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感应语文的情道术

2021-09-29张忠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学科情感语文

感应一词,源自被喻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可以说,世间万物都是以相感相应的方式保持或维系它们之间的存在的,感应互生,变化无穷。感应之理无处不在,繁复且精深。

由此推及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随感而应、教学感通的生命历程,亦是一个情、道、术浑融与互动的感应系统。主体与对象在这里相遇与会通,师生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在这里汇聚和碰撞。

若以语文学科的教与学为例,情、道、术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内涵与关联,又是如何相生相息的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与术是相辅相成,同生共长的,“道”乃学科教学的规律、思想、本质,“术”为技能、策略、知识;“情”,在学科教学中指向的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心灵的感动、感知与感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情为道、术的根本,道和术互为枝叶,其核心目标均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教学,旨在化语成文,以文化人。既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要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语文素养的培育中,情、道、术三位一体,方能让语文教学的味道香远益清。

一、激活语文之情:以爱赋能,自我驱动

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具有持续性和持久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说:“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这是师者的责任与担当。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个两情相悦、循环往复的过程。倘若老师能够唤醒和激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就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并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语文的追求与热爱。

仁爱是根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大爱仁爱,没有功利色彩。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教师就能从最伟大而又细微的小事入手,以情传情,把爱的阳光洒向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这种充满真善美的亲和力和诱导力能有效地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振奋,会燃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创造激情和进取精神。“亲其师而信其道”,爱屋及乌,学生就有可能对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至少不会抵触或厌烦。

共情是动力。一个语文老师能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学生能走多远。所以一个热爱语文的教师,要拥有“站在讲台,我就是语文”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腹有读书气自华”的底蕴自信。讲台上自带光环,声情并茂的范读,文采飞扬的语言,工整隽秀的板书,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举手投足之间悄然绽放的除了他对语文的热爱与理解,还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他用自己的字词句篇吸引着、激荡着和感召着学生,让课堂气韵生动,充满张力与活力。学生或读或写,或思或答,浸润其中。倘若学生能够感应到这份热爱,语文学习的激情就有可能被点燃,久久为功,必然会转化为“爱上语文”的自我驱动力。

移情是核心。什么是移情?简而言之,就是感人之所感,并知人之所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在语文教学中,不论是阅读还是习作,不论是理解还是表达,情感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名师大家的课堂之所以能引人入胜,最重要的是他们善于创设有情有趣的场景并适时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其认知、思想和情操有所升华。畅通移情通道的前提就是要营造师生与文本共鸣、共振、共情的氛围。教师应紧紧抓住文本中富有审美情趣的触发点,用言语的力量营造与渲染相应的情感基调,将学生卷入、带入、融入其中,进而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与品味中得到情感与精神的洗礼。

二、求索语文之道:固本培元,以文立人

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无道术不精,无术道难达。教育唯有道术合一,才能很好地回应与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综观今日之教育,有不少老师过于或盲目追求学科之术,乃至于陷入“只见分数不见人”的泥沼,窄化了教育价值,忘却了教育教学之根本是立德树人。不难理解,学科教学,更多地指向精其术;而学科教育,更要在精于授业的基础上担负起明其道信其道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教师要从“教精其术”转向“教明其道”。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那么,语文的教书育人之道应如何把握?窃以为,可以从“飞鸟之眼”“蜻蜓之眼”和“蚂蚁之眼”这三种视角进行融合与转化,用文化的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以飞鸟之眼放大格局。作为母语教学,语文不仅是一门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传达一个国家与民族文化取向与精神品质的课程。语文教师要用飞鸟之眼放大学科育人的格局,眼里有儿童,胸中有蓝图,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借助语文教材,将精神道德、人文情怀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语文课程之中,培育生命意义上的人,培养为国所用的大写的人。

以蜻蜓之眼拓寬视野。语文学科、语文课堂是向四面八方打开的,其外延与生活相等,应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生活天地建立一种链接并打通和融通。语文教学要有跨界思维,除了要尽可能地去还原文字符号所代表的生活的本来面目,还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综合性、项目式的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促进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以蚂蚁之眼深入精微。语文学科的育人之道如珠玉般散落在字词句段篇的教学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以“蚂蚁之眼”的方式,可以让教师更为深入和细致地研究语文,围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用足功夫,学生或在遣词造句处曼声吟哦,或在谋篇布局处驻足欣赏,让浓浓的、美美的语文的味道如花香一般在课堂上恣意地弥漫开来。学生在语文能力训练和发展的过程中丰富了人文精神,涵养了品行人格。

固本培元,以文立人,是指教师要充分地发掘语文的立美与育心功能,让学生在一篇又一篇、一节又一节的语文学习中受到人格、人品和人性的浸润与培塑,让语言文字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食粮,最终实现精神世界的建构。而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定会有“感”和“应”,它伴随着“教”与“学”的发生而发生,并在认知互动、思维互动和情感互动中生成交融。

三、习得语文之术:和易以思,教为不教

和易以思,是指“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感应的层次渐进渐升。其目标,也是语文之术的最高目标,即为叶圣陶老先生提的“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帮助学生找到掌握语文学科深层次技能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可以带得走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一如曹文轩笔下的境界:“……知识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一挥鞭子,那些石头便忽然受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教师要通过教材这个例子开发学生的潜能,但是教学不能局限于例子;第二,阅读和作文,是贯穿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读懂一篇好文章和写出一手好文章成为衡量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参照。

若要抵达这个目标,窃以为语文的教与学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的切磋琢磨。

培养语感。“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叶圣陶)《文心雕龙·练字》中有言:“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师生咬文嚼字的过程,既是提高语言技能的一种训练,也是对思维品质的一种锤炼。统编教材在各年段均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向。如三年级上册即要求“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到了四年级下册则要求“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进入语文殿堂的必经台阶就是要学会“语语悟其神”,含英咀华间悟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情味和理趣,沉浸品悟中享受来自文本深层的人文精神的陶冶。当学生拥有了这样的理解与品鉴能力,阅读和写作的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大量读写。《文心雕龙·知音》中有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若要学得好,离不开大量的读写。读是为了从教材及他人创造的作品中习得和领悟更多的知识、方法和技能。读可分为精读与略读,现代著名散文家秦牧喻之为“牛嚼”和“鲸吞”。精读是纤屑不遗,咀嚼精华,重在策略的指导;略读是提纲挈领,应用累积,重在快速地捕捉和汲取大量信息。二者不可偏废。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对读的一种升华和创造。回归自我,“以我手写我心”是习作的真谛。习作教学除了要把“写——导——评——改”四个环节交叠融通之外,更重要的是操练。习作能力的提升或将经历三个阶段:卖油翁的惟手熟尔,佝偻者承蜩的潜心苦练以及庖丁解牛的出神入化。无论读写,若要实现转化并有所精进,必须要重视量的累积,即深藏在冰山以下的部分。

学思行并进。《论语·为政》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结合起来。《礼记·学记》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则告诉我们要重视学习者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明道方可笃行。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个性,这种个性在语文学习里就是要强调个体独立的体验和思考,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会思想的苇草。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的顺民,不管是阅读还是习作,大脑若是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是非常可怕和可悲的事情。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须在学思行并进的过程中打下个性发展的烙印与底色。

总之,感应语文向往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这种“有感有应,和易以思”的课堂样态离不开情、道、术的支撑。正如文中所表述的,情、道、术三位一体,既有智趣的点燃,亦有理性的烛照;既要掌握语文学科这个工具,也须受到人文精神的感召熏陶。所有的这一切,均指向和为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规划2020年重点自筹课题“指向学习力提升的教为不教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批准号:YZb/2020/16)成果]

[人物名片]

张忠艳,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校长、书记。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姑苏教育特聘人才。曾获苏州市第六期“双百工程”项目奖励。现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江苏省物型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培省培小语班导师,江苏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特聘专家,苏州市质量监测中心语文学科工具征题专家等。

猜你喜欢

学科情感语文
【学科新书导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