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电动自行车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

2021-09-27周法超

电池工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失控电动电池

周法超,光 健

(苏州大学 保卫处,江苏 苏州 215000)

1 引言

近些年,高校校园面积增大,学生的生活区与教学区分离,部分学生需要在不同校区内往返上课等原因,学生购买电动自行车校内外出行已渐成常态。然而,校园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校内充电桩数量少,一些高校没有设置集中充电点或者配套的管理措施,师生“飞线”或者拖线充电的现象时有发生。电动自行车在带给人们生活便捷的同时,其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应当值得人们关注,由此导致的消防事故也屡见不鲜。据新闻媒体报道,2019-09-09,深圳市宝安区某公寓室外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发生火灾,造成68辆电动自行车和3辆汽车被烧毁;2021-05-15,广西百色学院的电动摆渡车突然着火,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但4辆电动摆渡车被烧毁;2021-07-08,杭州西湖区一辆正常行驶中的电动自行车突然起火,车上一对父女被严重烧伤。而造成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均与电动自行车电池故障相关[1-3]。据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7月,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6 462起[4]。

因此,认识了解电动自行车的消防安全风险,从技术、制度和管理上做好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校园内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电池的热失控

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事故多与电池的不安全行为相关,而电池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由热失控引起的,热失控也是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常见失效模式之一[5]。一般来说,当电池在受到碰撞、刺穿,使用不当如过充电或者过放电,长期处于过热状态,内部发生短路,电池结构老化或者缺陷等时候,电池的温度就会升高,升温还会引发一系列的放热副反应,如果这些副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疏散或者控制,会导致电池的持续升温,使得热反应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热失控的发生,电池发生冒烟、着火等自燃现象,甚至爆炸(如图1所示)[6]。

图1 导致蓄电池发生热失控的原因及其后果[6]Fig.1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rmal runaway for batteries[6].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自行车中的电池以铅酸蓄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为主。以铅酸蓄电池为例,电动自行车热失控所导致的安全事故中多发生在充电过程。一般来说,充电过程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电池欧姆内阻产生的热量,它通常会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变大,特别是当电池超寿命使用时,欧姆内阻的发热量会愈加明显,导致充电时电池温度容易过快升高。

(2)充电末期的副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是热失控的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充电量超过70%时,电池的极化电压会升高,进而导致电解水等副反应的发生,例如,当充电的单元电压达到2.35 V时,正极板会出现析氧反应,当电压进一步升到2.42 V时,负极板开始出现析氢反应。生成的两种气体又会在负极板处再次发生反应复合成水,同时伴有大量的热释放出来,这是导致电池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当电池发生过充时,热量的累积可能会引起电池外壳发生热形变,而电池内部由于富集大量气体而具有很高的压力,就会使电池发生鼓胀、爆炸。

(3)电池散热性能差或处于高温环境中,也是导致电池温度陡升的因素之一。例如,当电池处于散热性差的封闭空间或者在夏天高温天气(>35 ℃)进行充电时,此时电池温度等于环境温度与电池升温之和,这样就加大了充电过程热失控的风险。通常,正规厂商生产的电池中含有温度监测模块,来预防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发生热失控,即当电池的温度超过预设值时,模块会自动切断电路。但是对于劣质或者由不正规厂商生产的电池中,往往没有这一功能,这也成为热失控发生的安全隐患。

(4)充电器与电池不匹配,或者使用非原装或三无产品的充电器,也是导致热失控发生的因素。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所配置的充电器多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充电模式,即将充电过程分为恒流、恒压、浮充三个阶段[7]。以恒流阶段为例,该阶段所采用的充电速率为0.15 C(C为该电池的容量),对于不同容量的电池来说,恒流电流差异很大,如12 Ah电池的恒流电流是1.8 A,而20 Ah电池的恒流电流则为3 A,如果在充电时发生充电器混用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小容量电池在大电流下充电,过快的充电速率导致电池升温速度加快,出现热失控。

3 高校电动自行车现状与安全隐患

大学校园是人员高度密集区域,大量电动自行车的无序使用,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引发许多新问题。以苏州某高校为例,据统计校内现存各类电动自行车约1.5万辆,平均每三人拥有1辆,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风险。一方面,校园交通路窄、人流集中、缺少指示灯、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等主客观因素,导致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频发;另一方面,电动自行车在日常使用和充电管理中,不注重车辆定期的保养维护中,很容易造成电器的短路,由此导致的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2021年苏州某高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校内电动自行车使用管理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2 952名本科生中,有43.22%的学生会选择电动自行车作为上课(含跨校区)及实习等日常出行方式,这主要考虑是电动自行车具有很好的便捷性和较低的时间成本。但是,电动自行车在使用中存在乱停乱放、人车混行严重现象。在受访学生中拥有电动自行车占到了35.69%,然而,在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调研显示,仅有31.33%的学生清楚地了解电动自行车充电方面的安全知识,28.22%的学生反馈电动自行车充电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影响到了个人生活。

调研还发现校园中二手电动自行车存量基数庞大,这类车辆购置成本低,缺乏质量保证,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隐患。例如,有些电动自行车“超期服役”,线路、电池老化严重,相比新车更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另外,部分电动自行车由于维修成本过高,会被学生弃之不管变成“僵尸”车,造成校园废旧车辆积压成灾,不仅会浪费了公共空间,破坏了校园的环境,还会增加了消防安全隐患。

4 高校关于电动自行车管理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各高校针对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各有要求,其中,有的高校明令禁止校园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如:广西一些高校自2013年开始就陆续在校园内限制电动自行车使用;2016年南京工程学院发布《关于禁止学生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入校通行的通知》;2018年湖北工业大学制定的《校园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中规定:教职员工的电动自行车一律实行登记;禁止大学生在校园内骑电动自行车。其中,2017年《清华大学学生公寓住宿管理办法》规定:将电动车电池列为违章电器,校园内不提供充电设施。此举在校内引发争议,对于这种“一刀切”的管理办法,学生情绪波动较大,方案施行的阻力较大。有些高校则是从源头上控增量,规定新生不能自购电动自行车,逐步减少校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2020年江苏大学印发《江苏大学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中明确:自发文之日起,学校不再给学生新购的电动自行车办理专用通行证。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学生选择电动车作为校内交通工具,是现实需要,对电动自行车管理不能采取简单“堵和限”或者“一刀切”,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时应结合自身情况,广泛征求意见。例如,苏州某高校根据自身现状,根据苏州市公安局《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管理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通告》的规定,以“有效遏制我校电动车数量,消除因电动自行车所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降低交通事故”为目标,根据校园实际开展源头管理、登记上牌、严管路面,确保校园安全有序[8-10]。

(1)按照“控制增量,满足需求”原则,严格控制校内电动自行车存有量。明确指出校内师生和校外访客自有的无牌照、苏州大市以外牌照的电动自行车不能进入校园,新生明确不能购置电动自行车辆,确保校园存量不再增加;针对校园内电动自行车种类繁多、难于管理的现象,逐步引入共享(电)单车,既满足师生校内交通的需求,又可以避免资源闲置,还可以有效地抑制校内电动自行车增量;通过引入正规的厂家,按照公开、公正、合法的原则,希望师生转让出售的自有车辆,并到车辆进行价格评估、合理回收。

(2)规范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投入适当人力管理、合理配置集中充电区域。对管理区域内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开展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专项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对检查发现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的,应当告知、制止并组织清理。此外,电动自行车的电瓶将作为违章电器,禁止电瓶进入校内楼宇;逐步拆除现有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宿舍区消防隐患);落实集中充电柜和车辆停放的选址,落实隔离、监护等防范措施,防止发生火灾。电动自行车应停放在指定地点或车棚内,禁止占用公寓楼道、教学楼通道、机动车道、消防通道等停放。对违停车辆贴违停告知单,由二级单位落实教育工作,对违停累计超三次的电动自行车辆列入“禁行名单”。

(3)大力提倡“文明校园、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在全校师生中树立低碳理念,提高低碳意识,坚持“能走不骑,能骑不开”的出行理念;倡议师生主动遵守交通法规和学校交通安全管理规定,服从学校工作人员的管理,校园电动车安全、文明、规范行驶和停放。

5 结语

校园电动自行车难题的破解,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内电动车管理,规范道路通行秩序;培养师生时刻牢记“行其道、遵其序、守其规”的安全文明意识,学会正确使用和维护电动自行车。只有做到安全工作人人有责、人人担责,才能真正实现校园安全形势的稳定和提高。

猜你喜欢

失控电动电池
电池很冤
“一粒盐电池”
一场吵架是如何失控的
把电池穿身上
穿在身上的电池
电动自行车
定身法失控
纯电动重卡展会遇冷
MINI 电动概念车
基于Cruise的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