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文化意识观照英语语篇教学

2021-09-28孙俊

关键词:语篇教学文化意识文化自信

孙俊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主题、话题中的隐性文化,并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用心品味文化,将隐性文化外化于行。文化意识观照的英语语篇教学,应以文化意识为线索,通过层层推进的活动设计,从礼仪知识的学习,到文化知识的交流,再到文化自信的培育,帮助学生将对文化的内在感悟转变为文化的呈现输出,让文化由隐到显。

关键词:语篇教学;文化意识;文化自信

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使其深度理解文化内涵,展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的认知正在由被动接受转向理性思考。通过对中外文化知识的学习,辩证分析中外文化异同,汲取其精华,学生能够形成多元文化知识,进而提升文化意识素养。

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写均以主题为明线,以话题为支撑,其中暗含文化意识元素。因此,在日常语篇教学中,教师要用文化意识观照语篇教学,聚焦语篇承载的主题,挖掘主题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并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让文化由隐到显。本文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5 Reading板块When in Rome的教学过程为例,呈现语篇教学中如何以文化意识为线索,通过层层推进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将对文化的内在感悟转变为外在输出。

一、走近语篇主题,激活文化图式

图式理论非常强调先前知识对后续新知识的影响。学生大脑中储存着对相关事物的认知,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要激活学生已有文化知识储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化主题,这是基于主题的浅层文化思维互动。文化图式的激活可以采用对话、非连续性文本、微语篇、图示、歌曲、音频和视频等多模态形式。在教学时,教师要兼顾激活的覆盖面,为学生搭建沟通新旧文化知识的桥梁。

When in Rome一课教学前,笔者与学生通过对话问答(Free talk)活动复习前一节课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思路引入单元主题,激活基于礼仪(Good manners)的文化图式。笔者提问如下:

(1)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are in the park?

(2)What should we do in the library?

(3)Whats your idea of good manners?

(4)How do we behave politely in the UK?

前两个问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学生能够说出符合主题的答案。问题(3)则需要学生归纳、概括主题,即act well,behave politely。问题(4)则进一步链接学生的思维与语篇主题,引出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4个问题由已知到未知,具有一定的梯度性。

读前的文化图式激活既是导入,也是前测,用以了解学情,评价学生基于本课主题的文化知识的掌握状况,为语篇分析指明方向。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能够带领学生走近语篇主题,激活学生大脑中的文化图式,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学习新语篇,汲取文化新知识。

二、分析语篇信息,建构文化知识

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也是主题信息的载体。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主题同样依托语篇。分析语篇信息就是要提取文本内反映文化知识的元素,构建知识网,形成概念图,进而使学生获得结构化的知识。学生在结构化知识的帮助下,能清晰概括主旨并梳理主要文化信息,搭建文化知识框架,为信息输出及知识的内化提供有效路径。

When in Rome语篇类型为对话、访谈。主要介绍了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细节。为了让学生形成语篇信息脉络并聚焦文化主题,笔者让学生带着如下问题浏览语篇:

(1)How many kinds of situations did Daniel mention? And what are they?

(2)How do British people behave in each situation?

(3)What was Jennys idea of the proper way to behave in the UK?

學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归纳出语篇主要信息,完成图1所示的信息梳理,使语篇的文化知识结构化。在图1的帮助下,学生输出语篇信息,进一步内化文化知识。这种结构化文化知识的提炼,避免了知识碎片化,使文化主题更突出、更具体、更凝练,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为进一步讨论主题意义奠定了语言、文化和认知基础。

SituationDosConclusionmeet for the first

timebehave in publicbehave at homegreetstart a conversationqueuebump into someonein ones wayvoice—say “hello” or “nice to meet you” and shake handskiss relatives and close friendstalk about the weather...—say “sorry”say “excuse me” and waitkeep voice downsay “please” and “thank you”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选择建构语篇文化知识的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及阅读能力。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画思维导图,培养其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探究主题意义,感悟文化内涵

在英语学习中,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主题呈现的核心思想或深层含义与文化内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学生对主题语境及语篇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及语言学习的效能。通过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挖掘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学生从语篇所传递的表层文化信息走向深层文化内涵。

主题意义探究的路径是多维度的。教师可以从作者的语言特征、文本结构、信息逻辑、作者意图、情感态度等方面带领学生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习得、感悟文化内涵。在对When in Rome的语篇进行深度解读、探究主题意义时,笔者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1)Why do the British people start with a small talk?

(2)Why do they avoid subjects like age, weight or money?

(3)How do you behave at home?

(4)What does the title “When in Rome” mean?

问题(1)让学生明白英国人为什么常以谈论天气这样的安全模式为话题的开端,同时更能让学生理解small talk的交际目的。即“Small talk isnt just about chatting about the weather. The real key to small talk is using it to get to a meaningful conversation.”以及Dorothy Nevill对交谈艺术的见解:“The real art of conversation is not only to say the right thing in the right place, but to leave the wrong thing unsaid at the tempting moment.”问题(2)使学生明白privacy是敏感话题,要学会保护自己及他人隐私。问题(3)让学生懂得,无论是在外还是在家,礼貌及尊重是所有人必须拥有的习惯。问题(4)帮助学生理解了“入乡随俗”的真正含义。即“When we are in a new place, we must do as the local people do or we must follow the customs of the new place.”。

通过对隐藏于文本之后的信息探究,学生对主题背后的文化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深刻感悟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语篇的教学活动,就是要带领学生探究主题的意义,在主题探究中完善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文化认知的提升也能反拨学生语篇阅读理解的能力。

四、创设情境活动,展示文化技能

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创设基于主题的情境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文化交流能力是将文化知识内化为具有价值取向的认知、行为和品格的外在表达,是学生所拥有的文化技能。创设口语交际类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英语做事,展示文化技能。

When in Rome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情境,展开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You are invited to your friends home to have dinner. And make a dialogue between you and your friend. Your dialogue must cover the following aspects:

1.The present you buy for your friend.

2.How do you behave and chat with your friend and his family before the dinner, during the dinner and after the dinner?

3.Any topic you like.

这是基于单元主题的口头输出活动设计。学生会在对话交际中渗透并展示“礼貌得体”这一文化元素。当然,教师也可创设一些微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以语言或肢体语言展示文化素养。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在新情境中思考、解决问题,表达观点,展示文化技能,学以致用,较好地实现了深度学习,也实现了知识向技能的迁移,能力向素养的升华。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也有必要为学生创设主题情境活动,将静态的文本动态化,将内化的知识语用化,将隐含的文化显现化。

五、互动对比阅读,呈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深埋于内心的自我文化信仰的基本表现。开展基于同一主题的中外文化互动对比阅读,有助于学生提取不同语料中的文化元素,发现文化异同,理性理解文化差异,发散文化思维,培养文化认同感,丰富文化厚度。阅读语料可以是连续性文本,也可以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料的语篇体裁可以是诗歌、记叙文、议论文等多语篇类型。在语篇教学中,读后的语言输出是评价学生语篇阅读效能的有效方式。输出可以是书面文本或是口头文本形式。互动阅读,输入文化语料,丰富文化元素,为学生更好地呈现文化自信搭建了多维信息支架。

以When in Rome教学为例,在基于课本语篇的阅读教学后,笔者设计了对比阅读活动。对比阅读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设计启发性问题供学生思考。接着,让学生以Good manners in China为题,口头或书面介绍中国的礼仪。

在对比阅读中,笔者提醒学生不盲目接受和模仿文化行为,鼓励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追问。课外语篇的介入,增加了文化信息语料,启发学生辩证思维,进行超越课本语篇的阅读思考,为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增加民族自豪感、展現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文化意识观照的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是关键。教师要多学习相关文化与语言的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在文本解读中挖掘隐性文化,并通过活动设计使其显性化。在语篇教学中,还可以运用诠释补充法,结合语篇内容挖掘一些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可以开展主题讲座、演讲比赛、文化周、乡土文化同外国文化的对比等与主题相关的课外活动,积累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意识的建构是细水长流、触发学生心灵、需要学生自悟的过程。教师不可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将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理念有机渗透在语篇教学各环节,以文化为载体,培养有高度文化自信的、有文化立场的、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滕梅芳.文化意识视域下的英语单元教学——以“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单元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9(11).

[2] 赵东亮.教材文本主题意义解读的常见问题、原则和路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1(5).

[3] 夏新宇,夏春来.杏坛风华(英语名师专题研究)\[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21.

[4] 刘道义.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8(6).

猜你喜欢

语篇教学文化意识文化自信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思维导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基于策略指导的语篇教学活动层次性设计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