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对NVAF患者FIB、PT、TT、APTT、INR水平的影响及不良反应
2021-09-27黄潭灵
黄潭灵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 检验科,广东 深圳 518081)
非瓣膜性房颤(NVAF)是最常见房颤类型之一,是脑卒中发作的重要高危因素,杨艳敏等[1]研究认为,超过20%的脑卒中为NVAF发作导致的,且近些年NVAF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尤其是老年人群[2]。抗凝仍是目前治疗NVAF的主要手段,华法林是临床最常用抗凝药物,但多种因素导致该药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3]。本文采用其治疗31例NVAF,并与华法林比较,探讨两者对NVAF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收治的NVAF患者62例,男27例,女35例;年龄37~80岁,平均(53.62±10.83)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3.37±2.91)kg/m2;平均CHADS2评分为(2.82±0.13)分。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及CHADS2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起始剂量为2.5mg/d,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5d检测一次),根据INR调整剂量,INR稳定在2~3后采用维持剂量治疗8周。观察组采用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1粒/次(达比加群酯110mg),bid,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
①显效:症状体征消失,凝血指标正常;②有效:症状体征及凝血指标改善>50%;③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凝血指标改善幅度<50%;总体有效率=(①+②)/总例数×100%[3]。
1.3.2凝血指标检测
采用Sysmex CA 70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INR水平。
1.3.3不良反应
详细记录治疗8周内发生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χ2=5.364,P=0.038)。
2.2 两组FIB,PT,TT,APTT、INR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PT、TT、APTT、IN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PT、TT、APTT、IN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PT、TT、APTT、INR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IB、PT、TT、APTT、INR比较
2.3 不良反应
治疗8周内,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分别有8例和2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81%和6.45%,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107,P=0.024)。
3 讨论
NVAF是指心房快速、无规则的搏动,高龄人群发病率比较高,时璐璐[5]调查发现>80岁老年人中NVAF的发病率超过30%,采用规律的抗凝药物治疗NVAF能够大大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1],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抗凝方法治疗NVAF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临床最常用的抗凝药物华法林,是双香豆素的衍生物,在体外并无抗凝作用[3]。维生素K能促进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与Ca2+结合加速凝血过程,而华法林则是同抑制维生素K产生而发挥其抗凝作用,但华法林无溶栓作用[2]。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的靶向抗凝药物,其抗凝作用受食物及药物的影响较小[2-4],酯酶水解达比加群酯后,其活性成分能特异性地与纤维蛋白的位点结合,使FIB裂解受阻,减少纤维蛋白形成,进而抑制血栓形成[3]。本研究中31例NVAF患者采用达比加群酯治疗8周后,总体有效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77.42%,且治疗后PT、TT、APTT、INR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提示达比加群酯改善凝血指标的能力明显优于华法林。治疗8周内两组分别有8例和2例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5.81%和6.45%,达比加群酯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华法林,与邢宇等[2]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达比加群酯治疗NVAF的疗效优于华法林,能显著改善PT、TT、APTT、INR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