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术后颅内微缺血危险因素

2021-09-27贾耀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贴壁弹簧圈抑制率

贾耀辉,吕 超

(1.三二○一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汉中 723000;2.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2)

颅内动脉瘤栓塞后继发颅内微缺血(intracranial micro-ischemia, IMI)临床常见[1-2],发生率约10%~77%[1-3]。既往研究[4-6]发现,支架辅助栓塞(stent-assisted embolization, SAE)与IMI相关,而高血压、糖尿病、血小板抑制不足、动脉瘤宽颈形态等亦被认为是IMI的危险因素[6-7]。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是诊断IMI的敏感方法[3-4]。本研究分析SAE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发生IMI的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纳入标准:①DSA确诊未破裂颅内动脉瘤;②接受SAE治疗;③术前血小板抑制率达标;④术前及术后3天内接受头部MR平扫+DWI。排除标准:①脑血管畸形或烟雾病相关动脉瘤;②支架内血栓或动脉瘤破裂;③联合应用替罗非班等抗血小板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进行抗血小板准备,待血栓弹力图提示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 AA)或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通道抑制率之一≥75%(达标)时方可实施治疗。

1.2.2 介入操作 采用Siemens Artist Zeego DSA机为引导设备。穿刺股动脉后予5 000 IU肝素,术中每小时追加1 000 IU肝素,持续监测活化凝血时间并保持≥300 s。以5F Cordis导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基本情况。而后采用6F Envoy指引导管建立通路,将支架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远端载瘤动脉,妥善固定后将栓塞微导管头端送入动脉瘤腔内,实施栓塞并释放支架后完成治疗。

1.3 术后MR检查 于术后3天内以Siemens Avanto 1.5T MR仪采集头部DWI,参数:层厚8 mm,TR/TE 9 000 ms/137 ms,间距1.5 mm,矩阵230 mm×230 mm,b值为0、900 s/m2;将直径≤15 mm的高信号病变判定为IMI[8]。

1.4 观察指标 以AA及ADP通道抑制率均≥75%为血小板抑制良好,仅单通道抑制率≥75%为血小板抑制不足。对比IMI与非IMI患者的基线资料、动脉瘤特征、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观察术后支架贴壁程度和微弹簧圈襻疝出瘤囊情况,并由2名从事神经介入治疗5年以上的医师根据Raymond分级标准[9]共同判断动脉瘤栓塞程度。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IM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36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经SAE治疗后,97例(97/236,41.10%)发生IMI(IMI组,图1),139例未发生IMI(非IMI组);两组间合并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病史、血小板抑制不足、前交通动脉瘤、伴瘤内附壁血栓、支架贴壁不良及微弹簧圈襻疝出瘤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抑制不足、前交通动脉瘤、伴瘤内附壁血栓、支架贴壁不良及微弹簧圈襻疝出瘤囊是IMI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4。

表1 SAE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IMI与非IMI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表2 SAE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IMI与非IMI患者颅内动脉瘤特征比较

表3 SAE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IMI与非IMI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表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MI危险因素

图1 患者女,45岁,SAE治疗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后继发IMI MR DWI连续断层图像示右侧额顶叶新发点状高信号

3 讨论

既往文献[1-3]报道,SAE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后IMI发生率为10%~77%,本组为41.10%。明确SAE后IMI发生危险因素对于改善预后意义重大,但目前对于IMI发生危险因素的报道不一。PARK等[1]观察271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发现年龄、糖尿病、既往缺血性脑卒中、脑白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序列呈高信号、多发动脉瘤及植入Enterprise支架是发生IMI的危险因素。IOSIF等[3]报道,复杂栓塞动脉瘤(植入T或Y形支架)后,影像学IMI检出率高达75%。HAHNEMANN等[6]发现,相比单纯栓塞,SAE更易导致无症状IMI;樵凡原等[10]亦认为植入支架与发生IMI相关。本研究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小板抑制不足、前交通动脉瘤、伴瘤内附壁血栓、支架贴壁不良及微弹簧圈襻疝出瘤囊是SAE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发生IMI的独立危险因素。

血小板抑制率是评估介入操作围术期缺血事件风险的重要因素,血栓弹力图是检测血小板抑制率的常用方法[11]。本研究中仅单通道抑制率良好(即血小板抑制不足)者占全部患者的51.69%,而在IMI组中显著高于非IMI组(70.10% vs 38.85%,P<0.01),提示术前应根据血小板抑制情况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或谨慎选择手术时机。

糖尿病及缺血性卒中可通过炎性因子驱化、G蛋白偶联受体活化、表面识别受体激活、表面糖蛋白暴露等多途径过度激活血小板功能[12-14],促进IMI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及缺血性卒中均与IMI有关,但并非IMI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与样本量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糖尿病参与包括缺血性卒中在内的多种脑血管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机制是血管内皮损害、小血管炎症。SAE术后发生IMI的主要机制是微血栓致小血管急性闭塞。有学者[2,6]认为微血栓形成与介入材料及介入操作时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另有研究[12-14]发现,糖尿病患者体内血小板功能存在过度激活,常规剂量抗血小板药物可能无法取得理想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因此,即使糖尿病并非I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动脉瘤患者,围术期仍需严格进行血糖管理,并监测血小板抑制率。

关于动脉瘤部位对IMI的影响尚未明确。针对前交通动脉瘤栓塞的研究[15-16]结果显示,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后缺血事件发生风险高于其他部位动脉瘤。本研究IMI组内前交通动脉瘤占比显著高于非IMI组(34.02% vs 11.51%,P<0.01),且前交通动脉瘤是IMI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原因,可能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存在丰富的穿支血管[15],且解剖变异大[16],导致介入治疗操作复杂,可能增加微栓子形成和逃逸风险,造成穿支血管闭塞。动脉瘤内存在附壁血栓时,栓塞过程中微弹簧圈襻的切割效应可能增加栓子逃逸和IMI风险。

本研究发现支架贴壁不良是IMI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因可能在于支架贴壁不良时易形成支架挂壁微血栓。此外,成篮圈选择不当、瘤颈保护不足及收尾圈偏大等均可致微弹簧圈襻疝出瘤囊,后者亦为IMI的独立危险因素,因疝出弹簧圈的游离金属襻易致血液有形成分附着并形成血栓[17]。支架腔内球囊扩张可促进支架贴壁,采用支架套叠已固定疝出的微弹簧圈襻可减少IMI发生。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系回顾性分析,样本量小,且仅关注围术期IMI,未能分析中长期IMI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综上,SAE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后可发生IMI;血小板抑制不足、前交通动脉瘤、伴瘤内附壁血栓、支架贴壁不良及微弹簧圈襻疝出瘤囊是IMI的独立危险因素。充分抗血小板准备、慎重制定治疗策略、促进支架贴壁和以理想的弹簧圈进行填塞有助于降低IMI发生率。

猜你喜欢

贴壁弹簧圈抑制率
中药单体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高硫煤四角切圆锅炉贴壁风倾角对水冷壁 高温腐蚀影响研究
具有一般反应函数与贴壁生长现象的随机恒化器模型的全局动力学行为
血栓弹力图评估PCI后氯吡格雷不敏感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660MW超超临界锅炉高速贴壁风改造技术研究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日本荚蒾叶片中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物的提取工艺优化*
体外全骨髓贴壁法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