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史的内在规定及其融入思政课的价值维度

2021-09-27胡沫张湘沂

中国德育 2021年17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

胡沫 张湘沂

摘 要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总要求,也是总书记对党史内在规定的本质把握。因为党史不是抽象观念,也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具体的历史存在,具有自身内在的丰富性规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分别揭示了党史的历史必然性、意识形态性、道德践履性和历史过程性的内在规定。这一内在规定要求党史融入思政课时要讲清党史的真理性、突出党史的价值性、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和切实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

关键词 党史;内在规定;思政课

作者简介 胡沫,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湘沂,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史学习教育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不仅是总书记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总要求,而且也是总书记对党史内在规定的深刻阐明。因为学习党史的总要求不是外部的抽象价值赋予,而是来自党史自身内在规定,如果党史没有相应的内在规定,那么这些总要求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是说,党史作为具体的历史存在,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具体现实规定。党史这个概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中包含着既定的历史必然性、意识形态性、道德践履性、历史过程性等各种现实关系规定。因此,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重要论述中的党史内在规定意蕴,不仅对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推进党史融入学校思政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党史的内在规定

我们既要反对把党史虚无主义化的倾向,也要反对把党史本质主义化的倾向。因为党史不是永恒不变的概念或理念本质,不是超历史存在或先验历史存在,而是既定现实社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阶级关系的产物,党史内在地承蕴着既定历史阶段的现实社会关系,赋有特定的初心和使命,正如马克思所说,唯物史观“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唯物史观来认识党史,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总书记提出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总要求,分别从四个方面揭示了党史的内在规定。

学史明理揭示了党史作为人类历史活动,是一门历史科学,具有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明理是增信、崇德、力行的前提。这是总书记对百年党史规律的深邃思考,也是总书记对党史内在规定的前提揭示。党史作为既定的历史,首先要具有历史的合法性,而合法性来自真理性,真理性又来自于现实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必然性,历史必然性是党史客观存在的一种真理性形式,学史明理就是要求通过学习党史来明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历程的历史必然性。作为历史必然性的“理”,党史不是主观意志的概念思辨,也不是先验的神秘体系,而是一门实证科学、历史科学。马克思说:“我们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2]马克思之所以不考察自然史而只考察人类史,是因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他们撇开了人类社会和现实的第一个前提,那就是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而这个前提是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所谓科学就是“经验的科学”[3]。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正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经济结构经验的实证科学、历史科学,“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 [4]。也就是说,党史是实证科学、历史科学,党史以新唯物主义为人类历史价值取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立足百年来中国现实社会经济关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切实回答了党史中的“理”,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学史增信揭示了党史作为一套价值体系,具有意识形态性。党史具有真理性,更具有价值性。党史是历史科学,但不是什么别的历史,它首先是党的历史,党史姓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开天辟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的历史过程,它深刻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根本问题,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说明党史不是体系化的外在知识范畴,而是立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历史运动过程的意识形态主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党史是党的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所说,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不是以任何一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体系为依据的,它“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5]。党的意识形态是党的现实历史关系的真实表述,要求理解和认同党的意识形态,就要回到党的现实历史过程中来,不能把党史抽象化、碎片化、庸俗化、娱乐化,更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来认识把握历史,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持以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了党史内涵的意识形态规定,对党史意识形态规定的遵循就是对党史的信仰,对党史的信仰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6]。

學史崇德揭示了党史作为党的精神血脉,具有道德践履性。党史不仅是国家、政党、社会历史层面的外在实践活动范畴,也是个人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的内在道德实践范畴。学史崇德就是要从党史中汲取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血脉和坚定理想信念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因为党的百年伟大历史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沉浸着党的红色基因和精神血脉,学习党史,可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党史之德并不是独立的先验的自由意志,也不是剥削阶级的虚伪的道德伦理,而是植根在致力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的无产阶级道德践履。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接续奋斗、视死如归,涌现了无数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铸就了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红色血脉和精神谱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信念,深深地熔铸在党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血脉之中,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国之大者”,是广大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精神资源。总书记指示我们要从党史中传承好中国革命的红色基因,赓续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涵养好个人的大德、公德和私德,正如总书记所说,党史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学史崇德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 [7]。

学史力行揭示了党史作为党的奋斗史,包括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历史过程性。党史不是黑格尔观念运动的历史,而是具体的社会存在,有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党史的生成过程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不懈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的现实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也就是说,党史不是僵化的教科书,而是现实的历史过程,它面向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不能把党史仅仅定格在过去,而把现在和未来排除在党史之外,因为现在和未来是正在生成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明天是未来的历史。我们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本身就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正如马克思说,历史自身并不会做什么,它本身也没有任何丰富性规定,它“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8]。这告诉我们,党史作为历史发展进程,它不是在人的头脑中建构起来的,也不是泛神论那种由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而是由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所带领的人民群众在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中通过不断斗争、不断革命所创造出来的,全部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我们学习党史、践行党史,并不止步于掌握党史知识或者掌握党史规律,而在于回到这个历史过程中去,传承过去,奋斗现在,开创未来。如同总书记所说,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停步不前,而是要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达的未来贯通起来,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二、党史融入思政课的价值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内在规定所作的开创性阐述,在理论上创新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史概念的内涵,把党史概念从历史学层面的讨论提升到人类社会历史层面的批判高度;在实践上革命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史观,把马克思主义党史观从社会关系领域的阶级斗争场域推演到创造性地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的伟大斗争层面。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党史内在规定的重要阐述,不仅可以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的意义,而且可以为我们推进党史融入学校思政课、深化全社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辟价值维度。具体来说,党史的内在规定融入学校思政课的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史明理要求思政课讲清党史的真理性。党史的真理性在于党史的历史科学性,即历史唯物主义,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不只是一种辩证逻辑,而是历史逻辑,历史在逻辑中展开而有章可循,逻辑在历史中勾连而有据可依,历史与逻辑统一是马克思历史科学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绝对理念主体把历史统一于逻辑的历史唯心主义缺陷,而用现实的人和现实的活动过程把逻辑统一于历史,让历史不再是碎片,也不再是观念,而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结构。正如马克思所说:“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10]逻辑统一于历史后,党史中的逻辑不再是抽象概念,作为思想进程,它不是在思维中开始的,而是在党的百年奋斗过程中开始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历史实体,这是逻辑的真;逻辑中的党史也不再是一个个碎片化的拼盘,作为逻辑统摄的实在实体,它不是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性事件,而是经过历史过程本身规律修正过的具有丰富性规定的历史科学,唯物史观是党史的逻辑实体,这是党史的理。党史作为历史科学的真理性,就在于它是逻辑统一于历史的历史逻辑,是真的理和理的真的统一,全部党史的真理性在于历史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我们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历史的真理性和历史必然性,不断增强历史定力。

学史增信要求思政课突出党史的价值性。党史是有价值赋予的,它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也不是纯粹的历史知识,而是党的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体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及人民群众在历史领域的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精神力量。当马克思说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1]时,实际上是揭明了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也就是说,现实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决定了党的初心和使命,而党为之奋斗的百年历程用铁的事实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价值命题。这是党史价值规定最大最高的“信”,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学校思政课要讲好这个“信”,一方面要坚持知识教育和信仰教育相统一并且知识教育统一于信仰教育的价值原则,因为党史不是僵化的知识而是鲜活的信仰,我们要在历史情境中突出党的初心使命,在党史知识中升华党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四个自信”;另一方面要坚持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而不是以史带论的价值原则,因为党史是具有逻辑的,这个逻辑不是概念运动的逻辑,而是经过党的奋斗历史过程修正过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党史只有在这个宏大叙事中才能统摄历史走势,如果以史带论,就会把历史碎片化,进而割裂历史的必然性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学史崇德要求思政课厚植党史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党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精神血脉和红色基因,它是党史之德所在,是我們对广大党员和青年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最好资源和素材,思政课学史崇德就是要厚植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党史之德。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思政课。因为党史以宏大叙事又不失鲜活的历史逻辑启示我们党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必然性,以波澜壮阔的历史视野告诉我们党一百年来接续奋斗所开创的伟大道路、伟大功业和伟大精神,以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感悟我们坚定践行共产党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初心和使命。正是因为党史自带实践力量和精神力量,总书记一再指示我们在新时代要用好红色资源和鲜活教材,“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2]。党史之德用事实告诉我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统一的,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党史之德是胸怀“国之大者”,也是胸怀“党之大者”和“社会主义之大者”。在思政课中学史崇德,就是要厚植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将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者”“社会主义之大者”统一起来,坚持爱国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而不能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党之大者”不真心、对“社会主义之大者”无信心,从而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全国、全社会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学史力行要求思政课切实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学史力行的根本目的在于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不断将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实事、干成事的动力。明理是学史的前提,增信是学史的保障,崇德是学史的动力,力行则是学史的最终目标。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13]也就是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全体党员乃至全社会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不断提升运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党在新时代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对于学校思政课来说,学史力行的关键和落脚点就是把党史的立德树人功能发挥好。为此,一是坚持党史的思政课维度。思政课不是党史,但是党史一定是思政课,因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党史并不是纯粹的历史,它是党的初心使命的践行过程和奋斗过程,集中体现为党的宗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立德树人的在场性质。习近平总书记说,学习党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修课,“这门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14]。修好党史这门思政课,不是把思政课都讲成党史,而是党史必须讲出思政课味道,即立德树人的味道,用党的初心和使命引领青年学生在党史中激发信仰、汲取力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树立思政课教师的党史情怀和党史视野。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5]思政课教师的情怀要深、视野要广,核心是党史情怀要深、党史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只有胸怀“国之大者”的党史情怀,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引领青年学生把握大势,与新时代同向同行,敢于担当;思政课教师只有具有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奋斗史的党史视野,才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讲清楚”[16]。三是引导青年学生统一历史和现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历史并不是悬置的过去,也不是观念的知识,而是现实的自然过程,我们已经置身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过程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思政课要引领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现实,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做好当下的事情,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争做“强国有我”的新时代自信青年!

参考文献:

[1][2][3][8][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516,331,295,550-55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

[5][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45,603.

[6][7]习近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J].求是,2021(13):4-15.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2]习近平.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J].求是,2021(11):4-10.

[1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12-09-10(1).

[14][1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5-16,11-12.

[1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党史展厅设计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