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构趋势与中国的应对

2021-09-28韦倩青农宁宇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19期
关键词:分工重构产业链

韦倩青 农宁宇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严重衰退,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对世界经济投资与贸易带来较大冲击。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原本就存在脆弱性的全球产业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动摇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深化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的基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供应链弹性、高端制造业收缩、核心产业自主和国家安全等生产要求。我们需要分析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的趋势和走向,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动因和作用机制出发,分析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影响及疫情之后出现的全球产业链新趋势、新走向,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先机,把握时代机遇,全力作好各种应对方案和有力措施。

一、全球产业链重构动因分析

1.发达国家

对发达国家来说,制造业持续外迁对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年下降,从总体上看国内制造业处于持续外迁状态,对国内产业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带来不小影响。

一是发达国家国内中低端就业机会减少。加剧中产阶级的不满和原本就激烈的阶级矛盾,政治极端化在经济上则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高端制造业“回流”和逆全球化,提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诉求。二是国内严重的制造业衰落和外移导致产业空心化和产业结构软化,引起发达国家对现有产业发展模式的深思。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主张重振制造业,鼓励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关键生产环节回流,减少对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依赖。三是为转移内部矛盾,开始对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实施频繁干预,并试图挑战巩固全球产业链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跨国公司作为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承担者和执行主体,其全球产业布局被发达国家人为干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作为全球产业链的固基之石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全球产业链重构早已提上日程。

2.发展中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主要表现为对全球产业链不公平地位的不满。生产的全球性分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许多发展机遇和就业机会,只要该国某个产品生产环节存在比较优势,便可通过全球生产体系享受经济全球化红利,但这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国家化分工基础上的。在以微笑曲线(施振荣,1992)来形容的全球产业链中,由发达国家掌握的高附加值产业位于微笑曲线两端,其产业链中利润率最高,成为全球产业链的实际获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占据只能依靠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来参与产业链分工,被动承接发达国家低端环节的转移,在参与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容易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境。因此发展中国家天然对原有全球产业链不满,希望通过全球产业链重构来提升地区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以获得更多福利。

二、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路径

产业链的形成是生产分工的结果,其根本动力也是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因此产业链重构的根本原因是各国各经济主体追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分工生产协作体系。同生产分工一样,产业链重构的影响因素包括供给、需求和制度等三大类。

1.供给冲击

第一,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实施人员流动限制、边境管控、停工停产等疫情防控措施,造成生产要素流动停滞,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第二,新冠疫情暴发后期,跨国公司意识到生产供应链过度依赖中国等特定地区以及供应链断裂后应急不足的缺陷,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生中国存量外资外移和产业外迁的现象,影响全球产业链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第三,从供给层面的技术因素来看,新冠疫情客观上加速了全球制造业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升级。产业链断层压力和世界局势压力也迫使制造业更快地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加大对“新基建”的关注与投入,“新基建”成为新冠疫情后拉动经济复苏和快速增长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成功将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科技端基础设施建设挂钩。

2.需求冲击

第一,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会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的总体萎缩。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经济将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衰退时期,人均产出下降的经济体比例将达到18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第二,新冠疫情对不同国家的需求冲击带来的影响不同。新冠疫情对不同国家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该国的制造业规模、国内市场规模和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国内市场需求越大,新冠疫情带来的国际贸易冲击对国内造成的影响越小。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由于拥有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和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得到及时调整恢复,受新冠疫情和产业链重构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产生的国际市场上的需求转移,全球市场需求和经济中心进一步“东升西降”,给新兴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将会从需求端影响产业链重构。

3.制度冲击

新冠疫情暴发产生的产业冲击,动摇了跨国公司对全球产业链的信心,未来跨国公司将更审慎地决定未来全球生产布局和全球产业链空间结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或许会再次掀起逆全球化思潮和奉行贸易保护政策,加速了国际经贸规则和全球经济治理框架这一制度基础的摧毁,从制度层面加快了全球产业链重构进程。除此之外,部分国家在考虑全球产业分工布局时会更多考虑社会成本最低原则,即把追求产业安全可控性作为生产环节、片段和工序区域配置的重要标准(刘志彪,2020)。跨国公司对全球布局的决策不仅要考虑成本和市场因素,还将更多考虑政府管理效率和社会应急能力。特别是中国、越南在疫情暴发之初表现了较强的应急能力和应对机制,其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国际上广泛认可,巩固了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今后世界各国也将更加重视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加强跨国公司对产业转移目的地治理能力的考察。

三、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构新趋势新特点

1.横向上区域化,本土化收缩

传统全球产业链根据比较优势将各生产环节分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优点的同时,也带来了链条环节过多,空间距离过长的弊端,无形中提高了整个产业链断链的风险。一旦发生全球性灾害,世界各地分工协作的优势就会迅速转变为劣势,给全球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新冠疫情后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出台疫情贸易限制措施、外资审核高标准、技术封锁措施以及鼓励企业回迁、刺激本土产能的激励政策如表1所示,全球产业链将在空间形态上向区域化、周边化、本地化转变,世界主要大国将原本跨国公司分散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收回到同一个国家或相邻区域进行集中生产,有效弥补了传统水平分工的全球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弱的缺陷。

表1 新冠疫情发生后部分发达国家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

2.在超大型区域贸易协议框架下进行

自2008年以来,受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单边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遭到严重破坏,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伴随着全球产业链区域化、本土化趋势的增强,全球产业链重构将在超大型的区域贸易协议框架下进行,一些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如北美、欧盟、中国—东盟、美洲、非洲各类自由贸易区以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参与国经济规模占全球总规模的10%~30%,在构建区域内联系与对话机制、推动区域或双边多领域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此类协定的签署实施,北美、欧洲、亚洲三大经济板块的区域化特征将进一步加强,将重构全球经贸秩序、格局和产业链格局。

3.纵向上垂直分工缩短,形成产业链集群

纵向分工缩短是指将原本跨国公司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公司的各个生产环节和生产工序的产业链分工收回到同一个公司内部进行,在同一个跨国公司内部自行完成不同生产环节和工序,形成产业链垂直整合。纵向分工缩短从经济学上看不符合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原则,但却能够提高跨国公司对不同生产环节的自主性和可控性,吸取疫情期间产业链断链和应急不足的教训,实现生产自主可控和规模经济。由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企业在区域内集聚,在一定地域内既实现水平分工横向密集又做到垂直整合密切分工的结构性产业链重构,有效避免了全球产业链收缩带来的经济效益损失。既弥补了原有产业链脆弱性的缺陷,提高全球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又能延续原有全球化分工高效率、高利润的优势,实现经济全球化福利全世界共享。

4.全球产业链向数字化转型

第一,新冠疫情放大了经济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特征,加速了全球数字化趋势。在新冠疫情严重的地区人员流动受到严重限制,人们不得不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来保证政治和经济的正常运转。数字平台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新的驱动力,为传统产业链转型升级提供计算、服务、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指导和调节生产者的贸易行为,从需求角度作用于全球产业链重构。第二,新冠疫情的冲击促使未来产业发展更重视数字基建的重要性,特别是云服务、物流网和远程服务对世界投资与贸易的重要性。以中国为例,中国现阶段正着力于5G、数据中心和物联网等新基建的建设,通过信息基础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向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中国对策

1.优化国内产业链

一是“招商引链” “引资补链”和“引资扩链”。产业链集群化是本次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要利用此次产业链重构的契机,吸引世界市场上的流动资本投资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紧密外资和中国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链集群。二是“政策完链”。运用综合调控手段对国内产业链布局作出科学的空间调整,加快形成产业链集群。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制造业产业链,要吸取疫情期间的教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相关政府部门要尽快进行政策创新,进一步优化国内产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制定更多适应于全球产业链重构所需的规章制度。三是“技术升链”。必须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技术创新,加强中国制造业核心环节研发突破,鼓励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重视新基建建设,聚焦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重点,把关键生产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产业自主可控的有利格局。

2.重视国内大循环,创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第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从供需两方面着手,供给方面要坚持和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证疫情中后期间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需求方面要扩大内需,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扩大企业投资需求。第二,坚持“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同时有选择性有侧重地倾向于中国内部市场的开发,改变原有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发展格局。第三,以新基建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化,为双循环赋予新动力。跟上并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潮流,同时能够释放国内需求,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双循环”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3.积极推动区域层面、全球层面的多边经济合作

受新冠疫情影响,东盟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占外贸总值在疫情期间首次超过30%。可以根据亚洲周边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和比较优势,利用中国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合作,推动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产业链集群化。加快与东盟之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建设。推动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新兴国家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东亚高新技术产业链构建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产能合作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链构建。从亚洲地区着手,逐步构建全球自由贸易合作网络。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和中欧投资协议谈判,加快对日韩的自由贸易港区建设,形成世界上新的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点。

4.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建设和完善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通用性技术体系。提升宽带与网络硬件设施的联通效率,鼓励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创新合作平台,形成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良性互动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系统,建立创新主体多元化来分担创新风险。二是积极发展基于5G、智能经济、大数据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积极出台鼓励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带头、市场主导的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的新模式。三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升在制造业企业生产环节中数字化技术的使用率,指派相关技术人员对企业内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平台的使用科普与应用推广,让数字化技术更加深入渗透到制造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猜你喜欢

分工重构产业链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长城叙事的重构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