理解的教学环节,我就从三个层次对“适宜”的理解进行了艺术化“推进”,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了真正的理解。
二、感悟环节的“推进”艺术
课堂中的感悟是学生将语言文字内化的过程,但这一感悟是原生感悟,是学生原有水平。我们绝不能仅限于此,需要艺术化地推进,让感悟教学环节经历“初步感悟——深入感悟——升华感悟”的推进过程。
例如,《石灰吟》(人教版第十二册第10课)感悟石灰“清白”这一品质的教学环节,笔者进行了以下艺术化“推进”。
第一层推进——初步感悟。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之后,很自然地知道了石灰具有“清白”这一品质。那这清白具体是指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也很快明白“清白”指石灰的清白身躯,更指石灰坚贞不屈的精神,但这只是第一层的初步感悟,也是学生的原生感悟。
第二层推进——深入感悟。在学生感悟到石灰清白的基础上,我又深入推进:“你觉得于谦仅仅是在写石灰吗?”这个问题一下子将学生的感悟引入了深处。经过思考,学生发现在于谦眼中,石灰就是自己,自己也要和石灰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我再一次叩问:“那于谦想要留在人间的清白又是什么呢?”学生陷入沉思……在学生“愤悱”之际,我出示了于谦一生的四段经历——“于谦追星”“两袖清风”“北京保卫战”“于谦之死”,让学生自己去逐个阅读,感悟“清白”更深刻的含义,很自然地推进了学生的深沉感悟。
第三层推进——升华感悟。学生在以上的阅读中,深刻感悟到于谦诗中所说的“清白”更是表达了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是他一生所体现出来的从小立志报国、为官清廉、为国捐躯、至死不渝的伟大精神。此处,与其说是于谦的精神得到了升华,不如说是学生的感悟得到了升华。
这样的推进式感悟,由浅入深,再到升华,相信这首诗和于谦一定会永驻学生脑海。
三、朗读环节的“推进”艺术
课程标准规定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此要求本身就是推进的过程。而笔者此处所说的朗读环节的推进,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经历“理解导读——以悟促读——读中悟法”的推进过程。
例如,《田忌赛马》(人教版第十册第16课)孙膑与田忌赛马前对话片段的教学环节,笔者进行了以下艺术化“推进”。
第一层推进——理解导讀。先引导学生思考:“田忌赛马成功主要是取决于一个关键的人物——孙膑。孙膑在赛前与田忌有一段对话,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思考他们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很快知道对话的内容是孙膑献策。在学生理解对话内容的基础上,我立即推进第一个层次的理解性朗读:“献策应该怎样读呢?”学生根据自己对献策的理解进行了初步的理解朗读。
第二层推进——以悟促读。在理解导读后,我又追问:“既然是献策,请问孙膑有把握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的目光会集中到“胸有成竹”这个词语上。“孙膑凭什么胸有成竹?”再一次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孙膑的赛前观察,及赛马过程的安排,可以看到他的胸有成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胸有成竹的经历,那么如何讲话才是胸有成竹的呢?这时朗读又被推进。课堂学生的朗读展示,已然将自己平时因“胸有成竹”而自信的语气,融入朗读中。
第三层推进——读中悟法。有了这个层次的推进,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同学们读得那么精彩,我们是怎么做的?”师生总结后明白,只有对文章内容有了感悟,才能把握感情,读好人物对话。之后,我提议分角色朗读:“文中是两个人的对话,田忌面对献策又是何种表现?孙膑是胸有成竹的献策,田忌是完全的信任者。让我们把自己的感悟放进去,请同桌两人分角色去读两个人的对话,把两个人的不同心境读出来。”这次推进,学生朗读的兴趣被充分调动,同时将之前分散的朗读感悟进行了综合提升,化散为整,从中悟出朗读之法,加以运用。
以上教学环节,就是在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的艺术化推进。在朗读推进艺术中,学生悟情、悟境、悟人、悟法,从而达到朗读的新高度。
四、训练环节的“推进”艺术
语文教学要重训练,但课堂训练由于时间紧,必然要求少而精,而且讲究效率,切不可机械重复地进行训练。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高效的训练呢?笔者认为,课堂中的训练一定要注重“推进”,让课堂训练经历“尝试训练——剖析训练——巩固训练”的推进过程,从而引领学生进行训练的爬坡,不断加深理解,加强巩固。
例如,《匆匆》(人教版第十二册第8课)第一、三自然段中的排比句仿写训练环节,笔者进行了以下艺术化“推进”。
第一层推进——尝试训练。出示第一自然段要求仿写的内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后引导学生赏析评价,初步体会到运用排比的句式描绘出春景的变化,初步感受到朱自清先生对时光飞逝的感叹。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进行仿写。从学生的实际仿写情况来看,这一层次的训练学生仅仅关注了排比句式,是一个肤浅的理解与训练。
第二层推进——剖析训练。我出示一名学生的仿写“冬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房子倒了,有再建的时候;云朵散了,有再现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剖析比较。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这样的仿写句式是正确的,但没有美感:三个并列的事物没有一定的联系,都是拼凑的三个事物,而书上的三种事物都是春景的变化,显得优美而生动。接着,我启发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句子,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然后进行修改。修改后再进行交流赏析,于是这样的句子出现了:“雪花融了,有再飘的时候;昆虫静了,有再闹的时候;太阳躲了,有再暖的时候。”“大雁南飞,有北归的时候;草儿枯萎,有再绿的时候;鲜花凋零,有再绽的时候。”这一层次的训练,通过剖析,学生对排比句不再仅仅停留在句子形式上,而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第三层推进——巩固训练。接着,我又将训练进行了推进:“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排比句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出示百度百科对排比的定义:“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学习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排比句式并列出现的句子之间要有联系,最好是同类别的,不能将非同类的事物拼凑组成排比句。最后,再进行巩固训练。仿写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飯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课堂反馈情况证实学生对排比的认知与运用得到了提升。至此,教学训练才告结束。
以上教学训练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尝试仿写排比句,这为训练的首次推进;接着,通过剖析学生仿写的句子,引领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与课文中排比句的差距,明白问题所在继而进行修改,这为第二次训练推进——剖析训练;最后再进行总结,并以另一组排比句的仿写进行巩固,这为第三次训练推进。如此三个层次的训练推进,由认知到运用,深入,透彻,全面,更讲艺术,训练效果也更佳。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学生的发展也是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要促进学生的语言素养不断提高,语文认知不断深入,这就需要课堂教学组织要讲究“推进”的艺术。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