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逻辑理路
2021-09-27冯永刚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向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并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他指出,红军将士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理想信念依然是我们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用初心砥砺信仰、用理论坚定信念、用实践增强信心,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 要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明禀赋与不竭动力。新时代赋予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意义,新征程当有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应紧扣时代脉搏,锐意进取,从逐层推进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情感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路向出发,遵循价值引领、文化自信、情感浸润和行为砥砺的发展脉络,建构起契合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思维范式和分析框架,勾勒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有序推进的图谱,切实肩负起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
关键词 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逻辑理路
作者简介 冯永刚,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理想信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是导航人生方向的引擎,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希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和政治信仰在奋斗目标上的彰显。理想信念具有凝心聚力、鼓舞志气之效,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且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青少年是國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朝气蓬勃、激情飞扬、富有梦想,是新时代大有作为的一代新人。理想信念是青少年的精神支柱,是激发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力量之源,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1]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价值引领、文化自信、情感浸润和行为砥砺四者环环紧扣,相辅相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扎实推进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发展路向,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良性循环的逻辑表征,是推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落地生根的时代吁求。
一、价值引领: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航标导向
科学的、合理的和公允的价值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沿着准确轨道稳步推进的指针。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价值体系的集合。失缺了科学价值的指引,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势必在各种价值的对峙和冲击中土崩瓦解,推进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改革与深化势必会落空。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时代的使命引领青少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不负重托,奋发有为。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指明了寻求自由和自身解放的道路,是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赋予人的生活以理想和信念,对于我们的生活给予一种理论的支撑。”[2]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寻求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3]正是凭借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挺起脊梁,奋勇前进,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内在要求与发展路向。新时代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增强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之为自身健康成长和成才的思想指南,始终不渝地做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二)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方向、关乎道路、关乎民族的凝聚力,是新时代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习近平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举足轻重,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理想信念教育的扎实推进。在国际形势日趋多变、价值观念多样、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意识形态领域日趋复杂的当今时代,青少年理想教育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针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年龄特征,结合青少年社会阅历浅、经验不足、容易被错误思想蛊惑的实际,要筑牢青少年理想信念根基,占据意识形态的制高点,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握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切实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思想舆论,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的着力点,努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将中国故事、中国智慧和中国声音融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之中,促使当代青少年怀揣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成为支持他们积极有为的持久精神动力。
(三)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各族儿女勠力同心、矢志拼搏、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赋予青少年的光荣使命。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也必将在一代代青少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努力奋斗中得以实现。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共筑中国梦的价值理念,引导青少年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志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心共筑中国梦,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精神食粮,放飞梦想,投身强国伟业,把自己的成长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有机衔接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理想之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足履实地、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二、文化自信: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自觉
提升理论自觉的认识能力,是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摆脱认知拘囿、推陈出新并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题中要义。在恩格斯看来,“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理论自觉有赖于文化自信的滋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肯、自觉尊奉和积极践行。理想信念教育根植于文化的沃土之中。习近平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6]并提出了“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命题。紧跟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文化自信中提升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自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是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7]如《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向和信念、《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目标、《礼记·大学》中“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等等。为此,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性,引导青少年认同和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得到濡染和润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青少年的内心,成为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二)提振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创造的为寻求民族独立和自由解放的文化。作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革命文化一直是坚定政治方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支撑。革命文化既有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亦有舍生取义、百折不挠的民族气节,更有不忘初心、担当奉献的炽热情怀。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因子,是激活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信念催化,是坚定青少年不畏困難,坚守初心的提振。缺失革命文化的文化自信如同断链的轴承而无法运转,相应地,缺位革命文化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也如同水磨中缺少了水而难以为继。因此,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有的放矢地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各个环节,让革命文化重整旗鼓,焕发时代光芒,让青少年徜徉在革命文化之中,志存高远,坚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政治理想和价值信仰,勇于开拓、奋发图强,从而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不竭的精神支撑与提振动力。
(三)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是革命文化的发展性弘扬,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坚定社会主义的文化立场、强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之根。拥有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能够引领青少年走在时代前列,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关照自身,让理想激励前行,在开拓奋进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8]反之,如果缺失了文化自信,等于割断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精神命脉,理想信念教育也必然举步维艰。然而,置身于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中西文化冲突所引发的痛苦与煎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文化选择的难度与文化受害的机会。一些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有诱惑,模糊了民族文化精神,在价值取向上优柔寡断、彷徨不定,直至发生了严重的认知偏差和价值迷失,逐渐否定或遗弃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立场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转而投向了西方文化的怀抱,进而产了文化上的虚无主义,引发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鲁洁教授指出,失缺了民族文化立场,这是一个民族自我放逐的体现。因此,新时代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作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精神引领,引导青少年从文化盲从或文化自卑等文化误区中解脱出来,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性认同上,激发青少年发自内心地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依赖感与自豪感,坚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强劲的、恒久的生命力,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生成自我认同的民族特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久久发展、荣荣向上的丰厚精神滋养,让拼搏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三、情感浸润: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动力驱使
人们的行为既受理智的影响和制约,也受情感的支配和驱使。“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沟通认知和行为的枢纽,通情才能达理,才能增强行为的坚定性、一惯性和持久性。“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9]情感具有净化灵魂、滋养心智、陶冶心灵的功能。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传授一定的理论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但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彰显并不在于知识的多寡,而在于感受和体验的深度。情感浸染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推动力和催化剂。相对于极易引发个体抵触心理的冗长的理论说教和生硬植入的知识灌输,情感浸染具有怡情养志、怡情悦性、情真意切的特征,其在青少年理想教育中的独特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一)厚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厚植家国情怀既是天职,也是担当,更是心之所至,情之所钟。长期以来,家国情怀一直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家国情怀也被赋予新的时代要求。在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结合和有机统一。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厚植家国情怀,培植青少年的精神家园,用“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引导青少年深切关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把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炙热相融,树立远大理想抱负,激励和鼓舞青少年以饱满的爱国之情追逐青春梦想,把新时代女排精神、工匠精神、新冠疫情防控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奋斗与牺牲精神植根于自身的情感体系中,内化到建功立业的精神追求中,延续到实现祖国繁荣与发展的征途中,争做新时代奋进的追梦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激发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个体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自觉主动地做好应尽义务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状态。作为社会的存在,人的生命意义不是自我的赋予,每个人应承担起自身应有的责任。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态》中也得到了体现:“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10]在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要重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激发他们高度的担当精神和奉献意识,引导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党和国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把理想信念、责任担当融入爱国、兴国和强国之中,在人生成长道路上强化责任担当,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在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篇章中放飞人生梦想,更好地完成时代与人民赋予的使命。“有意义的生命必然应当是献身于某种封闭的个人生命之外的东西,只有当人在履行使命和实现超个体的价值的时候,他才能找到合理的自我存在,也就是使自己成为有生命意义的存在物。我们所与之联系和作为其一部分的切近整体是民族或人类的生命,脱离了祖国,脱离了与祖国命运的联系,在人类过去和将来的文化创造的统一性之外,在对人类的爱和人类的共同命运之外,我们就不能实现自身,不能拥有真正有意义的生命。我们就好比一棵树的枝和叶,要吸取整体的营养,靠着整体的生命而枝繁叶茂,如果整体已没有生命,那么我们就会枯萎和凋零。”[11]
(三)提升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指个体在集体中作出的贡献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肯定和褒奖时所产生的情绪品质,是激发人们奋发上进和不断超越的精神动力。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非个人力量所能奏效,需要团队协作、久久为功的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是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缺乏了集体荣誉感,青少年就失去了上进心和自信心,理想信念教育就缺乏力凝聚力与战斗力,必然得不偿失。为此,要强化青少年为集体做贡献、为国争光的主人翁意识,激发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汇聚起“万众一心”的强大合力,聚集起不负韶华、报效祖国、攻坚克难、建功立业的思想共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频共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要充分发挥集体荣誉感的感召作用,焕发青少年紧跟时代步伐的强大动力,齐心协力,积极奉献,全身心投入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拼搏的青春中争做时代的先锋和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行为砥砺: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使然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于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而言,知性化育固然重要,力学笃行更不可没。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只有扎根实践,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才能开花结果,提质增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
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做好顶层设计,这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要义。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建立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教育机构要把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纳入工作的总体方案之中,遵循总体筹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逐步完善的思路,有效规避单纯追求教育效果的急功近利的错误做法,坚决摒弃理想信念教育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雷声大雨点小的短期化和形式化的弊端,推动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步入长效发展的轨道之中,推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要深化青少年自觉的行动意识,并外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青少年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最终要从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因此,要用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涵养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不断激发他们对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自觉意识,放飞自己的青春和理想,在脚踏实地的切实行动中,把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12]
(二)拓宽实施渠道
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重在落实、贵在实施。做好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要采取多种途径,努力拓宽实施渠道,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自身的责任担当与民族复兴使命,用实干成就精彩人生。第一,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材和课堂之中。要在青少年群体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内容的学习活动,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青少年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3]让理想信念教育入脑入心,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引导青少年学生能够学会自我教育,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提升”,坚定青少年对理想信念执着的精神追求。第二,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青少年创设实践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帮助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锤炼意志、砥砺品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奏响奉献青春的最强音。第三,要占领网络阵地,拓宽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理想信念教育由单向传播式向双向互动式的转变。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程序(APP)、微信公众号、抖音、微视频等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趣味性、启发性和亲和力,在网络上弘扬正能量,净化网络风气,增强青少年的政治敏锐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不断提升其网络自律的意识和品格,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三)强化示范引领
榜样是激励人们自我革新、永攀高峰的精神动力。增强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还有待强化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首先,要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师要成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引路者,以崇高的理想信念感染青少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成为胸怀祖国、心中有根、坚定信念的一代新人,诚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所指出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4]其次,要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为子女在坚定理想信念、捍卫国家尊严、敬业奉献等方面做表率,把子女培育成为热爱祖国、奉献人民、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最后,要充分发挥新时代先进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介绍新时代先进人的事迹,如黄大年、张桂梅、黄文秀、杜富国、张丽莉等时代楷模爱国、奉献和奋斗的故事,用真实、鲜活的榜样感染和鼓舞青少年,触及他们思想和灵魂的深处,激发他们感动、崇拜和效仿的内驱力,从而形成学模范、赶模范、超模范的自觉行动,收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功效。
(四)营造优良生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同样可以塑造人和改变人。新时代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营造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卓有成效的基本保障。为此,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净化社会环境氛围。要突出社会教育的宣传作用,在全社会弘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激发社会正能量,形成有利于青少年理想信念形成的正向驱动力,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和报国志,为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优良的社会环境支持。另一方面,要净化青少年个体的内心环境或精神世界。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充盈广大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激励青少年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成为理想信念的坚信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和争当时代先锋的革新者,自觉地将理想信念融入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息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1.
[2]孙正聿.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4]本报评论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N].人民日报,2018-08-30(0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7-18.
[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
[8]馮永刚.学校制度文化育人的逻辑向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5(5):135-144.
[9]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11]弗兰克.人与世界的割裂[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5:189.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4.
[13]冯永刚.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的“失度”与“适度”[J].中国德育,2019(12):34-36.
[1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01).
责任编辑︱郭鑫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