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合理应用及调查结果分析
2021-09-27叶天扬
叶天扬,焦 娟,曾 干
(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0)
抗精神病药物易引起一定依赖性,若用药不合理,将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影响,尤其是老年精神病患者,其由于年龄大,组织器官功能衰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也随之降低,因而在临床用药时更需结合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合理控制[1-2]。一旦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药不合理,将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并发症增多等[3]。本研究以我院的240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为对象,调查分析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是否合理,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240例患者来自我院老年科和心理治疗科于2017年1月-2020年5月收诊的精神病患者,年龄>60岁,其中男129例,女111例,年龄62~89岁,平均(73.4±4.3)岁;精神分裂症有93例,抑郁症23例,双相情感障碍38例,阿尔茨海默病49例,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37例。
1.2 方法
以患者的病历为线索,设计EXCEL表格,统计24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药物名称、日剂量、用药途径;并计算本组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从性别、病种等角度区分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率、剂量。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4.0软件检验数据资料,计数/计量数据比较采用χ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40例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和剂量
本次240例患者中,共有196例患者应用药物治疗,其中有129例患者使用1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67例患者应用2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未有应用3种药物治疗者。在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方面,其中利培酮和喹硫平的使用频率最高,高达31.25%和32.50%。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奋乃静使用频率最高,为15.83%,为非典型、舒必利等药物的使用频率不高,而不同药物的日平均剂量各有不同,详见表1。
表1 240例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和剂量
2.2 不同类型精神病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
见表2,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药物使用率较高。双相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平均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27,P=0.056>0.05;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日平均剂量均低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平均剂量,P<0.05。
表2 不同类型精神病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
2.3 性别与用药剂量、频率的关系
见表3,不同类型精神病患者中男患者与女患者的药物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男患者与女患者的药物使用日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性别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
表4 性别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剂量
3 讨论
药物治疗是精神内科患者的主要方法,其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功能衰减,对药物的代谢力、排泄力逐渐降低,患者在用药后血药浓度提高,体内胆碱类物质受体减少,使得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而且许多老年精神病患者合并一些基础内科疾病,用药种类多,用药量大,多种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极易导致药物毒副反应发生[4]。因此对于老年患者的用药中需格外注意,在需要联合用药时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反应,合理用药,并在用药期间加强监测,以便于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的240例患者中,其中以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多,对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又以利培酮和喹硫平的使用频率最高;而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奋乃静的使用频率最高。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近些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其中含有5-羟色胺、多巴胺,具有显著的平衡拮抗作用。而且其使用安全性更高,不良反应少[5],尤其是喹硫平、奥氮平等药被纳入到医保品种中,使得更多患者受益。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精神病患者的药物使用率也有所不同,其中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使用率较高,抑郁症使用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更依赖药物治疗,而抑郁症患者则更多希望接受心理治疗,而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日平均剂量差异不明显,P>0.05,且明显高于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使用剂量,P<0.05;不同性别患者的药物使用率和日平均剂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剂量上尽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适当缓慢增加剂量,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同时无论是治疗剂量还是维持剂量,老年患者的用药剂量都应比青壮年患者低,一般治疗剂量控制在青壮年患者的1/3~1/2即可。
综上所述,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以单药为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频率高,临床医师应结合老年患者的个体化特点合理选择药物种类,严密监测,严格把控用药剂量,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